人生与哲学 - (TXT全文下载)

书籍内容:

人生与哲学

作品?

成仙转成功之说

(多0T玩JG读7U书QR站 )
  古时道家修身养性,为的是将来一日成仙,成仙后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辉。老子有著《道德经》便是修身养性之说。而其中有“无为而治”、“上德不德”等之说。所以在修身之时要讲究一个“无为”。
  而后人有总结过成仙的四大要素:德、友、才、财。其中德排第一,而后是其余三者。至于能否成仙,那现在看来也是无稽之谈。相传丘处机和张三丰活到两百多岁,终究没有与天地同寿。所以笔者将此四大要素做为“成功”的要素,倒是讲得通。
  首先是“德”,修道者,修的是“道”,而“道”绝非三言两语可以说明白,光《道德经》就有八十一章,是否能看懂还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道”与“德”终究相连,“道”为本,“德”为行。所以修道者行德,那就说通了。所以成功的第一要素,便是行德。行得必定得有德。这里就不说“上德不德”。就当有“德”了。“道德”为本,则“仁义礼智”为用。所以这里就得有这四样。
  为什么有“德”是第一的,因为有德才可能将后三者用在善处。三国时期,刘备就是以德服人,他字玄德,光这个玄德就有说法。《道德经》第五十一章有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火烧新野之后,刘备不是自己逃走,而是带领全城百姓一起逃亡。他想的是百姓,而不是把自己摆在百姓的主宰者的身份,放在百姓的父母的位置去考虑百姓的安危。这种“此不宰之宰而胜于宰”,所以他得民心,虽然其他方面比不过曹操,比不过东吴,但在民心上,他绝对是三国时期之最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向来的古话。而当今,如果要办成什么事情,必定得得民心,不得民心之事,必不成功。
  有“德”者定有友,比如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刘有德,便有了关与张,后来关张为其立了无数功绩。而关张二人,是如此忠义,也因为刘有德。刘后来有了赵云,也是忠义之士,后因有德而得诸葛亮,如果刘备是无德之备,怎么可能得到诸葛亮这样的谋士呢?曹操,孙权也是有德之备,但是就因没有刘备高罢了,于是所得谋士没有比诸葛亮厉害的。小说中周瑜被诸葛亮气死(其实历史中的周瑜没那么小家子气),北魏的司马懿看到死了的诸葛亮都吓掉半条命(历史中司马懿也没那么庸),这就是有“德”的人得到的“友”也不一样。
  “友”也是一重要的要素。三国末期,蜀汉由诸葛亮把持,但蜀汉已无大将。而北魏则人才济济。打仗起来自然不能全胜了。而如《水浒》里的梁山好汉,各个英雄,所以打哪都赢。这也是宋江有那么多“友”而成功的。
  而“德”与“才”的联系是不能分清楚的,人说“德才兼备”是夸一个人好。有“德”一般都有“才”,“德”中包含了“智”。有“才”者不一定有“德”,因为不一定有“才”者还有“仁义礼”三项。比如吕布,三国武将之首,就是无德之辈,最后也不得好死。《封神》中截教门徒逆天而行,不理天下大势,只顾报门教小仇,一个个全无好下场。诸葛亮六出祁山,寸土未得,其实也因不如刘备那样“无宰”,诸葛亮有法家的行为思想,所以对于战机非常重视,但忽略了连年征战得后果。诸葛亮虽然有才,但最后有点失“德”了。有“才”者有“德”才能行正“才”,行正“才”才能最终成功。
  最后说到“财”,“财”有得也有失。得来要有“德”,失之如果也有“德”的话,那对于日后是非常有用的。“盗亦有盗”,何况是好人呢?有行正道得来的财富。这样的“财”不会产生非议。不义之财不可得,拿了便有后患。宋江本不要那金条,但为了情义,意思意思,就拿了一根,结果被卷入是非。古时候劫富济贫是义举,光劫富只是强盗,然后济贫了,就是义举。如果不是劫富,光是以正道得来的钱财济贫那更是义举,更是“德”的表现。说到这里,钱财的“得”并不是很重要,主要是“失”。如何“失”就是将来成功的奠基。水浒里的柴进,钱多,没事就花钱救救过路失落之人。日后被高廉抓了,梁山倾巢出动相救,这就是“失”后的“得”。
  当今社会中“财”可能是放第一位的,没有“财”万万不能。有财是为了失财,无财拿什么去失。财确实是成功中的基础。但是如果没有“德”则不知道如何去“失”,所以,“德”又在“财”之前。
  综合一下,有“德”者便有可能得到真“友”,也必定有实“才”,而且能用善“财”。无“德”则什么都变的渺茫。所得友不一定是真友,所持才必定非实才,所失财则不知所用。所以“德”关乎其他三者。“德”排第一。
  “友”为何排第二,因为人多力量大,有人辅佐,有“德”之友或许能让无“德”者也会有“德”,有“才”之友可能让无“才”者也会有“才”,有财之友或许能让无“财”者有“财”。故“友”排第二。
  “才”排第三,有才者有可能因才而悟道,以道而行德。以“才”会友,以“才”获“财”。当然是否能成功,要看是否能悟道而行德了。
  “财”排第四,“财”非万能,必定得有另外三项扶持才有用,而“财”换不来德,买不来真“友”,证明不了有实“才”。所以,“财”是这四要素之中排最后的。
  
  

《中庸》其实并不“中庸”

(多0T玩JG读7U书QR站 )
  《中庸》开头就有这么一句话定义了何谓“中庸”,这句话很多人都应该看过,是这样的:“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不偏”主要就是不偏心,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客观”。“不易”就是不改变。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所谓的中庸之道就是做什么事情就得按照客观行事的理念是不能改变的。这句话,只是一个概念,无所谓是否中庸,定义一下罢了。
  第二句话开始,就由背“中”这个客观的原则。第二句话是这么说的:“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他把“中”说成了天下的正道,这就反驳了其他的道,或者其他的角度。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话才是“中”。而主观的极端也并非不是天下之道,为何偏是“中”才是正道呢?所谓“喜极而泣”、“乐极生悲”、“否极泰来”这都是极端后的另一个境界。而并非“中”。当然后来有这么一句:“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如果我没理解错误,就是不发出喜怒哀乐就是“中”了。这其实已经有背人之常情。七情六欲都没有的话,那就不是人,而是神,或者说是佛。那“中”就不是天下之道,则是天上之道了。
  他把“庸”作为是天下之定理。这明显是错误的,天下瞬息万变,天都有不测风云。万事在改变中发展,在改变中进行。而这个解释,不过就是他主观的定义,在定义的时候,也没考虑过“中”的原则。
  第二句是进一步解释“中庸”之道,但第二句却开始并不中庸了。
  继续往下看,第一章的一些话,是作者立言,立下“首明道之本原出於天,而不可易”这样的概念。这其实就有点迷信了。说“道”是出于天的,也就是他说的道理是天理,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真理。但是第一章里的话,并没有让我感觉到作者所说的那些都是不变的真理。
  都是主观的定义了一些概念。没有逻辑可言,不能推理,也就无所谓对与错。姑且听作者那样定义。但他主观的定义了那些概念也背叛了“中”的理念。就如把碗叫成了“碗”而不是叫“盘子”,可为什么碗就叫“碗”呢?凭什么把碗叫“碗”呢?我把碗叫成“盘子”为什么不可呢?如果我是第一个定义碗的人,我叫它“锅子”都没关系了。
  第二章的第一句是孔子说的,他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这句话其实也不“中”。前段定义,君子是中庸的,那就是中庸的才可能是君子。这就把“君子”划入框中了。这个太狭隘了,而且非常极端。康有为主张变法,保留原来的封建主义体制前提下维新,这是“中庸”,他是君子。那孙中山极端地推翻了封建社会建立了三民主义的民国,那就是小人了?这必然是不能成立的!孙中山仍旧是君子。
  第六章孔子又说:“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以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说舜“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就是“中”,其实这也是主观的。“恶”与“善”两个对立的极端,如果真要“中”的话,就得承认这两方面存在的合理性。而不应该“隐恶”或“扬善”,应该低调处理。所以孔子对“中”也是主观理解,而舜也非“中”。
  第十七章第二句说:“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这里面有四个“必”字,绝对的极端,万事无绝对。这四个“必”字就不“中”。“必”字换成“或”字也许更“中”一些。第三句:“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和第五句:“故大德者必受命”。一样得换一下。
  我不一一举例评说了,后面的文章大多为引用孔子等名人名言以及作者对那些话的推敲。而综观全文并不像开篇所说的那样:“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被禁止);卷之,则退藏於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而给我的感觉,就如《论语》一般,是个说道讲理的文章,仍旧逃不出“三纲五常”等孔子所崇尚的一些理念。而非如李宗吾写《厚黑学》那样实在。而且《中庸》这篇文章在论“道”方面也没《道德经》写的透彻或者在理。都是一相情愿,主观定义。所以我下此定论:《中庸》其实并不中庸。
  最后用《中庸》里的一句话点评《中庸》,这句话也是孔子说的,他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最后的:“中庸不可能也”这句话就说出了《中庸》这篇文章全是废话。“不可能”的东西,说出来干嘛呢?
  
  

《道德经》中庸之道

(多0T玩JG读7U书QS站 )
  首先说一下老子,相传老子生于中国的春秋战国初期,是一位大思想家。其住世期间,眼见世间乱象四起、烽火连连,虽曾提倡无为而治的学说,但终不得圣主识其无私治世、回归大道的济世道法,遂传下此八十一章《道德经》。
  “朝闻道,夕可死矣!”这句孔子说过的话,估计很多人都知道。而这句话其实是对老子这个思想家的评价。是因为孔子与老子谈道后,孔子发出的感叹。
  老子是道家当中一位非常伟大的人物。看过《封神演义》以后,知道原始天尊的师兄,就是老子。原始天尊的师兄是谁呢?太上老君。这位有多少人膜拜的神仙,其实就是老子。
  老子的《道德经》在全球也是非常有地位的,是一本除了《圣经》以外销量最多的一本经书。据说太极祖师张三丰的太极拳就是因《道德经》的感悟而创。柔中带刚,刚中带柔。将两个对立面柔和在一起,表面上看是矛盾的辨证统一了。其实却是一种是与非,善与恶,等等对立面的并存。这就其实就是一种客观的角度去包容了一切。八卦里的那个阴阳图,阴中有一点阳,阳中有一点阴。看这个图的时候,人就像客观的看着世界。即便一半全白,一半全黑,但是在白中看到了黑,在黑中又看到了白。
  在论述《道德经》时会说到佛经与佛教的一些思想。所以也先简要说说佛。
  佛教的世尊是佛陀,“佛”的译文是“觉醒”,“佛陀”就是“觉醒的智者”;再解释得清楚一点,就是“了解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实相及本来性质之人”也可简称为“明心见性开悟之人。”或者中国人所说的“圣人”,或抛开迷信宗教色彩,就是哲学家。关于“佛”的来历笔者就不做详细介绍。就是印度的一个太子出家然后觉悟教化然后涅磐成佛了。有兴趣可以看看《佛陀传》。
  《道德经》中的思想哲学确实许多都是中庸的。以下笔者将举几章论说论说。
  第一章第三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首先先说“无”,无就是空,原意是宇宙中的能量,所以称之为“始”,也就是创始者的意思。我看下来,这个解释与字面有些距离,于是自己解释为“空间”。比如一个箱子是空的,所以可以放进去很多东西。空箱子就是箱子的开始,因为是空的,所以有了后面可以放东西的基础。我把“始”解释为“开始”也非常的通。
  再看看“有”,原是“色”的意思。也就是世间万物,形形色色。实象的东西。因为有了实象的东西,于是人们可以去认识这个世界。因为有“色”对于人来说,就是“色”产生了人类印象中的物。也就是色就是万物之母。
  佛家《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第一段中有:“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实也阐明了“色”与“空”的关系,也就是《道德经》中“无”与“有”的关系。其实就如一个箱子,空箱子和实箱子,其实都是箱子。只是我们看到的不同罢了。
  《多心经》中第二段中有:“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其中的“相”就是《道德经》中的“名”。而“法”就是“道”。《道德经》中第一章开头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两经联系起来一起理解就很容易懂。就是可以看到的,和可以说清楚的,不一定是真正的事物。真正的东西应该是没有固定可以让人看见和定义的。所以有了“空相”这个词。佛无真身,而法身却无处不在。就是这个道理。
  为什么老子会用一段话来说“有”和“无”呢?就如看待一个箱子,装满与空放时一样。只是角度不同。但是对于箱子的了解来说都一样的。要知道箱子的大小。可以在外面量长宽高来计算,也可以往箱子里装东西来计算。而箱子的大小是一样的,所以在不同角度看箱子的时候,要保持一颗平等的心。箱子始终是箱子,并不存在“有”和“无”的区别。
  平等心就是一种无私的大心,并以合乎常理、不偏颇、不分别的角度,站在大众的共同立场,这就是客观,而这种局外式的客观现在又称“宏观”。这就是一种中庸之道看待世界的宗旨。老子把这段话放在第一段,就是让大家先明白这个道理以这种态度继续往下读。
  首先说一下老子,相传老子生于中国的春秋战国初期,是一位大思想家。其住世期间,眼见世间乱象四起、烽火连连,虽曾提倡无为而治的学说,但终不得圣主识其无私治世、回归大道的济世道法,遂传下此八十一章《道德经》。
  “朝闻道,夕可死矣!”这句孔子说过的话,估计很多人都知道。而这句话其实是对老子这个思想家的评价。是因为孔子与老子谈道后,孔子发出的感叹。
  老子是道家当中一位非常伟大的人物。看过《封神演义》以后,知道原始天尊的师兄,就是老子。原始天尊的师兄是谁呢?太上老君。这位有多少人膜拜的神仙,其实就是老子。
  老子的《道德经》在全球也是非常有地位的,是一本除了《圣经》以外销量最多的一本经书。据说太极祖师张三丰的太极拳就是因《道德经》的感悟而创。柔中带刚,刚中带柔。将两个对立面柔和在一起,表面上看是矛盾的辨证统一了。其实却是一种是与非,善与恶,等等对立面的并存。这就其实就是一种客观的角度去包容了一切。八卦里的那个阴阳图,阴中有一点阳,阳中有一点阴。看这个图的时候,人就像客观的看着世界。即便一半全白,一半全黑,但是在白中看到了黑,在黑中又看到了白。
  在论述《道德经》时会说到佛经与佛教的一些思想。所以也先简要说说佛。
  佛教的世尊是佛陀,“佛”的译文是“觉醒”,“佛陀”就是“觉醒的智者”;再解释得清楚一点,就是“了解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实相及本来性质之人”也可简称为“明心见性开悟之人。”或者中国人所说的“圣人”,或抛开迷信宗教色彩,就是哲学家。关于“佛”的来历笔者就不做详细介绍。就是印度的一个太子出家然后觉悟教化然后涅磐成佛了。有兴趣可以看看《佛陀传》。
  《道德经》中的思想哲学确实许多都是中庸的。以下笔者将举几章论说论说。
  第一章第三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首先先说“无”,无就是空,原意是宇宙中的能量,所以称之为“始”,也就是创始者的意思。我看下来,这个解释与字面有些距离,于是自己解释为“空间”。比如一个箱子是空的,所以可以放进去很多东西。空箱子就是箱子的开始,因为是空的,所以有了后面可以放东西的基础。我把“始”解释为“开始”也非常的通。
  再看看“有”,原是“色”的意思。也就是世间万物,形形色色。实象的东西。因为有了实象的东西,于是人们可以去认识这个世界。因为有“色”对于人来说,就是“色”产生了人类印象中的物。也就是色就是万物之母。
  佛家《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第一段中有:“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实也阐明了“色”与“空”的关系,也就是《道德经》中“无”与“有”的关系。其实就如一个箱子,空箱子和实箱子,其实都是箱子。只是我们看到的不同罢了。
  《多心经》中第二段中有:“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其中的“相”就是《道德经》中的“名”。而“法”就是“道”。《道德经》中第一章开头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两经联系起来一起理解就很容易懂。就是可以看到的,和可以说清楚的,不一定是真正的事物。真正的东西应该是没有固定可以让人看见和定义的。所以有了“空相”这个词。佛无真身,而法身却无处不在。就是这个道理。
  为什么老子会用一段话来说“有”和“无”呢?就如看待一个箱子,装满与空放时一样。只是角度不同。但是对于箱子的了解来说都一样的。要知道箱子的大小。可以在外面量长宽高来计算,也可以往箱子里装东西来计算。而箱子的大小是一样的,所以在不同角度看箱子的时候,要保持一颗平等的心。箱子始终是箱子,并不存在“有”和“无”的区别。
  平等心就是一种无私的大心,并以合乎常理、不偏颇、不分别的角度,站在大众的共同立场,这就是客观,而这种局外式的客观现在又称“宏观”。这就是一种中庸之道看待世界的宗旨。老子把这段话放在第一段,就是让大家先明白这个道理以这种态度继续往下读。
  
  

?

正文

(多0T玩JG读7U书QS站 )
  人的一生如何度过,如何将有限的人生用事物填满,将其充实化,我想这是每一个人都希望的。希望自己不是一辈子碌碌无为而虚度年华。任何能做到这点呢?有人说很难,其实这个难与易都是自己把握的。
  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后,基本上都觉得马克思主义让人有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怎么使人偶了这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呢?落实根本是因为学习认识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认识论。因为认识了世界,才能有世界观,然后才引发了人生观。这就是一个认识的问题。
  在中国古代哲学之中,也不缺乏一些观点。比如孔子的“生而知之”;老子的“不出户,知天下”;等名言。先不论这些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理论,他们讲的就是一个“知”字。也就是“认识”。
  “认识”对一个人很重要。无论做什么事情,不认识是根本办不好的。人类在大千世界中一经产生,认识活动也便随之开始。埃及的狮身人面像斯芬克司这个古老的传说,与古希腊神庙中“认识自我”的碑刻,都凸现出人们探究问题真谛所具有的很浓的神秘性和艰巨性。也就是说,只要存在就要去认识,然后去解决困惑寻求真理。和人生一样,人生的一切都是认识的过程。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问题,认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人生得以精彩,得意饱满。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说道:认识是人特有的现象。人的认识活动是由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这几句话说明了什么?再看: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相互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认识关系,即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时间关系,即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价值关系,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这两个概念联合起来,就是说人的关系是最为复杂的,也只有人的关系复杂,单一个认识便引发了多种关系,这些关系本身也需要人去认识,认识好这些关系才能处理好这些关系。
  如果用达尔文的理论,这世界上是强者的天下,那便只有强弱关系,只有生存关系。这也是达尔文没认识清楚人的关系。以动物的社会关系定哲学历年是不准确的,从而因为有些人崇尚达尔文理念则出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也是不认识清楚,所以不能处理完善。这就是一个认识的重要性。认识的主体是可以个体主体,也可以是集团主体和社会主体。
  分析一下二站,先是希特勒这个个体主体认识了达尔文,然后鼓吹,蔓延到军队这个集团主体,然后蔓延成世界大战,社会主题也就认识到了。因为认识错误的客体后,去实践,于是犯了错。如果当初达尔文没用那理论的话,或许,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会爆发。
  认识对每一个人的一生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认识到社会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充当的角色才能扮演好自己的一生。当然在认识这当前还会认识到许许多多的客体。
  认识的过程中还有个实践的问题。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的归宿。比方说学生在学校里学的知识都属于间接经验,这些经验都是前人认识而时间出来的。学生如果不去实践,如何发展呢?所以实践又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当然,认识到了就去运用,运用就是一种时间。没有直接经验根本无法认识到根本。认识到了根本,又有了直接经验,那就是能力,就是素质了。不去实践,认识得再彻底,最多是学校的高才生,社会的低能儿罢了。当然,这也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
  人生就需要马克思哲学原理才能看清一切。同样是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就是没马克思主义更进一步。旧唯物主义离开实践来谈认识,尚未认识到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存在物,不懂得客观事物只有成为人的社会实践的改造对象,然后才能进入人的认识领域,成为人的反映对象和认识对象。
  咱们再来看达尔文。达尔文是个科学家。进化论是他研究并实践总结而成的。他在实验室中研究了成千上万种生物,最后得出强者生存。强者中再选择强者,从而才能得到进化。从这个观点上看,基本上没错。好象和马克思主义里提到“认识的发展”差不多是一个道理。但是却不是完全一样。因为达尔文在实验室中忘记了研究人。人类社会并不是动物社会那样弱肉强食,人类社会只有和平才能发展,才能进化。为什么达尔文错了呢?其实当初的达尔文处在旧唯物主义时期,不能理解人的社会性和能动性,而把人当成是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只是把人当成了动物,用动物的共性来解释人是不能准确的,但因为当时哲学并没有达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境界,于是,有人盲从,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那些战争家都称自己的民族是最好的民族,消灭了劣等民族就能使人类进化,这都是认识不清楚造成的。如果现在还听到有人说:“日耳曼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或者是:“大和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那只说明其认识程度还在几十年前,只能说明这人没进化。
  达尔文在实践中认识到了强者生存的道理。但是没有再回到实践中去研究人。于是留下了漏洞。由实践到认识这一飞跃所形成的理性认识,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没有第二次飞跃,认识过程是不完整的。而且,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的意义更大。
  牛顿被苹果杂到头,这一个无意间的实践让他认识到引力的存在。然后再反复研究,这也是他回到实践中去。最后得出了万有引力的结论。这才是完整的认识。
  人生就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在学习马克思哲学理论后,也应该去实践一下。让自己的认识完整。如果不去实践,等于没学习马克思哲学。
  人生说短暂,但也很漫长。大可慢慢认识,慢慢实践。别忘了马克思主义里还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让人的认识程度发展进化就是在实践中轮回。好好认识,才能把握好人生。
  
  

文化出版业的黑暗

(多0T玩JG读7U书QS站 )
  昨天与一家文化公司的朋友谈论出版业的有关内幕。当时我建议他们公司提供自费出书而无销售渠道的作者一些代销服务,一来为以后的出版销售一条龙服务打基础,二来为公司打服务品牌,三则可以有些赢利。而这为朋友,也是这家公司的老板却一口否决了我的提案,原因就是,百分之九十五的自费出的书,都是非法书。而卖这种非法书的行为也是一种犯法。
  当时我懵了。我说:“有书号,怎么还是非法书呢?”这位朋友说:“第一,书号是不是真的?第二,书号是否用过。第三,是否已经是超额出版的丛书书号。”听了这几个问题,我再一次懵了。
  我一直认为自己花了钱出书,文化公司就该给予正规出版服务。比如正规有效书号,这是最基础的。至于校对,排版等服务我先不排入再内了。可为什么那些文化公司还照样黑心骗钱呢?
  从朋友口中得知,现在很多家文化公司都以低价格来吸引自费出书的作者。有些甚至开出不到一万的价格,从出版到印刷一条龙服务。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一个书号行价值一万五。出版,校对,排版,印刷等等项目,只要一万,这样一算还真的不太可能。所以有些文化公司就走歪路。用假号废号来出版,还有就是别人的号。这样就省去一大笔钱了。其实印刷主要看印张。印刷费其实并不是很多。
  朋友说,很多作者都自费出书了。但是如果真要去查一下自己的书号,有可能会出现一些情况。比如,一、根本没有这个书号;二、书号对应的书不是自己的;三、丛书书号当中没有自己这本书。这三种情况就说明作者被骗人,还有就是手头花了万把块钱换来的书,是不能上市销售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文化公司说会帮助销售,但最后市场上根本找不到一本的原因之一。
  几年前,我帮助一个朋友出了一本书。将他的作品介绍到某文化公司。该朋友资金不缺,也有一定人脉销售。于是一开始就愿意自费出书。最后这本书,两三个月后,在文联出版社出版了。出版后,我与朋友一样高兴。但当时我一直疑问,为什么文联出版社该公司网站没有将此书放出公开征订。因为当初谈的时候,说出版后,公司将与媒体一同宣传销售,出版社也将留一千册书上市销售。这在当初我是非常疑惑的。但是,我现在算有点眉目了。
  朋友那家公司刚成立不久,他昨天向我表明以后他将不会涉及自费出版的服务。第一,按正规出版方式出版自费书,文化公司基本得不到多少利润。因为很多文化公司再搞欺骗,而一般作者却根本不知道这回事情。像正规文化公司就没法竞争这项服务了。
  在当初没有打价格战或者说,价格在当初没有很清晰的情况下。文化公司也同样有走偏门,但比现在要好很多。至少当初出的书,是合法书。而文化公司赚钱也是一个作者不知名的费用。比如作者要出一本书。文化公司会说和作者合作出版,利益平分,风险共担。一人出一半的钱,一人拿一半的书。让作者付两万到三万的资金。这些钱足够出版印刷了,而文化公司则白白拿了几千册书。即便当废纸卖也挣钱。如果作者的书确实好卖,那文化公司则会好好卖,如果这书没有市场,或者文化公司根本没实力营销,那么作者的书,也将不会在市场上看到。这种方式,现在还是有的,并且也不少。本人认为,相对于贪小便宜来说,这种出版还是有意义的,至少是本合法书。
  现在有出版很多丛书的。丛书出书相对于一书一号来得便宜。一般自费出的话,七八千的可以了,最多也就一万多点。但是也有很多丛书却超额出版。比如一个丛书号只能出十本书,可文化公司拿它出了一百本书了。这样出来的,也同样属于非法图书。我经常听说某些朋友在某个丛书里有自己的小说或者文集,但在大型书店里,始终找不到他们的书。这在当时我也是非常疑惑的。我一直很关心曾经一同写字的朋友的发展,一直期待那些朋友的书会在我某次逛书店时看到。看到他们的笔名,我比他们还要高兴。但是,很遗憾的,我没能看到一个。这个确实让我疑惑的。可能是印数少,已经卖完,也有可能,那书根本就没有上正规市场,一直在二流三流市场里,在盗版正版非法合法混合之处贩卖着。这着实可惜了。
  虽然现在大量的文学爱好者都充当了一个业余作家的角色,并且试图哪天能够成为真正的作家。文化公司和出版社勾结却让一个个文学爱好者受骗上当。一个文化出版业也如此混沌不看,一群文化人再搞一些非文化的勾当,这简直让我作呕。
  白烨说八十后的作家没有进入文坛。八十后的很多作家出的书都进不了市场,怎么能进入文坛呢?您搞着文化工作,我不相信您不知道这里面的黑幕。在市场上,看来看去就这么几个人。韩寒,郭敬明,等等一些从新概念里跑出来的人物。而这些人物过的也不怎么消停。韩寒的书,满世界盗,还有就是少报印数来逃避稿费。春风文艺出版社拖欠郭敬明不少稿费。这样的文化市场,怎么能够健康发展?
  文化公司和出版社为了谋利那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对于自费出书的作者请给予尊重,请给予应有的服务。说过宣传的,你就该宣传。纸媒体要花钱,自己的官方网站总该给一个位置吧。说过要销售的,别到最后纸张发黄了,叫了收破烂的把它们运走。这是对一个作者极大的侮辱。
  最后给一些自费出书的朋友一些提示。一般出书周期在两到三个月。因为出版时需要出版社三审,不要以为你花钱出书,他们不管好坏就不审了。他们不管你写的好写的坏。他们得看你的书里面有没有犯禁的文字或篇章。这是他们很怕的,万一被查,处分罚款与他们也脱不了关系。通常需要三个星期左右的时间,随后就是校对排版印刷装订等程序。一般都得这么点时间。但如果有文化公司说一个月书就可以到手,那基本很难。当然,用假号二十天就可以交货。
  还有就是不要贪便宜。便宜没好货!
  
  

---------------

以上为书籍的全部内容,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人生与哲学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