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哲思 - (TXT全文下载)

书籍内容:

序海报 (1) (图)

序海报 (2) (图)

序总序

“Sophia”(苏菲)一词,乃古希腊语“智慧”(Wisdow)之意,因此,本系列的丛书,也可以说是“智慧丛书”系列。又“Sophia”一词在语音上,也和古伊斯兰教(Islamism)的“Su-fi”的神秘教派相近。“Sufi”又称“Sufism”苏菲教派,相信人能透过不断的“自我净化”(Fana),最终可以达到与造化合一的境界。例如: 苏菲教派的神秘诗人―――鲁米(Rumi)就曾说过: “让你的智能(Sophia)保持炽热,让你的泪水保持闪耀,那么你的生命就会日新又新……。”
在西方所谓的“Philosophy”(哲学)一词,似乎是由古希腊的哲人毕达格拉斯(Pythagoros,570 B.C.?鄄469 B.C.)第一次使用。毕氏曾说: 由于真正的“智慧”(Sophia)只有“神”(gods)才具有,因而人至多只能敞一位“爱智慧”的人。
毕氏所谓“爱智慧”的人,其实就是古希腊语“Philos”(Loving,爱)与“sophia”(Wisdom,智慧)二字。因此,“Phi-los”+“Sophia”=PhiIosophia(或英文的“Philosophy)。
换句话说,“Philosohy”(哲学),也就是指“Lovng Wis-dom”《爱智慧》!
到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470 B.C.?鄄399 B.C.)时就正式的用“Philo?鄄Sophia”(爱智慧)做为探讨宇宙人生的方法和内容。而且在古希腊人的传统里,所谓的“智者”(Philosopher),都被认为是由于对“知识”(KnowIedge)的追求,而具有“德性”(Virtue)。这种信念是古希腊哲学传统中持久的特色; 而且在整个西洋的思想史中,亦有其普遍而重要的影响。
由此看来,做为“爱智慧之学”的“哲学”,从来就不是一种“技术”(Technique),也不仅是只为了去建构“知识”(KnowIedge)。换句话说,真正的“哲学”(Philosophy),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如果我们过的气生活”与“哲学”(爱智慧)无关,或者说,我们过的根本就不是一种“哲学生活”(热爱智慧的生活),那么我们也就不太可能真正的穿透到“哲学的世界”。因此,我们也就不太可能写出真正的“哲学”,也许我们能创作出一堆“知识研究”,但那些“知识”离“哲学”还是很遥远。(古人有云: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其实中文的“哲”字,也是指“智”的意思。又按古人的诠释: “哲”由“吉”这个字转意过来。又“吉”,由“士”与“口”二字构成。“士”即所谓的“合十推一”。所以中文的“哲学”二字就有所谓“合十推一之吉士之言”。
这种“合十推一”的“一统”思想,正是古典中国哲学的精神所在。孔子曰: “吾道一以贯之”。老子曰: “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周易云: “天下之动贞夫一”。这些都表明古典中国哲学的传统精神,在以一种最高的“智能”(Sophia),来了解并统一天下的万事、万物……。
总之,追求“Sophia”(智慧)的人有三种:
第一种人,就是相信“经典”中的“文字智慧”,这种人很崇拜“经典”。第二种人,就是依“经典”中的“文字智能”去注解的人。第三种人,就是指那些能使自己回归到“智慧”的泉源,变成所谓“智慧”的化身。
一九九一年,曾任教挪威高中哲学老师多年的乔斯坦.贾德(JosteinGaardcr,1952?鄄)出版了一本为中学生撰写的哲学读物“sophie’s WorId”《苏菲的世界》,曾造成全球阅读的高潮。其书中的主角: “Sophie”(苏菲)虽是人名,但其字源正是来自古希腊语的“Sophia”(智慧),由此看来,所谓的“苏菲的世界”,其实也就是“智慧的世界”!
所以我们希望人本自然出版的这套―――《先知系列》―――,能提供给读者一些进入“智能之门”的参考资料。并进一步的期望读者能在自己的生活中建构起属于自己的“人生哲学”!

序书评

北大出版社“诗人思想者史作柽”系列创销售佳绩
北大出版社“诗人思想者史作柽”系列自今年5月陆续出版以来,已广受好评。据悉,这个系列8本图书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平均日销量达到千册以上。其中,有“全国最新十大好书”之称的《时间中的苦索》居销量之首。
北大社《时间中的苦索》名列“全国最新十大好书”第三名
适逢上海书市之际,作为全国性的读书专业类报纸《文汇读书周报》特举办“全国最新十大好书”的推荐活动,集中向读者介绍近期各地出版社出版的精品图书,以体现书展“立足上海,面向华东,服务全国”的宗旨,同时,也是《文汇读书周报》作为“全国文化出版平台”办刊方针的实践。这次“全国最新十大好书”包括以下十部图书:①广西师大社《中国爱滋病调查》(高耀洁著);②重庆出版社《孤筏重洋》(托尔•海尔达尔著);③北京大学出版社《时间中的苦索》(《诗人思想者史作柽系列》之一);④人民出版社《苏联出兵东北始末》(汪宇燕著);⑤江苏文艺出版社《血泪忆衡阳》(蒋鸿熙著);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经济学》(斯蒂格利茨,沃尔什著);⑦机械工业出版社《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彼得•德鲁克著);⑧译林出版社《西方正典》(布鲁姆著);⑨人民文学出版社《爱情句号》(皮皮著);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米莉,茉莉丛书》(吉尔•比特著)。
我社出版的《时间中的苦索》荣登“全国最新十大好书”的第三名。这部书是我社最近推出的《未名大思想随笔•诗人思想者史作柽系列》中的一部。台湾著名思想家史作怪以不肯休止的锐利而豪放的心,拼命努力着要找到一点真正属于自身的自我,以寻觅到生命的安慰、生活的美感。时间中的苦索,流淌出成熟的文字,让人执着于信念,在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日子里,获得灵魂的欣慰。这本书在7月上市后,获得了广泛的好评,《中国新书》、《新华书目报》、《中国青年报》、《作家文摘》等报刊相继发表了书评。
这次《时间中的苦索》被推荐为“全国最新十大好书”的理由是:《时间中的苦索》系史作柽《时间中的寻索》与《世纪的苦索者》二书集合而成;前者是其三十四岁前后的作品,后者则是三十七八岁时的作品。将两书合出,展示了史作柽作为诗人思想者从“三十而立”迈向“四十不惑”的过程中,对人生遭遇的处理方式。作者思考:“社会,你为什么不能离开卑下与说谎,而趋向于高尚与真实?世界,为什么你不能离开争夺与不智,而趋向于和平与理想?”“如何活下去”是这部书探讨的重点。

第一部分 生活锁思3 月 24 日

真实而充满的爱情,就是将生命全部付出去,但是它必须是一个不能因为任何原因,而阻止其全部付出的爱情才行。换句话说,真实的爱情。就是一种生命之最具体的表现。同时也只有在生命中有真实完成的人,才能付出这种人世间最最完善的爱情。但怎么才是真实地在生命中有真实完成的人呢?那便是痛苦的历程、天真的保留与不休止地趋向于神圣的追求。所以我们说,当人真正在生命中有所成就之时,我们往往会发现,也许只有在宗教中才能完成这样的爱情吧!因为实际上,当我们将生命全部付出而完成爱情的时候,同时我们也在寻求全部被接受与全部的再付给。而这种全部付出并全部获得的爱情,人间可有之乎!人间可有之乎!若有,亦必以上天而有了的。它已像一种宗教,或者就是宗教在人间之真正而具体的呈现吧!
天啊!且让我今晚再做点什么吧!不要让我带着悔恨上床,那时可真是要令我哭都哭不成了哇!并不是为我白过了一个夜晚,而是为了一晚被无聊的思虑所占有。
夜晚10点40分,我又开始真心地读The New Being中The Golden Rule and Healing两章。我朗诵着读它,竟然慢慢地感到一点欲哭泣的感觉了,不过我还是没有这样做。因为骤然间,当我真正能安心于一件工作时,我的头脑开始了它属于整体的工作与思考。却不是部分的、残缺的,或莽撞而无中心的。读了将近一个钟头,我停下来,此时夜也慢慢地深了,安静了,于是我可以从事我的真实生活了。我想:
假若我有真实的生命,那么我便应当包容我以外之残缺生命的一切,一如那一个不可知者之广大的生命,而包容我这残破的生命一样。因为真正的包容,就必须真正地正视它。而真正地正视它,就是不要以任何意欲去泛滥它。甚至如果它就是意欲,那就应当以意欲来正视它。这样我们就可以在一种严正之包容的心怀中,使一切不智与错误的泛滥,在人的心灵中变成为忍受。而忍受就是成为叫它过去。相反地,如果不是这样,我们整个心灵或生命,将会在被阻塞的情形中,被窒息而死,这才是最大最大的不智。
所以此刻,当夜深而人静,并且我的头脑也比较清楚的时刻里,我反而回忆起从前写《时间中的寻索》一书的我来了。那时我喜欢忍受,并让它过去,但是在那七八年前的岁月里,我的感觉未深、未纯、未确切,且未把我自己斩伤到要死的地步。那时我早忍受了一切的,但仍不是今日的忍受,因为那时我还不懂得正视。因为生命中之真正的正视或观看,就在于超越一切种类之价值与判断,而在一更形深湛的心灵中,用包容和超越的心来压倒它,并让它过去。让它过去,正是让心灵是心灵、生命是生命,而不是其他任何物。所以其他任何物都只是过程,路过或影子。相反地却只有真正能承载那一切过程物的心灵本身,才是那个真正实满的整体者。让一切形式过去,无形者留下,具体者过去,空无而承载者留下。这样我们差不多又可以逐渐回到生命中来了。
夜更深了,当我自己真正又回到了我自己之中的时刻,黑暗弥漫在每一个角落里,并吞没了一切白日的混乱与不智,甚至更使我又成了RiIkc(里尔克)之夜的信徒。
Thou art so great that I cease to exist.
As soon as I even approach thee.
Thou art so dark;my little light has no meaning at thy boundary.
Thy will moves like a wave.
And each day is drowned there in……
Thou darkness whence I issue.
I love Thee more than the flame.
Which limits the world
Shining
for a circle
outside which no being knows it.
But darkness holds everything to itself.
forms and flames,and animals and me,
as it takes possession
of men and powers.
And it is possible that a mighty force
is moving in my neighbourhood,
I believe in nights.
今晚再把演讲稿重复一遍,我就可以安睡了。
Oh Heaven! Oh Night! Oh God!

第一部分 生活锁思3 月 25 日

真正的空虚就是一种真正的包容。它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但它本身却不是目的,不是终了,相反地,它却是一种真正有能力归返于生命的可能与必然,它不是供人谈论的对象,因为它所需的是真正的过程与到达,和生命自体具体的呈现。
天真,绝不是属于人的东西,它只属于生命自体,并来自于广大不可知的宇宙自体。它愈有原因,便愈失去了它的本质,同时,也正因为它是一种无原因者,所以他才能通透一切原因,而成为使生命自体得以整然而呈现的惟一者。
从前假若我想呈现它,会被自身或其他事物阻止了时,那也无非是因为有人通过了一切种类之人为的间隔世界,而懂得了天真与神圣的不可分性罢了。神圣就是天真之结构的完成,而它的过程便是整个人存在中之痛苦的过渡与超越。虽然如今我仍不能完全地做到它,但至少我已经更能因为领悟它,并使自身设法去接近它了。
所以说,在人的存在中,只有两种语言是真实性的,一种是天真的语言,另一种就是神圣般之生命的真理。假若我和人类一起,所讲的话,不属于此种,那么我就强烈地被陷入在死亡感中了。同样地,假若我和人类在一起,都还不能引起这两种语言的可能来,那一定是因为我还没有充分的能力,来说这两种语言的缘故。

第一部分 生活锁思3 月 26 日 (1)

人类活在世界中,真正要寻求的,只是生命自体的存在,而其他一切只不过是一种过程、手段、象征或表达罢了。而生命自体的存在,实际上也无非是把一切属于外在的、繁复的事物,化为内在而单纯之自我心灵的根源罢了。于是人就在那种经过了千万种痛苦与折磨纠缠过的深夜,同时又发现了人存中,那种单纯而有力之无限生命的可能。我们才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如果不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我们往往会诉诸一些比生命更低层次的要求中去了。于是当我们自体生命还不曾充分的时刻里,我们需要爱情,同样地,当我们和人之间的关系,不能以彼此间之生命的存在而肯定时,我们需要一切种类之有形的象征来完成我们对于爱情的要求。爱情是伟大的,但爱情本身往往并不能单纯以爱情而加以表达或完成。相反地,它的真正原动力与完成者是生命自体。或者我们也可以说,真正的生命,就是一种真正的自我完成。真正的自我完成即在于超越于一切可能之私有的存在,而将自体投向于那一个大而不可知、远不可即之充满神圣的宇宙中,化而为一。这在一个仍可以以各种私有的自我而活着的人来说,这便是一种神话; 相反地,这对一个经历过一切人存中之深极的痛苦,并向一个极致的完成上,而追求的灵魂来说,这却是一种必然与完成。于是当人真正有能力到达那一个充满神秘,并极其单纯而有力的世界中时,我们逐渐地学会了一件事: 那便是在生命的感叹中,我们已习惯于生命中包容与忍耐之肃穆之情,并无休止地向外输送天真、快乐与爱的信息。甚至从这儿,我们更得知从前我们之拼命地向外去寻求爱情,其实就是一种自体生命不曾完整的最大象征啊!
人活着,他是在走一条极其不可思议的道路。
其实我们真正要追求的,只是一个属于生命自体的东西。只是当我们还不能完全清楚,并向它全力以赴的时日里,我们总是向外追寻着,而肯定并附着在那些不是生命自体的个别事物上了。同时也正因为我们把一个属于根源性之生命自体的普遍要求,附着于那些非在于生命自体的个别事物上。所以不管在那些事物上,我们是会成功也好,不成功也好,同样地,我们都必以一种空虚与痛苦的纠结上,而向生命自体回归。
当然在整个生命寻求的过程中,爱情仍旧是一种极具特征性的生命根源与要求。因为我们不但以一种纯粹之爱的力量与可能,而形成我们对各种事物上的追求与完成,甚至我们更会在此向外追求的整个过程中,以爱之力量的支持,发现一切知识呈现之空虚与不充实性,同样我们也会以爱之力量的支持,而倾向于一切情感生活之痛苦与不充实性,于是从这儿,我们才从这些外在事物追求的不充实、不完满、空虚或痛苦的经验上,开始向生命自体回归。同时人之向生命自体的回归,实际上也就是离开一切被爱的对象,而向爱的自体回归。甚至从这里我们更发现,所谓生命本身,根本就不是一个固定的事物。它只是一种力量,一种光,它是沟通一切个别可能者,它是一种不能被一切个别事物阻止者。所以说当我们真正有能力回到了生命自体的世界中时,我们将成为那一个向一切事物而付出爱的传送者,因为爱本身就是生命之最具体的象征与表现。相反地,假若我们曾因为任何原因而使我们在向外传送、寻求,或竭力而获得时,碰到任何阻止或痛苦的存在,那一定是因为我们忘却了生命自体的存在,而把爱情变成其他非爱情或不完整、不纯粹爱情之伪装者的缘故。
假如人的存在,是向生命自体而做无休止之追求的,那么我们将在爱人的过程中,获得一切种类的成功。相反地,假如我们忘记了生命自体的存在,而只向爱情去追求并要求获得时,我们必将获致一切种类的阻止与痛苦。
爱是伟大的,但生命本身更伟大。因为爱常借人而呈现,但生命本身即属于一个超越于人体之外的一个广大而不可知晓的世界。
当生命还不曾完整的岁月里,我们用痛苦与眼泪做我们生命的滋润剂,并使我们的生命之舟,得以慰藉,而再次地向前追寻而去。当生命业已完整的日子里,我们用关切与同情的爱,使我们的生命得以疏导而有力,并使它超越于一切私我的意念,而成为一大运动的力量自体。

第一部分 生活锁思3 月 26 日 (2)

其实我们心灵中的一切要求,没有一件不是倾向于我们对于生命之整体解决之可能的。只是有时我们会天真、茫然、不智或错误,使我们的要求与生命的解决不能一致,于是我们就遭遇各种的痛苦、焦虑,或锥心般之被撕裂之苦,但是就当我们探及于绝望的深渊,几乎再也没有生的可能性时,我们不要恐惧,我们要从此勇往直前,甚至于我们只要再多迈一步,就可能重新竖立起那块使我们的心灵,再次而复生的巨石来了。
当然我们这样说,并没有一个真正深入于痛苦的人会相信的,甚至就算是他相信了,他也总觉得并不能给他带来多少真实的安慰。即便如此,我们仍不要忘记,当我们真正悲痛欲绝的时候,其实那也只不过是由于我们的心灵,狭小到无法容纳下那个广大生命自体存在的缘故啊!它属于爱。所以只要人是悲痛欲绝的,那也无非是因为我们仍旧自私到不能去爱罢了。
再说,人活着,真正使人痛苦,并将人撕裂的,还不只是那些情感问题吗?其实我们不要忘记,我们因为每一次的爱,所引起的痛苦,都必多多少少地在我们的心灵内留下一小颗生命的种子,于是当我们所经历的痛苦已经很多很多,同时更使我们的心灵中,已给那些生命的种子充满起来的时候,我们就自自然然地,再回头来把我们心灵中的那些有分量的种子,统统给扔掉了,这样我们的心灵就可以有充分的空间去容纳一切人、一切事物、一切遭遇、一切打击,却再也不会因爱而痛苦了。
假若我们活着,若是真有什么忍受不了的事,那无非是我们人太轻罢了。而人之太轻,就是心太轻。太轻,就是空空荡荡的不曾充实。什么时候,我们真有能力,把我们的心灵用痛苦填满起来时―――于是心重了,人也稳了,这样我们就没有什么忍受不了的事了。
昨天去“中央大学”演讲,它所给我的经验,是我永生都不能忘怀的。因为那已不是一个哲学的演讲,毋宁是一次religious meeting,或生命的聚会。因为他们给了我一次机会,将我整个生命的真实,投向宇宙之中,于是在那一切人存生命的语言里,我清清楚楚地看到有人默默在饮泣,有人像获得了生命滋润一样地,脸上充满了爱的光辉,我不能忘怀,我真不能忘怀。在四个多钟头的演讲中,我丝毫不觉得疲倦,因为当我将生命的真实做全部付出的当儿,我已经从他们成长的生命中,获得了全部的补偿。于是当我生命全体真正获得了升扬而无间的光景里,我感到了生命自体、爱与宗教的伟大。然后我只想叹息,叹息,叹息,于是我仍旧孩子般天真地给他们说,我真的很爱你们了,我真的不想走了,我还是下次再来,我还会再来,你们也可以去找我,我真的很快乐,我……
我想任谁都不会相信的,这却是一个演讲“形上学”,而真正有了“形上世界”的夜晚。

第一部分 生活锁思3 月 27 日

人在宇宙中,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东西,同时也正因为他在宇宙的一切事物中太特殊了,于是它不再是任何我们在一切感官或精神世界中,所附着的那些物象或被崇仰者,相反地,他只是一个过程、一个中心点,与一个将宇宙中一切种类的意义,加以具体呈现的可能者。于是人为了将这些意义加以彻底地呈现,他便变成了三种具体世界的体验者,与实际者或行动者。
第一种是说,人为了呈现其他另外两种世界的可能,于是人要先将自身设想成为一个真正具体的独立者,然后再将人自体的一切可能向外发射出去。这样当我们将这一种的自身,发射到竭尽的时候为止,我们才能认真地发现,人如果只以人而活着,不但外面不能找到外在世界的极致与真实,甚至我们也根本没有方法在人个体的自身当中,找到人所以会这样活着,并外向寻求之根本力量的来源来。因为一来,在一切个体的存在中,我们得知了两件最要紧的事实,一种是说假如我们只把人当做人的个体来看,因为我们根本无法找到别人存在之根本内在力量的来源,其实说清楚了很简单,那也只不过是因为人太是一个人罢了。另外一种是说因为人如果一定要把人范围在一定范围中而看人,那么因为这种人只是一种无根源的人,所以我们会在一切外向发展的无限中,而懂得了“人”本身; 或由人所建立之世界的有限性。于是通过了人存中这种无主宰之有限性,人便开始向另一个更广大的世界或生命中而归向、而前进、而追索,或者我们于此也可以给它一个名词,叫做“宇宙的归向”,同时这也就是人之第三种具体世界的体验。
人活着,假若我还能写出一句寓言来,那几乎是凭了将一种整个生命,怅然地,被人世所遗弃的感觉而写出来的。
相爱的人们啊!假若你们真的相爱,那就是不要再任性地因为爱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把本来的爱而妨碍了吧!
我们只是以一颗孩子般的心,糊里糊涂并天真地触及了一些世事,可是我们竟不小心而把人类活在世界上的整个悲剧统统给掘出来了。
我活着,在现实社会中差不多是完全失败了,于是我拼命地讲话,很想叫后来的人,不要重蹈覆辙,而仍遵循我那失败的道路。可是那些听到了我的话的人,却像是根本不曾听到我说些什么一样地,就又任性地重新走向我先前走过的那条路上去了。这就叫做“人”。而我本身就曾是一个最忠实的聆听者。
当我们要爱时,我们根本不知道怎样去爱。当我们真正懂得了一些什么是爱时,我们却偏偏已经失去了那种爱的机会了。
假如我们活着而向生命呼叫,以表示我们对生命的不满与挣扎,其实那也只不过是因为我们还不曾碰到过生命中最大的痛苦与悲剧罢了。所以当我们真正把生命的底面揭开来,并痛不欲生时,我们反而被痛苦打击到哑口无言,而安心的地步了,于是我们只会发呆与默然。
生命是那一种属于黑夜中的事物。于是它沉闷得就像是要爆裂一样地,倾向于黎明的到来,可是最后却又重新安安稳稳地归向于黑夜中去了。
你千万不要发怒,千万不要遗弃,千万不要不再去爱,千万不要任性,千万不要以为只有你一个人才是真正忠于生命的,千万不要……
你一定要再忍耐一下,再忍耐、再忍耐一下,再忍耐一下,再忍耐……
否则你会后悔的,你会后悔的; 否则你会后悔的,你会后悔的,否则你会一定会、一定会、一定会、一定会、一定会、一定会、一定会、一定……
所以:
你一定要再忍耐一下、一定要、一定要、一定要、一定要、一、定、要……
假如你已经后悔了,就不要再掘了吧!否则你会愈陷愈深的。
哭又有什么用呢!你只有以更大更大的爱,去做些微的补偿罢了。
你们不要逼我,我绝不是一个冷酷之人的,你们告诉她好了,我不会再爱了。当时我很年轻,我这样任性地说着。可是时过多年,它却成了我命运的寓言
爱人啊!虽然生命已很残破,且再以笑容来迎接今天好吗!
假如说,今日的生命已残破,当近晚时,朋友,且再吃一点东西,把肚子充饱一些,今夜也且好睡一下,无论如何明天不能叫它再残破了的。一定!
因为我不再是年轻的人了,所以我终于懂得一点什么是真正的生命了。
有一种人,就是那种死命地去追求完美的人,因为他发现真正可能完美的事物,无非是生命自体罢了,于是他活在世界上,所有他碰到的事,都无非是将他引向于悲痛欲绝的路上去罢了。
人们啊,千万要正视并尊重一切属于人间的事物吧!否则你一旦心存侥幸,将来你会在所经历的一切事物的过程中,羞愧到无以自容的地步。

第二部分 诗人思想者史作柽人生中的苦索 (黄信二)

当人们还在反思百年来海峡两岸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由媒体新闻、计算机、网络等所形成的浅根性的“大众(消费)文化”以及“青少年文化”现象时,台湾学者史作柽先生在受其冲击与感慨之余,从未放弃对自我的提升。在其哲学观中,他认为改善个人与社会二者的目标,在根本上是同一件事情;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阳明的“天下一家”观念,在史先生的生命里,他用实践的工夫,重新做了一次。
他在新著《时间中的苦索者》(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即向我们展示了这个过程;他总以人的正面、光明而活跃的生命,设法形塑其身处的国家社会;以活跃而原创的生命,思考如何保障其所身处之世界;诚如他书中所言:“社会,你为什么不能离开卑下与说谎,而趋向于高尚与真实?世界,你为什么不能离开争夺与不智,而趋向于和平与理想?”
对史先生而言,“一切真正的灵魂,就是要接受一切不合于理想的显示的锻炼而向上走”,对他来说,人活着即是为自己立下更高的标准,寻求更高标准下所遭遇的更大的痛苦,包容现实生活中较小的痛苦,“以大苦涵融小苦是惟一真正解决问题之道”,史先生常说这是生命的原则。
他,立足于文明的边缘,号召人们离开怨恨,离开孤寂,并通过完美、爱与和平看待一切;祈求着人们离开无知,避免在“失去了一切根源的无原则的世界中莽撞而自毁”;他,望着天空,要“在这寻求理想的岁月里,经历一切斗争、矛盾、懊悔、冲突、错误与不智。”他是灵魂的苦索者,他有着不被外物所使役的风骨,以既天真而刚强的心情,在阳光下再努力地活下去。
是的,“如何活下去”就是《时间中的苦索者》所要分析的主题,然而,他提醒读者:“问题并不是人为什么要活着的问题,而是人已经在活着,并使人要寻找出人怎样活着才是最好的解决的问题。”史先生对学生的问题不是直接响应的,他总是先设法令人能反省到:“我们是否由于错误的问题,对自身的思考形成了枷锁!”他的文字不但告诉我们什么是“纯朴”的生命,更透过方法论的设计,以诗一般的语言,告诉我们如何“穿透了繁琐的外面,而回到真实的自己。”
这便是史先生的追求。他以哲学思辨与美学心灵,以吟咏性贯穿文脉,以歌声深掘人性的内在;既探索世界,又凝聚自身;提供了我们追求完美的需求,更提供了我们一双热爱生命的眼睛,用以追索人格的成熟,并建构人文理想的世界。以纯净而活跃的精神,一探和谐存在之生命。
(选自《中国青年报》2005年8月14日)

第二部分 诗人思想者史作柽灵魂的苦索者 (弄墨)

史作柽:灵魂的苦索者 (弄墨)
史作柽是一位集诗人、哲学家于一身,且在台湾享有盛誉的学者。但祖国大陆的读者对这位博学大师知之甚少。他有怎样的学术经历?他又为何被人们称为“诗人思想者”?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专访了史作柽先生。
记者:此次由北大出版社出版的14卷本“诗人思想者史作柽系列”是您的作品首次在祖国大陆结集出版。选择北大出版社是否是看中了“北京大学”这个厚重的文化品牌?
史作柽:这次北大出版社出版我的著作,我当然非常惊喜,尤其是称我为“诗人思想者”,亦令我高兴不已。我对北京友人能提出“传统进高校”的理念,并依此理念而遂行出版任务,一方面深表欣赏,同时也寄予最最深切的祝福。
记者:对于祖国大陆的读者来说,您和您的作品都不为大多数人所熟知。这次出版的14部书,从书名上看内容似乎很庞杂,既有《伦勃朗艺术的美学内涵》这样的关于艺术的探讨,又有《忧郁是中国人的宗教》涉及宗教题材的论著。
史作柽:这套丛书在主题上包含美学、哲学、艺术与宗教等题材;在体例方面,包罗美学论文、散文、小说与诗集等宽广之构面;在历史纵坐标上,亦涵盖我从30多岁至60岁左右的著述。举例来说,《中国哲学的智慧》一书所提供的是一种全史观的视野,在范围上涵盖中西印三大古文明的主要历史。像《塞尚艺术的哲学随想》即是一部有关艺术的作品。《忧郁是中国人的宗教》一书,则是我在台湾几所大学的演讲稿。
记者:本次所选书目可以说是您几十年为学为人的代表作品吗?
史作柽:我23岁时确定方向并有志于哲学研究,至于57岁时稍有成绩,此即我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与印第安纳大学研究期间所完成之《行上美学要义》和《文字解放之真义》。其间近40年,所经历有关行上学、知识论、科学、方法论,乃至神话、生命、艺术、社会与宗教之探讨与折磨无法一一列出,也许于北大出版社出版的这套“诗人思想者史作柽系列”中,可稍知其详。
记者:这些一向被人认为是神秘又艰深的学科。而您把哲学作为终身研究的对象,是不是偶尔也会感觉枯燥?
史作柽:读哲学、写哲学好象就是我生命中之一种命定,其实我并不一定最喜欢写哲学。有时和哲学来比,我宁愿写随笔、诗歌、小说、绘画,或写一些简明而又清楚之科学性的作品,甚至实际上我也写过好几本有关物理、数学或方法论的书。不过在此我必须承认,我一生中绝大部分的时间在从事于哲学之研读与写作。
其实说起来,所谓哲学或理论,往往只不过是人类生命存在中之一种思考性之形式派生物而已。如果说,根本没有生命之存在,又哪里会有哲学或理论可言。一种真正的哲学心灵,必容得下全人类之知识文明,与此文明以外之充满神秘不可测之广大世界。人若于宇宙之间,只知漫读一些历史因果,只评人物、俗物,何谈其真致高明而广大之哲学之事!
记者:在您的著作中,既有睿智哲人的思考,也有充满激情的诗人的创造力。而许多诗歌又同时具有诗人及哲人的双重气质,那么诗歌在您一生的学术及生活中占据怎样的位置?
史作柽:至今我已72岁,经其一生之所书,惟二事而已:诗歌、哲学。哲学是为文明所写,诗歌却为生命而书。若无生命,文明亦必无所痕迹;若无彻底之生命,亦必无彻底之哲学可言。在哲学之外,应当透过诗歌聆听内心的诗与音符,最终设法还原到人与自然的直接关系。今后我若再有著述,其书名必为《诗中找回自己》。
(文章摘自《新华书目报》)

第二部分 诗人思想者史作柽名家谈史作柽

在我社推出《未名大思想随笔•诗人思想者史作柽系列》的同时,我们收集了著名学者、评论家、媒体人士对史作柽的评论,现在先摘录一部分,以飨读者;同时也希望通过这些名人的评论,使更多的读者走进史作柽的精神世界。
台湾清华大学通识中心主任 林安梧教授:
史作柽,我的第一个印象,他是灵魂的苦索者;第二个印象,他是形而上真实的追索者。第三个印象,他是一个真诚的老师、亲切的朋友。
台北淡江大学 李正治教授:
史作柽的独树一帜,表现在他以生命的彻知彻解为其终极指向,使他成为当代中国难得一见的存在型哲学家。
著名电影艺术家 胡茵梦:
在我的眼中,史作柽以哲人的面貌出现在众人眼前,却以艺术家的面貌出现在众神的眼前。
联合报总编辑 项国宁:
念新竹中学的人,无人不知史作柽老师。他极工整的服装,极挺直的腰杆,在一个高中里,是很少见的神采。更有趣的是,史作柽老师在授课内容中添加哲学的思维,让年青人大受启发,开展一扇有别于升学、填鸭的窗户。他与辛志平、苏森墉、李晏芳、彭商育等师长一样,是新竹中学校史的一部份。
著名电视主持人 文艺评论家 蔡诗萍:
我常常会想到我念的高中,座落在风城新竹十八尖山山脚下的新竹中学。我可以用千言万语去描述高中年代对我的启发,但开了一扇窗,一扇让我对生命、对未来充满憧憬的窗口,却是竹中三年我最大的收获。
打开那个窗口的是好几位老师,其中一位就是任历史课的史作柽老师。
《IBS周刊》副总编辑 王英铭:
在我的思想里,史作柽是台湾哲学界一个在主流之外卓然独立,成长生活在哲学中的顶尖人物。
台湾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哲学教授 石朝颖:
如果你是年轻的读者,那么史作柽的著作是你青春情感的指南;如果你是成年人,那么更需要看一看史作柽这位哲学家的哲思了!这都是我个人二十多年来的亲身体验,希望能分享给有缘阅读此书的读者们。

附录史作柽生平与著作年表

史作柽先生作为一位著名学者,建构了他宏大的“形上学”体系,取得了存在哲学的巨大成果。另外一个方面,是史作柽以思想家独有的勇气,在历经人生的波折以后,走出象牙塔,从哲学、心理学、艺术等层面思考现实的人生信仰、生命现象、文化观念等诸多与人的存在相关联的问题。我们这次集中推出的史先生的著作《三月的哲思》、《三月后的五卷》、《九卷》、《塞尚艺术的哲学随想》、《时间中的苦索》、《生命现象》、《哲理日记》、《伦勃朗艺术的美学内涵》,只是史先生众多著作中的一部分,为了帮助读者更多地了解史先生,我们把他的生平及著作年表提供给大家。
1934年 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
1949年 移居台湾。
1960年 毕业于台湾大学哲学系。
1962年 毕业于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导师为方东美先生,硕士论文为《孔子思想之哲学精神》。
1963年 出版《孔孟思想统析》、《失落的跃升》。
1964年 在台湾大学哲学系任教。出版《向永恒的超越》。
1965年 出版《现代中国人与中国哲学》。
1966年 出版《存在与世界》。
1968年 出版《存在之伦理》。
1971年 出版《在我里面的世界之中》。
1972年 在台湾福岗佛学院任教。出版《现代中国哲学在哪里》、《大觉醒的日子》、《时间中的寻索》。
1974年 出版《堕落的老人》、《世纪的苦索者》。
1975年 出版《存在的绝对与真实》(第一部)、《三月的哲思》。
1976年 出版《九卷》。
1977年 在台湾文化大学任教。出版《存在的绝对与真实》(第二部)。
1978年 出版《存在的绝对与真实》(第三部)。
1979年 出版《生命现象》。
1980年 出版《科学、哲学与几何学之空间表达》、《忧郁是中国人的宗教》。
1981年 出版《哲学日记》(即我社的《哲理日记》)、《林布兰艺术之哲学内涵》(即我社的《伦勃朗艺术的美学内涵》)、《方法与沟通》。
1982年 出版《塞尚艺术之哲学探测》(即我社的《塞尚艺术的哲学随想》)、《形上美学导言》、《物理学之哲学探测》。
1984年 出版《历史、自然与人性》、《空间与时间》。
1985年 退休。
1986年 出版《三月后的五卷》。
1988年 《哲学人类学序说》、《心灵开启与形上史》。在新竹清华大学举办画展。
1989年 出版《哲学人类学序说》(第一部)。《塞尚艺术的哲学随想》获“艺术力量金爵奖”。
1990年 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做访问学者。
1992年 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做访问学者。
1993年 出版《形上美学要义》、《艺术的本质》、《时间与可聆的世界》、《美学生命与原始的中国》、《美学、哲学与生命的刻痕》(收入我社的《生命现象》)。
1996年 出版《文字解放之真义》。
1998年 出版《哲学创生10个意义》。
1999年 发表《三星堆文明之哲学人类学之判读及其难题》。

附录诗人思想者史作柽系列

《三月的哲思》 一部情爱的哲思录
《三月后的五卷》 一部爱与美的枕边书
《九卷》 一部日常情趣的畅想曲
《塞尚艺术的这些随想》 一部艺术人生的追思录
《时间中的苦索》 一部人生的励志书
《生命现象》 一部生命的智慧书
《哲理日记》 一部生活哲理的发现书
《伦勃朗艺术的美学内涵》 一部艺术家生命之谜的探索录

以上为书籍的全部内容,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三月的哲思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