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家园》 - (TXT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2mb。
书籍内容:
本书下载于派派论坛 ,如需更多好书,请访问:www.openelib.org
我的精神家园
目录
・自序
文 化 篇
・我看文化热
・知识分子的不幸
・花剌子模信使问题
・积极的结论
・跳出手掌心
・论战与道德
・文化之争
・“行货感”与文化相对主义
・极端体验
・椰子树与平等
・思想与害臊
・洋鬼子与辜鸿铭
・我看国学
・智慧与国学
・理想国与哲人王
・救世情结与白日梦
・百姓、洋人、官
・警惕狭隘民族主义的蛊惑宣传
・东西方快乐观区别之我见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思维的乐趣
・沉默的大多数
艺 术 篇
・《我为什么要写作》
・我的师承--《青铜时代序》
・我的精神家园
・我对小说的看法
・小说的艺术
・关于文体
・关于格调
・关于幽闭型小说
・体验生活
・关于“媚雅”
・卡拉OK与驴鸣镇
・从Internet说起
・“奸近杀”
・电影・韭菜・旧报纸
・商业片与艺术片
・我对国产片的看法
・旧片重温
・为什么老片新拍
・欣赏经典
・都市言情剧里的爱情
・承认的勇气
・明星与癫狂
・另一种文化
・艺术与关怀弱势群体
・盖茨的紧身衣
社 会 篇
・关于崇高
・谦卑学习班
・荷兰牧场与父老乡亲
・京片子与民族自信心
・迷信与邪门书
・生命科学与骗术
・与同性恋有关的伦理问题
・我是哪一种女权主义者
・我怎样做青年的思想工作
・我看老三届
・诚实与浮嚣
・苏东坡与东坡肉
・个人尊严
・在美国左派家作客
・门前空地
・卖唱的人们
・打工经历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文化的园地
・环境问题
・工作与人生
・浪漫骑士
□ 作者:王小波
我的精神家园
自序
年轻时读萧伯纳的剧本《芭芭拉少校》,有场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工业巨头安德谢夫老爷子见到了多年不见的儿子斯泰芬,问他对做什么有兴趣。这个年轻人在科学、文艺、法律等一切方面一无所长,但他说自己有一项长处:会明辨是非。老爷子把自己的儿子暴损了一通,说这件事难倒了一切科学家、政治家、哲学家,怎么你什么都不会,就会一个明辨是非?我看到这段文章时只有二十来岁,登时痛下决心,说这辈子我干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做一个一无所能,就能明辨是非的人。因为这个原故,我成了沉默的大多数的一员。我年轻时所见的人,只掌握了一些粗浅(且不说是荒谬)的原则,就以为无所不知,对世界妄加判断,结果整个世界都深受其害。直到我年登不惑,才明白萧翁的见解原有偏颇之处;但这是后话――无论如何,萧翁的这些议论,对那些浅薄之辈、狂妄之辈,总是一种解毒剂。
萧翁说明辨是非难,是因为这些是非都在伦理的领域之内。俗话说得好,此人之肉,彼人之毒;一件对此人有利的事,难免会伤害另一个人。真正的君子知道,自己的见解受所处环境左右,未必是公平的;所以他觉得明辨是非是难的。倘若某人以为自己是社会的精英,以为自己的见解一定对,虽然有狂妄之嫌,但他会觉得明辨是非很容易。明了萧翁这重意思以后,我很以做明辨是非的专家为耻――但这已经是二十年前的事了。当时我是年轻人,觉得能洁身自好,不去害别人就可以了。现在我是中年人――一个社会里,中年人要负很重的责任:要对社会负责,要对年轻人负责,不能只顾自己。因为这个原故,我开始写杂文。现在奉献给读者的这本杂文集,篇篇都在明辨是非,而且都在打我自己的嘴。
伦理问题虽难,但却不是不能讨论。罗素先生云,真正的伦理原则把人人同等看待。考虑伦理问题时,想替每个人都想一遍是不可能的事,但你可以说,这是我的一得之见,然后说出自己的意见,把是非交付公论。讨论伦理问题时也可以保持良心的清白――这是我最近的体会;但不是我打破沉默的动机。假设有一个领域,谦虚的人、明理的人以为它太困难、太暧昧,不肯说话,那么开口说话的就必然是浅薄之徒、狂妄之辈。这导致一种负筛选:越是傻子越敢叫唤――马上我就要说到,这些傻子也不见得是真的傻,但喊出来的都是傻话。久而久之,对中国人的名声也有很大的损害。前些时见到个外国人,他说:听说你们中国人都在说“不”?这简直是把我们都当傻子看待。我很不客气地答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认识的中国人都说“不”,但我不认识这样的人。这倒不是唬外国人,我认识很多明理的人,但他们都在沉默中,因为他们都珍视自己的清白。但我以为,伦理问题太过重要,已经不容我顾及自身的清白。
伦理(尤其是社会伦理)问题的重要,在于它是大家的事――大家的意思就是包括我在内。我在这个领域里有话要说,首先就是:我要反对愚蠢。一个只会明辨是非的人总是凭胸中的浩然正气做出一个判断,然后加上一句:难道这不是不言而喻的吗?任何受过一点科学训练的人都知道,这世界上简直找不到什么不言而喻的事,所以这就叫做愚蠢。在我们这个国家里,傻有时能成为一种威慑。假如乡下一位农妇养了五个傻儿子,既不会讲理,又不懂王法,就会和人打架,这家人就能得点便宜。聪明人也能看到这种便宜,而且装傻谁不会呢――所以装傻就成为一种风气。我也可以写装傻的文章,不只是可以,我是写过的――“文革”里谁没写过批判稿呢。但装傻是要不得的,装开了头就不好收拾,只好装到底,最后弄假成真。我知道一个例子是这样的:某人“文革”里装傻写批判稿,原本是想搞点小好处,谁知一不小心上了《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成了风云人物。到了这一步,我也不知他是真傻假傻了。再以后就被人整成了“三种人”。到了这个地步,就只好装下去了,真傻犯错误处理还能轻些呀。
我反对愚蠢,不是反对天生就笨的人,这种人只是极少数,而且这种人还盼着变聪明。在这个世界上,大多数愚蠢里都含有假装和弄假成真的成分;但这一点并不是我的发现,是萧伯纳告诉我的。在他的《匹克梅梁》里,息金斯教授遇上了一个假痴不癫的杜特立尔先生。息教授问:你是恶棍还是傻瓜?这就是问:你假傻真傻?杜先生答:两样都有点,先生,凡人两样都得有点呀。在我身上,后者的成分多,前者的成分少;而且我讨厌装傻,渴望变聪明。所以我才会写这本书。
在社会伦理的领域里我还想反对无趣,也就是说,要反对庄严肃穆的假正经。据我的考察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我的精神家园》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