濡沫集 - (TXT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27mb。
书籍内容:
总序
季羡林
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胜数。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
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天下”而又“第一”,可见
他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
为什么读书是一件“好事”呢?
也许有人认为,这问题提得幼稚而又突兀。这就等于问“为什么人要吃
饭”一样。因为没有人反对吃饭,也没有人说“读书不是一件好事”。
但是,我却认为,凡事都必须问一个“为什么”,事出都有因,不应当
马马虎虎,等闲视之。现在就谈一谈我个人的认识,谈一谈读书为什么是一
件好事。
凡是事情古老的,我们常总说“自从盘古开天地”。我现在还要从盘古
开天地以前谈起,从人类脱离了兽界进入人界开始谈。人变成了人以后,就
开始积累人的智慧,这种智慧如滚雪球,越滚越大,也就是越积越多。禽兽
似乎没有发现有这种本领。一只蠢猪一万年以前是这样蠢,到了今天仍然是
这样蠢,没有增加什么智慧。人则不然,不但能随时增加智慧,而且根据我
的观察,增加的速度越来越快,有如物体从高空下坠一般。到了今天,达到
了知识爆炸的水平。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克隆”使全世界的人都大吃一惊。
有的人竟忧心忡忡,不知这种技术发展伊于胡底。信耶稣教的人担心将来一
旦“克隆”出来了人,他们的上帝将向何处躲藏。
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端:一是实物,比如长城等等,
二是书籍,以后者为主。在发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记忆;文字发明了以
后,则使用书籍,把脑海里记忆的东西搬出来,搬到纸上,就形成了书籍,
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
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
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我常常想,人类向前发展,有如接力赛跑,第一代人
跑第一棒;第二代人接过棒来,跑第二棒;及至第三棒,第四棒,永远跑下
去,永无穷尽,这样智慧的传承也永无穷尽,这样的传承靠的主要就是书,
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这样一来,读书不是“天下第一好事”又是
什么呢?
但是,话又说了回来,中国历代都有“读书无用论”的说法。读书的知
识分子,古代通称之为“秀才”,常常成为取笑的对象,比如说什么“秀才
造反,三年不成”,是取笑秀才的无能。这话不无道理。在古代――请注意,
我说的是“在古代”,今天已经完全不同了――造反而成功者几乎都是不识
字的痞子流氓,中国历史上两个马上皇帝,开国“英主”,刘邦和朱元璋,
都属此类。诗人只有慨叹“可惜刘项不读书”。“秀才”最多也只有成为这
一批地痞流氓的“帮忙”或者“帮闲”。帮不上的就只好慨叹“儒冠多误身”
了。
但是,话还要再说回来,中国悠久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是这一
批地痞流氓,还是“秀才”?答案皎如天日。这一批“读书无用论”的现身
“说法”者的“高祖”、“太祖”之类,除了镇压人民剥削人民之外,只给
后代留下了什么陵之类,供今天搞旅游的人赚钱而已。他们对我们国家毫无
贡献可言。
总而言之,“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现在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一套《书海浮槎》,实在也是天下一件“好
事”。因此,我十分乐意为这一套书写这样一篇短序。
1997.4.8
洒扫封尘启迪来者
――读《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
陈寅恪是一位史学家,但是他的成就的意义和影响并不限于历史学界。
如果我们要探讨中国近现代的文化思想史,要研究自清末特别自“五四”以
后,一部分上层知识界人士怎样企求将传统的治学格局与西方近代文明相结
合,以开拓一条新的学术途径,希望建立一种新的思维模式,那末,陈寅恪
无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代表人物。
陈寅恪的研究,在“文革”及“文革”以前的十几年中,似乎是一个禁
区。近些年来,他的著作陆续出版和重印,受到学术和读书界的注意。这不
能不说是这几年来我们文化学术界健康发展和开放精神的反映。
1988 年下半年,中山大学曾举行过一次较大规模的陈寅恪学术讨论会。
使人高兴的是,继这次会议之后,由北京大学中古史研究中心发起,邀集大
陆和港台约30 多位专家撰文,编辑了一部《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
文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六篇,记述陈
寅恪的事迹,研讨其学术成就和学术思想,第二部分27 篇,大致是就陈寅恪
生平曾经涉及过的领域,分哲学、语言学、文学、历史学等几方面,进行专
题探讨。这种用论文集的形式纪念某一位有造诣有影响的学者,是一种值得
提倡的方式,因为这不仅可以让人们了解这位学者的治学轮廓,更为重要的,
是可以使后学者知道,我们应当怎样在前人已经修建的道路上再往前延伸,
让后来者有这样一种信念:任何大师的成就都是可以突破的,我们要铺设我
们将要行经的那一段路程。
陈寅恪生于光绪十六年(1890),死于1969 年的“文革”浩劫中,终年
80 岁。这80 年,他经历了几个不同的时代。他的祖、父两代曾是他们那一
时代的改革家,热心参与政治,但受到政治的牵累,在百日维新失败后受到
革职的处分。父亲散原老人,在后半生以诗文自娱,有盛名于东南,但最终
仍逃不脱时代的劫难,――在他晚年移居旧都北平不久,芦沟桥炮声起,日
本侵略军进城,老人不胜家国之悲,一气之下,绝食而死。比较起来,陈寅
恪倒是走着一条平静的学者道路,长期不太过问政治。即使处于中国人民在
与国内外敌人进行殊死战斗的激荡年代,他似乎也力争过一种书斋式的生
活,搞他的与现实保持相当距离的中古史研究。
但这只是这位学者的表面现象。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恐怕没有一个有
良心、有正义感的读书人是会真正漠视政治的。我们从陈寅恪留存的旧体诗
中,可以真切地感觉到民族的前途,国家的命运,在这位学者心灵上所加的
重压。不过对于陈寅恪那样出身于书香门第,早年又长期留学欧美诸国,直
接受到过资本主义文化熏陶,具有相当高的中西文化修养的人来说,这种重
压表现的,不是直接的呐喊怒吼,而是冷静的、从容的对本土文化的观察和
体验,对外来文化追求一种理性的比较和分析。这种学术心态,贯串在他的
几乎所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濡沫集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