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人手记》 - (TXT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08mb。
书籍内容:
《殡葬人手记》
------------
作者简介
------------
林奇简介
托马斯.林奇(Thomas Lynch),著有《动与静的身体》(Bodies in Motion and at Rest)、《和希瑟?格蕾丝一起溜冰》(Skating with Heather Grace)、《老雌猫及其他》(Grimalkin & Other Poems)和《仍然生活在米尔福德》(Still Life in Milfore)。他的诗和散文发表于《哈泼斯》、《伦敦书评》、《纽约客》和《巴黎评论》等著名期刊。林奇住在密歇根州的小镇米尔福德,是镇上殡仪馆的老板。 本书为作者赢得了1998年的美国图书奖和1997的美国的国家图书奖提名。
------------
序(1)
------------
五十年代,当我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顾名思义,我以为,殡葬的意思就是埋到下面。父亲是殡葬师,我的兄弟姊妹有好几个。殡葬师,在那些和我一起玩的孩子的眼里,比在我眼里更神秘。
“你爸爸到底做什么?”其中一个会问:“他怎么弄的?”
我说,肯定先有个坑,挖个大坑,再就是那些尸体,死人的尸体。
“把他们埋起来。懂吗?埋到土里。”
这就够了,他们不说话了。
尽管嘴上说得理直气壮,我心里并不踏实。我很奇怪,殡葬的字面意思是“带到下面”(undertaker),为什么不是“放到下面”(underputter)呢?说实话,对于死人,“带”字总让人感到有点大词小用。“带”有陪伴的意思,而死人一路上不需要别人陪伴。你可以“带”你妹妹去商店,而自行车呢,你把它“放”在车库。我喜欢在这些字眼上较真。
七岁那年,家里送我去学拉丁文。当祭童非懂拉丁文不可。这是妈的主意。她说,如果我对主不敬,主也不会对我好。我对此坚信不疑。在我看来,妈的话即便算不得真理,也是最接近真理的。拉丁文神奇而有魅力,元音多,念起来响亮。每个星期二,下午四点,我跟着圣克伦班教堂的肯尼神父学发音。他给我一张卡片,神父要念的部分用红字,我的部分用黑字。肯尼神父来自爱尔兰,和我叔祖是神学院的同学。叔祖年纪轻轻死于肺结核,我的名字就是由他来的。我隐隐约约知道一点妈和肯尼神父“密谋”的计划,就是想一步步把我培养成神职人员。多年以后,肯尼神父退休回到家乡加尔威(1)的盐山,我听他原原本本地讲过这事。世界变化太大,教会迥异于往昔,肯尼无法适应,只好离开美国,回到爱尔兰。
我记得有一次他和父亲在教堂后面见面。那时我时常提前回家,在葬礼上帮忙。父亲一丝不苟地穿着晨礼服,抬棺人戴着手套,扣眼里别着白花。院子里停放着棕色棺材,旁边是抽泣不止的死者遗属,亲友们肃立在他们身后。
教会的规则修改了,全盘英国化,法衣由黑色改为白色。对此,肯尼神父不以为然。他走出教堂,气冲冲地对父亲大叫:“爱德华,听说这葬礼改为‘庆祝’(2)了。既然如此,脸上还挂着一付严肃表情干什么?赶紧告诉格林玛尔迪太太,主教大人希望他们在葬礼上能快活起来。”
格林玛尔迪一家对肯尼神父的冷嘲热讽司空见惯,不为所动。
我手捧圣水,站在一身白袍的神父和一身黑衣的父亲之间。
肯尼神父还在唠唠叨叨地温习他的台词:“下面,我们将要进行浸礼以哀悼……”
父亲提醒他:“神父,到时间了。”
神父闻言,向棺材上洒了圣水,转身走向圣坛。一袭白色长袍的神父面色严
峻。风琴师刚刚弹出新圣诗集中一段昂扬的曲调,就被肯尼神父用狠狠的一瞪制止了。神父鼻孔里喘着粗气,用他那刺耳的“男高音”唱起《在天堂里》,一首忧伤的慰安曲。
他明白,一切都不像从前那样了。
通过这样的耳濡目染,我逐渐懂得了,父亲的职业,意义不在于我们对死者做了什么,而在于表明,活着的人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死亡。
在咬文嚼字者的笔下,父亲从事的工作有很多时新的叫法。
殡仪员:父亲不喜欢这个称呼,它听起来像是什么新奇的、科学的玩艺儿,汽车呀,电视机呀,这些日用电器,总是可以再包装,可以更新换代。
丧事承办者:听上去还行。父亲把招牌从“殡仪馆”换成“承办丧葬”,他认为,家有丧事的乡亲们,依赖的毕竟是人,而非一个地方。
但在镜子里,他看到自己还是一个殡葬师,和生者一起面对死亡,为死者尽心尽力。殡葬是门古老的行业,他相信,自打有了生命,就有殡葬。
我的小伙伴们还是想了解详情。
乔弗莱迪常说:“实情,我就想知道实情。”
什么样的实情呢?我搬出父亲在丧葬学校时的课本,格雷的《解剖学》,贝尔的《病理学》,凑在一起翻看。伤残、疾病和死亡的照片看得我们浑身哆嗦,正像后来看黄色照片一样。
然而实情令人失望:没有人从棺材里坐起来,死而复生,没人见过鬼魂。人死之后,头发和指甲是不是还会继续生长,我没注意。尸僵更没什么特别。死人虽然神秘,实际上平凡不过。
但活着的人大不相同。少女杂志上皮肤光洁的女郎,能说她们平凡不过吗?我们成年后领悟到的生活,原来那么神奇和怪异,能说平凡不过吗?
也许对每一代人都如此:性和死是必修的一课。
父母中学时就是一对恋人,高中毕业,赶上第二次世界大战。母亲进了大学,同时在医院工作。父亲加入海军陆战队,去了南太平洋,然后到中国,战争结束才回来。他们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可能性。他们的性生活,由于渴望和随时可能的死亡而趋于热烈,因怀孕而中断,因战争而延迟,终于在婴儿潮时代大放异彩。对他们而言,性和死亡是一对反义词,好比君子和歹徒,处女和娼妓,对与错,就连我们手中他们的照片也黑白分明。经历过战争和大萧条,父母特别重视安全和保障,重视持久稳定,寻求明智的投资,为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他们以浪漫和忠诚著称,视婚姻为永久的契约,婚后安家在郊区,一心一意过日子,似乎
他们能永生不死。
我们这一代,所谓婴儿潮的一代,伴随着核弹出生,随着核弹在古巴和柏林安家落户而长大,看待爱与死,与看待电视上的卡通片无异。我们看天空,看新闻,在防空掩蔽部里玩耍。正当我们走出或走进青春期之际,死神的锤子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殡葬人手记》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