粲然绽放的文坛奇葩 - (TXT全文下载)
书籍内容:
李碧华研究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12
粲然绽放的文坛奇
葩
―
―
从《胭脂扣》解读李碧华及其创作
摘要:李碧华以一支写情之笔征服了众多的读者,并为其赢得了
的、美学的、
的拘不却作创
哲
她但。誉
“天下言情第一人”的
美泥于一般言情小说景幻情真的窠臼中,往往融入了历史的、社会
学的意蕴,而独具一格。她的作品瑰奇诡异,雅俗共赏,在纯文学和消费文
化之间找到了第三条道路。同时,在香港殖民、国族、本土混杂的文化谱系中,凸现着独特
“香港意识”,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本文从解读她的代表作《胭脂扣》入手,浅析李碧华及其
丁 颖
创作
。
关键词:李碧华;胭脂扣;言情;香港意
识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0163 (2006) 2 -0029 -04
很少有人见过李碧华, 但很少有人没接触.
.
过李碧华的作品, 无论通过文章还是影视。在与许多台港女作家一样, 李碧华为人所熟
香港的文学界里, 有人称她为“文妖”, 亦有知, 往往是作为言情小说家的身份出现的。她
人称她“奇笔”。她以一支笔, 写尽了生生死擅长写“情”, 其笔下的情充满了浪漫、细腻、
死, 轮回不已。人世间争名争利, 争情争爱, 激越、离奇、诡异、凄艳的色调, 且到了极
到头来尽随流水。有什么可争, 争到最后, 终致。她写的情爱, 并不是一般痴男怨女的情
是命定; 有什么可执, 执到末了, 还是轮回。爱。在她的小说世界里, 古为今用, 人鬼殊
她冷静而又诡异, 尖刻而又柔情..她到底是途, 生生死死, 轮回不已。如《胭脂扣》、《秦
什么样的奇情女子呢? 对于她, 我们无法说得俑》、《潘金莲之前世今生》等都是如此。李碧
清, 道得明。也许, 通过她的作品, 我们可以华作品多探讨女人、爱情与命运的奇妙关系。
浅浅地感触到她的神经, 体会她丰富的内心。她对“情”的敏感, 对人情世态的观察入微,
她眼中的情爱与世间又是怎样的一番情形? 都显示了女性独有的触觉。以下我们以她的成
一
名之作《胭脂扣》为例, 看看她是如何把
“情”演绎得如此这般凄厉媚艳与深挚。
李碧华自白: 30 年代, 香港石塘咀, “塘西红阿姑”如
喜欢的颜色: 男色和女色。花, 遇上了富家公子十二少, 二人遂深陷情海
为什么常写“男女”题材: 基本上, 任何而不能自已。如花为了爱情不惜得罪其他“恩
好看的小说不外八字真言: 痴男怨女, 悲欢离客”, 以至“花运日淡, 台脚冷落”, 但“终无
合。悔意”。然而迫于种种压力(尤其是不被十二
理想的生活: 过上等生活, 付中等劳力, 少家庭接受而生计无着), 二人无法如愿, 于
享下等情欲。是相约服毒殉情。谁知在黄泉路上, 未能重
・29
・
逢。如花一心向阎王求情, 愿下世投胎减阳寿爱情亦穿插其中, 形成一组对比存在。他们在
十年, 也要返回阳世, 以探原委..她如愿来帮助如花寻找十二少的过程中, 不断被如花对
到阳间寻找十二少, 然而五十年光阴已逝, 一爱情的坚贞不渝所感动, 而重新检讨两人之间
切都已改变, 他们的时代已无迹可寻。如花虽的关系。但与现代社会的众多情侣一样, 他们
历尽波折而痴心不改, 但最终却发现她以死相的爱似乎只是一种方便快餐, 不要说永久, 更
许的爱人十二少, 竟苟活于人间且龌龊丑陋, 别说殉情。都市里生活与工作的急速节奏使他
昔日的浪漫爱情已不复存在。如花大失所望, 们以自我为中心,
毕生宏愿是置业安居,
不再相信“一往情深, 抵死
无可留恋, 飘然而归。
其主角多为女性。这些女性往往对一个凡俗的市民,
老死”[
3] ,
缠绵”(辛弃疾词) 的爱情。如花为爱情所做
在李碧华的笔下和由她的作品所构成的影的, 他们断不会为之。作为香港大都会中“
像世界中,
而她相对的男性却颇让人失
《霸王别姬》
这是现实中真实的港人心态, 踏实,
望。男子的怯懦和不可信任比比皆是,
中的十二少、《青蛇》中的许仙、
中的段小楼..如花作为一个当红“阿姑”
如上文恒常, 却不浪漫。李碧华不愧为“文妖”, 她
以一支“奇笔”, 无形中触动了现代都市人的
然后
爱情执着而坚贞,
, 心结。也许是爱, 也许是人生, 使他们从震动
历尽了烟花风月、人世间的薄情寡性, 本该风到接受认同, 同时也成就了她一部又一部不朽
流世故, 而在她的身上却表现出了常人都无法的关于爱的“传奇”。
比拟的痴情与偏执。十二少却更多的是沉迷于
二
声色犬马的淫奢生活中。他迷恋并勾引了如
花, 尽管他的那份浓情蜜意也同样让人沉醉, 学者赵稀方在《小说香港》一书中曾说
令人感动, 却终是在最后时刻动摇了。如花了过: “香港原是个政治冷漠的地方, 在文化身
却前尘, 无牵无挂地走了, 十二少最终变成一份上任由英国与中国的国族叙事加以构造, 但
个形容猥琐的糟老头, 拖着残败之躯, 怀着对自80 年代初中英谈判开始后, 香港现有的殖
昔日爱侣的忏悔和愧疚之心苟延残喘。民地身份的消失, 忽然唤醒了港人的本土文化
李碧华也并非完全在虚构的空间中谈情说意识, 于是有了大量的重构香港历史的‘怀
爱。她的作品多有较为明晰的时代背景, 像旧’之作, 有了大量的对于香港文化身份的讨
《胭脂扣》、《秦俑》、《霸王别姬》等等, 都有论。”[
4] 而引发香港的“怀旧”之风的最有影响
着特定的时空, 过去与现在纠缠交结在一起, 的作品, 便是李碧华1984 年创作的《胭脂
人物穿梭于现实与历史之间, 而不拘泥于一扣》。这部小说在1988 年由导演关锦鹏改编为
处。李碧华所塑造的人物, “引人入胜之处, 电影, 并由此带出了本地通俗文化的“怀旧
远超于纯浪漫的因由, 不仅因为他们是已‘过潮”。这股“怀旧”风潮契合了世纪末世界性
去’了的人物, 更重要的是他们已成为‘传的“怀旧”潮流, 而香港的“怀旧”也由当初
奇’, 他们所代表的那一个时代那一套价值观, 的西化之风转为关注本土。学者危令敦在《不
在当代社会已不复存在”[1] , “由此, 她常常把记来时路》中指出李碧华作品《胭脂扣》表面
‘传奇’和现世的爱情并置着、比较着, 让在的怀旧、回顾来时路, 实则上是一种看与被看
其中出出进进的人物彼此在有意无意中把对方的关系。这是引入了本安特森的理论来讨论
看作是自己的镜子; 在镜中, 他们会发现自己《胭脂扣》所流露的本土意识。学者们对这部
的另一个不被人知, 甚至不为自己所知的一作品的关注, 既证明了小说的经典地位, 也进
面。如钱钟书说过的那样: ‘好象小孩子要看一步引导着读者去探索李碧华作品的深层文化
镜子里的光明, 却在镜子里发现了自己’”[2] 。内涵。
在《胭脂扣》中, 如花与十二少的爱情故《胭脂扣》对于读者来说, 有着极大的吸
事是作品的主线, 而现世中袁永定和凌楚娟的引力。这种磁力一方面来源于其中缠绵悱恻的
・30
・
爱情悲剧在读者心灵中产生的震撼与共鸣, 另让港人感到了巨大的共鸣。小说中多次强调五
一方面, 则来源于作者从一个边缘性的视角对十年: 五十年前, 如花与十二少山盟海誓, 并
过去的香港的再现, 而这恰恰迎合了港人在以死赴情; 五十年后, 如花来阳间寻找十二
“九七”大限下对香港历史的重新想象, 对香少, 然而一切都变了, 石塘咀变样了, 倚红楼
港文化身份的重新定位的需要。危令敦认为, 不见了, 而昔日面如冠玉、唇红齿白的十二少
小说对自身历史与群体身份的追寻, 对未来前竟苟活于世且形容枯槁, 苦苦等待五十年的浪
途的担忧, 以及其中的种种历史经验与生活方漫爱情也早已不复存在了。香港的五十年以后
代初中英谈判后,
式的变化甚至断裂的隐喻书写, 使得小说和电
,题问
确的
观和
8年
七”回归的大限。中国政府所承诺的“一国两
制, 五十年不变”, 对港人心理产生了极大激
又是什么样子呢?
影对关于女鬼如花与袁永定、凌楚娟、十二少香港便面临“九
之间的纠缠故事的铺陈, 获得了本土读者
众的深刻的共鸣与认同。作品《胭脂扣》
寻人耐种某了
”份身化文相当自觉地触及了
间之来未与史
“香港的荡。虽然, 港人一面不满当下香港的现状以期
在历构建起味的隐改观, 而另一方面又恐惧改变。“一切都有安
秘联系, 使对过去的叙述获得了意义。排, 不是人力能够控制”, 因为香港处在英国
首先, 对香港自身历史的找寻使这部作品与中国政府的夹缝中, 以“他者”的身份存
港味十足。《胭脂扣》以一个妓女为线索, 构在, 它的改变并不是港人自己可以作主的。正
造出了一部充满“情义”的民间的香港历史。是这样一种明知有变却无奈的恐慌与虚无心
作者并非从中英历史大叙事角度入手, 而是着理, 使“香港意识”在20 世纪末达到了高峰。
眼于所有“正史”所不容的香港娼妓史
―
香《胭脂扣》便在这种环境中产生, 并迅速迎合
港历史上的独特一笔。而正是这人所不齿之了港人的大众心理, 产生了巨大的共鸣力量。
处, 却恰恰产生了至真至性的情感和永恒不变
三
的价值观。把这种执着的信念对应当代社会易
碎的人伦关系, 不能不说是对现世一种莫大的“她的写作有着引人深思的‘边缘性’, 既
讽刺和调侃。不在纯文学的中心苦思, 又不在消费文化的阵
袁永定与凌楚娟这对现代情侣为如花炽热营盘桓过久, 尝试着走一条‘中庸之道
’ ―
而刚烈的情感所震动。他们在她的身上重新发其作品既不严肃到无人问津, 又不俗到‘走火
现了香港人原本的那份精神与情义, 而这些正入魔’, 而是熔二者于一炉。不走极端, 好处
是他们这代人身上所缺失的部分, 即“香港情是兼容并蓄, 采众家之长, 雅俗共赏。但往往
怀”。香港舞蹈团的艺术总监舒巧对这种情绪不容易把握, 难以界定。”[5]李碧华的作品内涵
有一段精妙的自述: “如花的故事, 看起来是丰富, 主题深刻, 写作技巧自然天成, 有别于
爱情的执着, 但她的执着也藏着一种落拓迷蒙一般通俗言情小说, 在香港这块弹丸之地出现
的感情。往事只能凭着记忆; 未来, 也不可着实是一个奇迹。可以说, 她在纯文学和商业
知。在冥冥的等待中, 她所有的, 不过是对往写作的纷争中找到了第三条道路。
昔一种美化了的感怀, 和从往昔投射而来的憧李碧华很早就在报纸上写连载小说, 开专
憬。
”
栏, 时至今日她已是大名鼎鼎的专栏作家, 此
其次, 对于作品中涉及的香港人的主体意外还写剧本、电影、电视、舞剧等。她的才华
识、本土意识的探讨也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横溢, 世人有目共睹, 其作品往往跨雅俗, 跨
学者赵稀方认为, 《胭脂扣》并未给港人提供文类, 而独具一格。
安全度过“一国两制”下的五十年的信心, 它首先, 她追求作品的雅俗共赏。李碧华的
给港人带来的恰是对于“五十年不变”承诺的小说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言情作品, 其中有超出
怀疑和一种无可奈何的心理, 而正是这种心理情爱的更加丰富的内涵, 往往在历史、社会、
・31
・
美学、哲学等层面上给人深层次的思索, 这些
是其他言情作品所无法企及的。
如小说《胭脂扣》表面看来, 是一个凄艳
哀婉的爱情故事, 而实际上却又与现实社会息
息相关。透过这部作品, 让人们看到了文学跟
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的莫大关联。李碧华
为写这篇小说, 做了不少的历史调查, 搜罗了
20 世纪初各个方面关于香港的娼妓史和其他
史料, 力图回复时代原貌。有评论说: “对80
年代后期的读者和观众来说, 这种鸳鸯蝴蝶派
式的故事之所以引人入胜, 重要的原因也是因
为它的社会背景..小说《胭脂扣》因此也可
舞, 在第十三届亚洲艺术节上演出, 俨然成为
了跨文类、跨雅俗的香港“经典”之作。而后
《潘金莲之前世今生》、《诱僧》、《古今大战秦
俑情》、《青蛇》等也被搬上银幕, 商业上获得
了巨大的成功。她的另一部反映新旧社会梨园
血泪和梨园风气的力作《霸王别姬》则为中国
电影捧回了第一个国际戛纳大奖(戛纳奖被视
为全球文艺片的最高荣誉) 。喜人的票房, 众
成就了李碧华, 同时也见证了李碧
华作品的流行。可以说, 她的作品已经成为了
拥有“自己的天空”, 是每一个作家都渴
多的殊荣,
导演演员功成名就的超级酵母。
的习俗、礼仪、言语、服饰、建筑,
以看作是某个历史时代的重构
以至以卖
淫为基础的畸型人际关系, 这个时代得以重现
眼前。”[
6] 对现实的逼真描摹与天马行空的想
象, 使她的作品既有着纯文学深刻的现实指向
性, 又不拘泥于言情小说景幻情真的窠臼中,
因而实现了真正的雅俗共赏。
其次, 她的成就也是跨文类的。李碧华作
为香港文坛大名鼎鼎的才女, 才高意广, 被视
为文坛的一支“奇笔”。可以说, 她是真正以
自己的一支笔去征服读者的作家。除了众多脍
炙人口的小说作品, 她的散文也是香港作家中
风格最强者之一, 少见的犀利、尖刻、辛辣,
而她的杂文矛盾、荒谬、颠覆和诡异的混合更
是体现了独特的“李碧华的风格”。李碧华是
由一个剧作家跨入小说创作的, 因而她的小说
很像分镜头剧本, 节奏紧凑, 行文轻快, 对白
精彩, 情节跌宕起伏, 扣人心弦, 其大部分作
品在发表的同时即被拍成电影, 并为她赢得了
日益广泛的关注和众多的读者群。
她在1984 年创作的小说《胭脂扣》, 于
1988 年被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 由关锦鹏执
导, 当红巨星梅艳芳、张国荣主演。这部影片
在香港轰动一时, 夺走了金像奖众多奖项, 以
及第十届巴黎三大洲电影金球奖、意大利都灵
国际电影节评委特别奖, 由此名声大噪, 迅速
窜红。1990 年香港芭蕾舞团将其改编为芭蕾
,
透过这个时代
望的一种境界, 李碧华也在用敏锐的心, 用手
中的笔创造着独特的“李碧华风格”。她的作
品将尘世的“痴男怨女, 悲欢离合”八字演绎
得那么引人入胜, 欲罢不能。但从中我们似乎
也感觉到她笔尖的些许冷漠与淡定。她对爱情
的冷眼, 却掩不住对人类持久而深沉的人生信
念的坚持。她对人物的臧否, 却又裹挟着对文
化及社会的思索。透过李碧华的作品, 不但让
我们看到了她对爱情、对两性、对人生的独到
见解, 也使我们触摸到了社会的大背景与特定
时代的脉搏。她是一个谜, 让人无法解读, 难
以界定的谜, 我们不曾见过她真正的面孔, 她
到底应是怎样的一个奇情女子呢?
注释:
[1] 、[5] 刘登翰: 《香港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
版社, 1999 年版, 第497 、496 页。
[2] 刘登翰: 《香港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第497 -498 页。
[3] 李碧华: 《胭脂扣》, 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
司, 1992 年版。
[4] 赵稀方:《小说香港》,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
书店, 2003 年版, 第155 页。
[6] 周蕾:《写在家国以外》, 香港牛津大学出版
社, 1995 年版。
作者丁颖, 女, 郑州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
学专业04 级研究生
・32
・
以上为书籍的全部内容,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粲然绽放的文坛奇葩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