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雅俗共赏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21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序言
前言



论雅俗共赏
论百读不厌
论逼真与如画
论书生的酸气
论朗诵诗
美国的朗诵诗
常识的诗
诗与话
歌谣里的重叠
中国文的三种型
禅家的语言
论老实话
鲁迅先生的杂感
闻一多先生怎样走着中国文学的道路
序言
袁行霈
“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其实,篇幅大小也是相对的,一部书十万字,在今天的印刷条件下,似乎算小书,若在老子、孔子的时代,又何尝就小呢?
编辑这套丛书,有一个用意就是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补习,遂成为经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补习,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补这,明天补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读书当成吃补药,还会失去读书时应有的那份从容和快乐。这套丛书每本的篇幅都小,读者即使细细地阅读慢慢地体味,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可以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如果把它们当成补药来吃也行,剂量小,吃起来方便,消化起来也容易。
我们还有一个用意,就是想做一点文化积累的工作。把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读者认同的著作,搜集到一起印刷出版,使之不至于泯没。有些书曾经畅销一时,但现在已经不容易得到;有些书当时或许没有引起很多人注意,但时间证明它们价值不菲。这两类书都需要挖掘出来,让它们重现光芒。科技类的图书偏重实用,一过时就不会有太多读者了,除了研究科技史的人还要用到之外。人文科学则不然,有许多书是常读常新的。然而,这套丛书也不都是旧书的重版,我们也想请一些著名的学者新写一些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备的小书,以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在排队买戏票的时候,在车上、在公园里,都可以读。这样的读者多了,会为社会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学习的气氛,岂不是一件好事吗?
“大家小书”出版在即,出版社同志命我撰序说明原委。既然这套丛书标示书之小,序言当然也应以短小为宜。该说的都说了,就此搁笔吧。
前言
吴小如

1946年西南联大复员,我以商科二年级肄业的学历报考清华大学中文系三年级插班生,侥幸被录取。当时朱佩弦先生(自清)是清华中文系主任,因此我有幸成为佩弦先生的学生。入学之前,已由俞平伯先生为我写了介绍信,从而得以拜识佩弦师和竹隐师母。及报到注册,先生对我关怀备至,亲切指导我选课及办理住宿手续。我在清华只读了一年,虽旁听过佩弦师讲授的“中国文学史”,却没有选过先生的课,不能算先生正式的学生。尽管先生曾嘱我可随时到他府上闲谈,而我知道先生太忙,总不好意思登门打扰。但每次路遇,先生都要停下来询问我的近况,关心我的生活和学习。在我心目中,先生确是我由衷敬爱的一位慈祥的师长。1947年暑假,由于沈从文先生想帮我解决生活困难的问题,希望我转学到北大来,于是我离开了清华。据闻佩弦师听到我转学,曾对人说,中文系招来好学生,竟然留不住,还是转到北大去了,实在可惜!1947年年底,从文师想在当时报纸上再开辟一个文学副刊,并决定由我直接负责。为此我写信给佩弦师,准备面谒先生求他赐稿。很快便接到先生回信,嘱我不必出城,说他正在写一篇文章,写好就寄给我。现在这本集子里有一篇题为《诗与话》的文章,就是发表在我当时负责编辑的文学副刊上的。1948年元旦副刊创刊,先生还特意写信给我,说第1期编得不错,很有内容,鼓励我好好编下去。足见先生对我的厚爱和支持。可惜先生这些亲笔信札都在十年浩劫中丢失了。这年的8月,先生因胃疾住院手术,不想术后全面心力衰竭,竟与世长辞。从此再没有受到佩弦师亲炙的机会了。记得在我编的副刊上,还发了一个悼念先生的专版,表示自己的一点心意。后来我又竭数十日之力,写成一篇纪念佩弦师的学术文字,发表在当时一家报纸副刊上。这就是我追随佩弦师的全部经过。

《论雅俗共赏》最早是由观察杂志社于1948年上半年出版的,应该是佩弦师生前的最后一本书。书中共收文章十四篇,有三分之一是谈诗歌的,主要是谈朗诵诗。先生早年创作新诗,晚年多写旧体诗,是宋诗一派。但先生一直关注新诗的发展前景,故晚年常写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文章。先生对新诗创作者有个基本观点,即诗歌语言固然应当通俗易懂,明白如话;但更主要的是新诗必须有节奏。盖中国传统诗歌与音乐有密切关系,而“节奏”是从音乐来的;尽管新诗已脱离了音乐,却不能没有节奏。既称为诗,总要读来能朗朗上口,因此节奏是不能缺少的。这本书中谈诗歌的文章大抵从不同角度来阐释并论证这个观点。
这本书中的力作自当推《论雅俗共赏》和《论逼真与如画》这两篇具有创见的学术文章。20世纪80年代,我曾运用先生后一篇论文的观点诠释过唐人贺知章的七绝《咏柳》,此不赘述。这里我想着重谈谈《论雅俗共赏》。
佩弦师撰写论文,经常结合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脉络来谈问题,此文自不例外。这篇论文的观点是有倾向性的,即以古今的名著名篇为例,要求今后的作者能照顾到广大的读者层面。也就是说,文学作品不能只供文化程度高的读者阅读,而应该争取多数人(亦即一般文化水平的人)都能欣赏,这样的作品才能传之永久。这就是我对先生论“雅俗共赏”的粗浅理解。其实我以为,雅与俗并非彼此不能相容的矛盾对立面,其间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在先秦文学中,诗三百篇应该是最古老也最典雅的作品了,但其中“国风”和“小雅”两大类,有不少作品最初也应该是比较通俗的,且曾在民间广为流传。后来经过上层文化人进行加工,才成为文学史上经典之作。《楚辞》中的《九歌》,也应该是这样。其后的汉魏乐府、五七言诗以及词、曲、谣讴,散体文中的话本、平话,其发展过程亦大抵如是,不妨说都是由俗变雅,或先俗后雅的。清代中叶,我们的传统戏曲有“雅部”与“花部”之分。即如至今犹能见于各个剧种的舞台上的《思凡》、《借靴》之类,当时皆属“花部”即俗曲,而今天则已成为高品位的高雅古典艺术了。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

书籍插图:
书籍《论雅俗共赏》 - 插图1
书籍《论雅俗共赏》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论雅俗共赏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