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并置与回旋 - (TXT全文下载)
书籍内容:
2006年2月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Feb. 2006
第22卷 第1期
JournalofChinaUniversityof Petroleum (EditionofSocialSciences)
Vol. 22 No. 1
时空:并置与回
旋
―
试论李碧华小说的传奇性叙事
冯晓艳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
[摘 要] 李碧华在香港文坛上享有“奇情才女”之美誉。她的小说创作打破传统的叙述模
今世、来生――式,写作笔法夸张、荒诞、诡异,对人物所生存的时间
―
前生、进行拼贴,并通过
生存空间的挪移,来展现人物的悲情命运。这种时间与空间相互转换的叙事机制,带有很强的
传奇性与幻灭感。李碧华借助对时间与空间的把握来传达浓烈的怀旧气息,甚至是一种历史的
偶然性与必然性相互交迭的宿命意味。
[关键词] 李碧华;传奇性叙事;时间性;空间性
[中图分类号] I206. 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 (2006)01-0099-(04)
李碧华,这一生长于香港的奇情才女,集文化的城市爱情传奇,它往往超越了当下真实的日常生
人、传播人、教育人、生意人与创作人等多重身份于活。因为传奇首先是为了娱乐而写的,不在于它的
一身,在繁华的社会生活之外,自由驰骋于文学的广文学水平和道德说教如何高超。它把读者吸引到日
阔天地中,本着“先娱己、再娱人”的创作原则,追逐常生活中不能获得的经验里。“它把我们完全引入
着人生的自由和快乐。她文风诡异、冷峻、清丽,且到它自己的世界
―
―一个决不会与我们自己的世界
又跳脱常理之外,根据她的小说改编而拍成的电影充分对等的世界,尽管它必然使我们联想起前者,假
《霸王别姬》、《胭脂扣》、《青蛇》、《诱僧》等在国际如我们完全理解了它的话,只有这样,它才能把我们
影坛上屡获殊荣。她和她的作品成为名导演和名演从我们的禁忌和偏见中解放出来。”[1 ]17
员功名膨胀的超级酵母。李碧华所书写的传奇的世界是丰富而广大的,
李碧华的小说,尤其是以都市为背景的小说,就但不是完整的,而是一个被夸张且寄生于人们想象
如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女作家张爱玲笔下的香港之中的世界,“它强化和夸张了人类行为中的某些
爱情传奇一样,写的也是一部冷漠的、人与人之间互特征,从这种夸张中它再创造了人类的形象。它把
相倾轧的都市传奇。只不过有别于张爱玲的是,李某些经验的延伸排除在外,为的是全力集中于某些
碧华的小说笔法诡异、荒诞、夸张,带着一种残酷和主题甚至使它们燃烧起来, 一如生活自身的火
血腥,并且摆脱了中国传统小说叙事的拘囿,写得更焰。”[1 ]15李碧华追求的是一种传奇的、新鲜的、诡异
具有传奇性,在不经意的叙述中使读者体会到文学的甚至是商业机制下的轰动效应,而她的小说的传
真实与虚构相生的自由与愉悦。奇性就表现在她对于时间和空间的叙事机制上,即
其实,生活的世界本身包含着丰富的传奇性和对时间的忽略或跨越,对空间的真实与虚幻的二元
神秘性,而这种神奇和神秘却以如此不可解释的方转换。文本中时间与空间的并置与回旋,使读者在
式影响着我们的感情和理性。李碧华的小说,尤其阅读过程中获得一种陌生化的艺术效果。而时间是
是以文学创作亘古不变的主题
―
爱情为书写对象人类经验得以显现的最基本的一种范畴。人类生命
的小说,恰恰就是一部部疯狂的、血腥的、撼人魂魄意识的觉醒便是从时间意识的形成开始的,人类的
[收稿日期] 2005210208
[作者简介] 冯晓艳(1978 -),女,山东枣庄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www.openelib.org
一切知识最初都是从经验开始的。时间不仅支配着
整个宇宙,同时还在漫长的流程中支配了我们的价
值世界。
但是,李碧华却并不钟情于时间流程的描写,凝
于笔端的不是一分一秒的细碎,而是“弹指一挥间,
一夕是百年”的宏阔。时间是借助于刻度而存在
的。“清晰的刻度往往意味着人同世界的密切联
系,因而常常具有一种强烈的现实感,反之则带有某
种虚幻性。”[2 ]254 因此,李碧华的小说带有任意性,而
这种传奇性很重要的一方面就体现在小说叙事的时
间机制上,即对时间流程的忽略或悖于常规的跨越,
但并不是取消时间的存在。这便使她的小说弥漫着
一种虚幻和虚无的神秘气息。
《霸王别姬》讲述了饰演虞姬的演员程蝶衣和
起,一直写到两者成为花甲老人为止。前后时间跨
度将近半个世纪,并且经历了中国现当代重大的历
史变革。然而,在李碧华的传奇笔端,五十年的悠长
岁月就在她的寥寥数语中转瞬而过。她不钟情于对
时间刻度一分一秒一个时刻的点滴描写,不刻意描
述时间的流程,而是更注重描写在有限的时间内主
人公命运多舛。对于时间,她常常采用几种叙事策
略。一是直接点出具体年份,而这个年份往往是别
具含义,要么就是主人公生存环境的又一个开始,要
么就是这个时间在历史长河中有着特殊的隐喻。如
小说一开始就是“民国十八年(一九二九年),冬。
天寒日短,大风刮起,天已奄奄地冷了。”一九四九
饰演霸王的演员段小楼以及一个妓女菊仙的三角感感觉。
情纠葛,反映了旧社会灾难深重年代的梨园血泪,以李碧华在创作中除了忽略对时间流程的精细描
纵深的历史感和对人物命运的高度关注
殊的生存境遇下人与人之间的残酷的人性搏斗。小
说中的主要人物程碟衣和段小楼都是从孩提时代写
,展现了特写外,她还敢于打破常规,在同一写作文本中尝试把
很大,在作家笔下却被高度浓缩了,叙述空间立刻就
变得相对集中了。时间的线性结构被打破了。随着
故事情节的不断发展,文本中叙事时间被分割成无
数的段,并置在读者面前。令人惊诧于作家对时间
机制的有效控制方面所显示出的才华。与同样是写
都市传奇的高手张爱玲相比,李碧华在时间的处理
方面使得她的小说更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情节也
更为紧凑、跌宕。而张爱玲偏偏就喜欢不厌其烦地、
用大段的文字对时间进行精描细画,注重对时间细
节的描写。如果说李碧华是以“十年”为时间刻度
的话,那么张爱玲笔下的时间就会精确到一分一秒
甚至是不易捕捉的刹那。这就造成了两人写作风格
上的不同,张爱玲追求的是温婉、感伤和细致,而李
碧华要的是紧张、苍茫和大气, 且更有了历史的
人物放在不同的历史时间内,使得创作带有许多夸
“
年”,“一九六九年,这个人人永志不忘的年份。”二
是对人物年龄的描述, 借此暗示时间的流逝。如
“大半辈子就要过去了。
“
”小楼
”小楼四十九岁了。
“
落寞的退出场子。尘满面,鬓如霜,他也是六十多岁
的老人了。”在故事的不断推进中,作家用极其俭省
的语言把一名梨园艺人的一生写尽了,有一种历史
的沧桑感,让读者掩卷之余有着对人情世事的感叹。
第三则是直接用诗性的语言来描述时间状态,把人
生的不同阶段连缀起来。当程蝶衣的师傅带领他们
照完合影拜神的时候,深深叩首,“一下,两下。芸
华晴换。”头抬起,只见他一张年轻俊朗的脸,器宇
“
轩昂。他身旁的他,纤柔的轮廓,五官细致,眉清目
秀,眼角上飞。认得出来谁是谁吗?”[ 3 ]54 原本是一
群童心未泯的孩子,刹那间就变成了青年,时间跨度
100
张荒诞的浪漫成分和新鲜的气质。因为“文学叙事
的时间速度,包含着更多的叙事者的主观投入,更多
的幻想自由度。文本的疏密程度和时间速度所形成
的叙事节奏感,是著作家在时间整体之下,探究无人
之道和古今之变的一种叙事谋略。”[ 2 ]257 李碧华的小
说可以跳跃不同的历史时间,使叙事形态融合了虚
与实、疏与密,从而生发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
术生命。《秦俑》、《胭脂扣》就是如此。《秦俑》描
写了始自秦始皇兵马俑时代的缘定三生的爱情故
事。三千年前,秦始皇的郎中令蒙天放与寻仙药的
童女冬儿相爱。私情泄露之后,冬儿被血祭俑窖,蒙
天放被泥封为俑像。20 世纪30 年代,口含仙丹的
蒙天放复苏,巧遇酷似冬儿的女演员朱莉莉,经历了
生死磨难,再续前缘,到了80 年代,当了考古人员的
蒙天放与一清纯的日本少女相遇,少女纯真的笑仿
佛是冥冥之中那个美丽影子的重生。小说中几乎没
有对时间的具体描写,开篇先写蒙天放与冬儿的一
世情缘。当冬儿投火蒙天放被泥封为俑时,作家写
道:“过了三千年,还是矢志不渝的。但日子过去
了。时移世易..”接着便立刻转入20 世纪30 年
代古城西安的环境描写和故事展开。第三段写情缘
的时候,开头仅以“日子过去了。这是一个月夜”来
引领,与前一段爱情传奇承接起来,形成一个有机连
续的叙述整体。但整篇故事接近尾声时,描写兵马
俑馆内,“古今交融的世界,人都很渺小,只是,世上
还有些东西,是永恒不变的! ”[4 ]136 这段文字点出了
历史时间的无限绵延和纵深,给人以雄视宇宙的气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www.openelib.org
魄。蒙天放与冬儿的三世情缘在李碧华的笔下显得
荡气回肠,情节设置有着明显的文学虚构,叙事时间
跨度很大,也极尽夸张,但她所传达给读者的是完全
出自想象的具有特殊风格的世界,使文本更具有一
种传奇性。而《胭脂扣》的叙述时间也比较模糊,虚
实相生。它写的是阴阳两隔,旧世今生一个痴情女
子如花对爱情的寻找。小说主要以当下的香港为背
景,同时又穿插了如花混乱的记忆时间,即在旧香港
的妓院,殉情后在阴间对情人的思念。时间是混乱、
模糊甚至好像被文学幻化了,但是在时间中滋长的
爱情却是真实的。
人类因为意识到时间才感悟到生命的存在,生
命在时间里默默消逝。于是时间成为生存的根本痛
苦,时间就是生命的抽象形式。这种叙述结构上的
大胆尝试使阅读变得十分新鲜,也使李碧华在同期
的香港文坛独树一帜。
李碧华的小说之所以给人一种虚幻、夸张、荒诞
的审美效果,一方面得益于她的叙事时间机制,另一
方面则是她驾轻就熟的空间机制的巧妙转换。叙事
中的空间性首先表现在故事层面的空间投影上。黑
格尔曾经说过:“作为主体,人固然是从这外在的客
观存在分离开来而独立存在的。但是纵然在这种自
己与自己的主体的统一中,人还是需要和外在世界
发生关系。”可见,在文学创作中,空间机制的控制
对文本有多么重要。当然,时间和空间是二元并置
的。“时间仿佛是以一种潜在的形态存在于一切空
间展开的结构之中”[ 5 ]27 ,文本中的空间不断转换同
样会给人带来迷幻的阅读感受,也使得故事本身更
有空间感和层次感。
《秦俑》的空间转换十分鲜明。先叙写了蒙天
放与冬儿的爱情发生,描写了秦朝一统天下的豪迈
气象,写秦始皇为自己选造陵墓,营造出的完全是三
千年前的历史气象,充满了传奇和想象的成分。接
着转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时代。
最后以80年代的西安为故事结束的背景。但故事
本身尚未结束,才刚刚开始,也许会有新的爱情发
生。正是所谓的事过境迁。如果说《秦俑》中叙事
的空间机制带有的更多的是浪漫想象的成分,那么
《生死桥》则是一个更贴近现实的具有写实意味的
历史和人生的悲剧。叙述中空间的转换十分频繁,
场景的转换随之带来的是故事情节的推进和人物性
格的次第变更。作家精心安排的时间和空间依次是
“民国十四年冬,北平”,“民国二十一年夏,北平”,
“民国二十二年春, 上海”,“民国二十二年夏, 北
平”,“民国二十二年夏,上海”,“民国二十二年冬,
杭州”,“民国二十三年,上海”,“民国二十四年秋,
北平。[ 6 ]463故事从北京开始,绕成一个圈,最后又以
北京结束,空间转换同时也带动了时间的流转。实
际上,空间可以分成大空间和小空间两部分。大空
间是指时代和社会背景,而小空间则是指具体的活
动场和环境。小说中北平、“上海、“杭州三个
不同的地域环境都各有其文化特性,代表着主人公
不同的命运遭际和灵魂历练的过程,而且不同的地
域空间的相互转换,也是不同社会关系的具体体现,
正是这个特点,使其成为小说叙事格局的内在依据,
小说家对情节的设计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它的掣
肘。因此,在《生死桥》中,每一处空间转换,都喻示
着一种人生命运的开场。在古老的北平,主人公听
取了一位清末的太监对他们未来人生命运的占卜;
在上海,他们为,在十里洋场的灯红酒绿中逐
渐沉沦、堕落;在们为了躲避物欲带来的精
神戕害,在西湖边心境淡然地漫步;转到北京,重游
当年小伙伴玩耍、听公公算命的地方,思考自己的一
生,由此陷入一种生不如死的绝境。故事一开始,公
公一语成谶,似乎注定了三个人未来的命运。于是
三位主人公在这纷杂艰难时世中走了一遭,把他们
的不寻常的人生际遇展演了一番。而李碧华则始终
以这几句谶语作为叙述的隐线,写尽各种凄苦人生,
仿佛人生冥冥之中早已命定一样,弥漫着一种神
秘、阴森、凄冷的气氛。所以,小说是离不开故事的。
小说也正是在一种似有若无的真实与虚构中才能拥
有艺术的张力,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因此,小说中,叙述的空间机制就显得十分重
要。因为正是空间才使得一个故事不仅仅是故事。
它使故事真正成为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激活了读者
的主观想象。同时,空间的转换也意味着时间的挪
移,在读者面前展开的是一幅幅社会、人生的画卷,
有悲,有喜。李碧华小说中的空间感浸润着浓厚的
苦难意识。这种苦难意识也是人性的意识,充满了
对生存的历史性和深度性的洞察。
其实,时空概念一直以来都属于哲学的范畴。
空间和时间是一切实在与之相关联的构架。我们只
有在空间和时间的条件下,才能设想任何真实的事
物。按照赫拉克利特的说法:“世界上没有任何东
西能超越它的尺度――而这些尺度就是空间和时间
的限制。时间和空间不再是纯粹的、空洞的形式,而
是一种统治万物的神秘力量。”[ 7 ]156当代许多哲学家
认为,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人类的思想不能跳
脱于时空之外,但是时间具有秩序性、不可逆转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时间是优于空间的。时间的流逝、
101
了生存
杭州,他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www.openelib.org
空间的转换都在预示着某段历史、某种记忆的形成。样,但是电影画面的切换可以实现这一功能。所以,
所以,当我们力图书写某段历史的时候,这种书写只李碧华小说中的传奇性叙事,即在对时空机制的把
能是一种基于历史真实存在的重构。弗雷泽在《时握上,与当前的畅销小说作家有很大不同。因此,我
间之声》的导论中指出,人不过表面看来是理性的们可以说,李碧华的小说在叙事控制机制方面的大
动物,实际上,人是有时间意识的动物。历史中的时胆尝试,在同一时期的香港甚至是大陆文坛,都是具
间与空间都具有不可逆转性,时间流逝,空间变换, 有一定的先锋意义的,从而使之成为香港文学多元
就意味着一切都成为过去,化为记忆。人类自身在中的一元。
无限宇宙面前是十分渺小的,当回顾历史、追忆从前[参考文献]
时,难免会产生怀念、留恋、感伤甚至是很强的宿命[1] 吉利恩・比尔. 传奇[M ]. 肖遥,邹孜彦,译. 北京:昆仑
感。因此,李碧华小说的传奇叙事正是通过对时间出版社, 1993.
与空间的把握来传达一种浓烈的怀旧气息,甚至是[2] 徐岱. 小说叙事学[M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一种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相互交迭的宿命意味。社, 1992.
李碧华的传奇叙事给我们提供的是梦魇而不是[3] 李碧华
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 霸王别姬[M ]. 广州:花城出版社, 2001.
宁静的花园,带着一种神秘,一丝血腥,而且超出了
译北
[5] 巴・查希显扬.
[6 ] 李碧华. 生死桥[M ]. 广州:花城出版社, 2001.
[ 4 ] 李碧华. 秦俑[M ]. 广州:花城出版社, 2001.
我们的日常生活,背离了我们惯常的经验。这得益银幕的造型世界[M ]. 伍菡卿,余虹,
于她对时间机制和空间机制的有效控制。李碧华之
1982.
所以会大胆地尝试忽略故事时间和不同空间的交替
逆转,把小说的传奇韵味发挥到极致,是因为她注重
的是故事情节的推进与延迟,而不是像小说所呈现
给读者的时间与场景的转换需要用文字来表述一
[7] 恩斯特・卡西尔. 人论[M ]. 甘阳,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
版社, 1985.
[责任编辑:夏畅兰]
Time and Space: the Balance and Changes
―
―
The Skills for Legendary Narrating of L i Bihua’s Novel
FENG Xiao2yan
(SchoolofLiteratureandJournalism, ShandongUniversity, JinanShandong 250100, China)
Abstract:LiBihuaisafamousfemalewriterattheliterarycircleattheendoflastcenturyinHongKong. Shechangesthetraditional
narratingmodeofChineseliteratureaboutnovels. Herstyleisverypeculiar, exaggeratedandfantastic. Shemergesthepast, thepres2
ent and the future into an entire version. It has demonstrated the statement of existence of the characters by the changes of time and
space. LiBihuaindulgesthememoryofthepasttime. Shewantstoexpressthemeaningofdoom inhernovels.
KeyW ords: LiBihua; legendary; time; space
102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www.openelib.org
以上为书籍的全部内容,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时空并置与回旋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