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与洛阳:汉唐文学中的帝都气象 (中国古代文学双城书系)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61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双城”意象及其文化蕴涵(序一)
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城市书写及现代阐释(序二)
绪论
第一章 汉唐两京的历史生成及其演变
第一节 汉唐两京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雄汉盛唐”:帝都的辉煌历史与恢宏气象
第三节 汉前文学典籍对长安、洛阳的记述
第二章 汉代京都赋的文学抒写及其社会历史内涵
第一节 京都赋中展现的长安帝都风貌
第二节 京都赋中有关洛阳宫殿与明堂建筑的铺陈
第三节 汉赋视野中的京都工商业
第四节 京都赋与汉代城市生活
第三章 唐代京都地理空间在唐诗歌中的展示和聚焦
第一节 唐长安帝都风貌的展示
第二节 “三内”:唐代帝都气象的缩影
第三节 曲江:唐代诗歌中的城市地标和文化意象
第四节 唐诗对东都洛阳私家园林的吟咏和抒写
第四章 唐代朝廷文士的宴集唱和与京都的政治文化生活
第一节 唐代朝廷宴集唱和盛况述略
第二节 唐代朝廷宴集唱和与京都独特的政治生活
第三节 唐代朝中文士的宴集唱和与京都闲适生活
第四节 长安“曲江”宴集与洛阳“洛水”唱和:唐代朝廷和朝中文士宴集唱和的个案分析
第五章 唐代小说中的城市书写及其城市史意义
第一节 唐代小说对京都地理空间的展示
第二节 唐代小说对长安政治生活的书写
第三节 唐代小说对长安商业繁盛的呈现
第四节 唐代小说对京都社会生活的描摹
第五节 唐代小说中京都书写的城市史意义
第六章 汉唐以京都为中心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一节 “丝绸之路”的开拓与汉唐盛世的帝都文化
第二节 汉代京都赋中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三节 唐代小说中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四节 汉唐“丝绸之路”的文化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双城”意象及其文化蕴涵(序一)
孙逊
古代小说与城市的结缘由来已久,尤其是古代通俗小说,其问世、发展、演进无不与城市声息相关。古代小说这种在血缘上与城市的先天联系,两者在发展中的交错影响,注定了古代小说与城市关系的研究无论对于古代小说研究,还是城市研究,都具有突出的意义。城市影响古代小说,古代小说反映城市,城市映像具体投射在小说中,是作家主观之情与城市客观之景的融合,它生动地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小说家对于各个时代城市的想象和追忆。而在不同时期小说家对于城市的描写中,前后不同时期的两个首都或同一时期一个首都、一个陪都所构成的“双城”文化现象,成为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宋前的长安和洛阳、两宋的汴州和杭州、明清的北京和南京,乃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描写最多、最充分的三对“双城”。本书系即以小说文本为出发点,尝试就古代小说中所描写的几对“双城”,作一纵向的、历时性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古代小说中的双城意象及其文化蕴涵。
一、长安与洛阳:宋前小说中的帝都气象
我国自汉代起,就形成了一种吟咏京都的文学传统,《文选》中所收的班固《两都赋》、张衡《西京赋》、《东京赋》以及左思《三都赋》,即是这一传统的具体体现。受汉代咏京都赋的文学传统的影响,唐前有关城市描写的小说,诞生了以《西京杂记》和《洛阳伽蓝记》为代表的城市笔记小说,其内容主要是描绘城市景观、名胜风物。传为汉代刘歆所撰、晋人葛洪汇集的《西京杂记》,描写了汉代长安宫室之雄伟,如未央宫、昆明池之类的宏伟工程,亦状写了内苑台阁之秀丽,如云光殿、月影台、九华殿、开襟阁等,“皆繁华窈窕之所栖宿焉”[1]。《洛阳伽蓝记》为北魏北齐间的杨衒之所作,以描写洛阳的佛教建筑为主要内容,大力刻画了寺院的雄伟壮观,来渲染洛阳在北魏时的繁荣景象,表达的是对洛阳城市气派乃至北魏国家力量的颂扬。这两部书一写汉之长安,一写北魏之洛阳,都是较早正面描写都城景观的笔记小说,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一种带有历史主义的追思情怀。
到了唐代,唐人小说在精神上与汉代以来的咏京都赋、城市笔记所体现的对上国都城的歌咏和颂扬情绪一脉相承,不同的是它将情绪进而变为情境,通过文采斐然的文字营构了深情绵邈的城市生活空间,并把这种情绪注入一个个实在的故事场景中。唐人小说中所表现的长安无不与帝国首都的雍容气度联系在一起,我们可以从城市内容的表现、士人心态的反映、城市意象的开创三方面看到这种城市映像的形成。
许多唐人小说之所以选择长安作为故事发生地或背景,是因为那些故事题材都与长安有关。我们可以把这类小说归为三大类,即宫廷娱乐类、举子生活类、对外交流类。这三部分占了唐人写长安小说的绝大部分,反映出丰富的城市内容。写宫廷娱乐类的有《长恨歌传》、《东城老父传》、《集异记·叶法善》以及《明皇杂录》、《开元天宝遗事》等;举子生活类的有《李娃传》、《霍小玉传》、《樱桃青衣》、《逸史·李君》、《集异记·王维》、《本事诗·崔护》等;对外交流类的如《杜阳杂编·日本王子》、《原化记·胡芦生》等。这些内容的产生都与长安帝都的属性相联系,比如宫廷发生的逸事和从宫廷流落民间的艺人故事,总是让人们津津乐道;由于帝王的爱好,长安音乐文化非常普及,谙习乐器、比赛技艺、自制新声、梦中得曲等,也都演为一个个传奇故事;还有举子进京赶考,在天子脚下经历了人生的磨难、命运的选择、爱情的奇遇后的自叙心曲;以及作为煌煌上国的首都,在对外交流中时时显示出的帝都风范。在这三大类中,我们尤可关注长安的娱乐技艺从宫廷流向民间的趋势。娱乐已不再是帝王贵族的专利,几乎所有的民众都感受着唐王朝的恢弘之音,那种用音乐和才艺表达出来的昂扬勃发、乐观向上的情绪,生动地体现了长安的城市文化精神。
唐代小说集中反映了当时士人的心态,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小说描写城市平民生活的典型篇章很少,只有《李娃传》、《北里志·张住住》、《大唐奇事·昝规》等寥寥数篇。这是由于小说作者往往是居于长安的文人,准确地说一部分乃是进士。每年的长安城里都云集了大量的各地举子,参加科考,这成为京城的一大景观。唐代的小说和笔记一方面表现了士子难解的科举情结,如《唐摭言》、《隋唐嘉话》等中的记载;另一方面将进士与妓女的故事提炼成主要的小说母题,如《开元天宝遗事》卷上《风流薮泽》:“长安有平康坊,妓女所居之地,京都侠少萃集于此,兼每年新进士,以红笺名纸游谒其中。时人谓此坊为风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长安与洛阳:汉唐文学中的帝都气象 (中国古代文学双城书系)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