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杜鹃 白杜鹃》作者:桂恒彬 - (TXT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75mb。
书籍内容:
生长过红军的土地
是红色的
红军走过的路
镶嵌在褐色的大地上
走进去
一步一步地
走向历史的深处
寻找生命之轻
――代题记
第一个人物高敬亭
公元1975年11月15日,中南海。
一封特殊的来信传到了游泳池。
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躺在病榻上,静静地听着秘书把信读完,眼中涌出泪花,那年他八十二岁。历史已经过去很遥远了,但那些纷纭错杂的往事依旧清晰地浮现在他的脑海里。他想到那位被错杀的将军在时隔三十六年之后,依然没有正名,怎么能把错写的历史传给后人呢?
……
延安。滔滔延河水,巍巍宝塔山。
抗战的号角吹醒了大江南北,黄河两岸……
窑洞。那么富有民族特色的延安窑洞。毛主席真忙啊,又是一夜无眠。改编八路军;整编新四军,项英、陈毅都出山了。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他想编为两个师、四个旅八个团……他忽然想起了鄂豫皖,那可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块革命根据地啊。那里走出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还会有红军吗?
“报告主席,郑位三同志来了。”
郑位三,原鄂豫皖省委常委,红二十五军政治部主任,毛主席称他为“小列宁”。
“报告主席,有消息了。”
“呵呵,坐下谈,坐下谈。”
郑位三说:“红二十八军一直战斗在大别山上。我们在找他,他也一直在找我们啦!有一个起义参加我军的原国民党十一路军的小排长叫姜术堂找到了红二十五军,送来了他们给中央的报告。”
毛主席听了喜出望外,他似乎看到那密林深处红缨枪,大别山上红旗扬,像星星似火焰闪烁在革命领袖的面前。
毛主席展开了这封几经辗转,风雨揉搓的大别山来信,信写得不长,但情真意切:中共中央:
兹有位海述宏四位同志给我一封指示信,我于9月7号收到了,我接到这封信就欢天喜地详读一番,但对客气套言一概不叙,主要我将这里的情形――简单报告前来:
(一)自红四方面军向外开展以后,二十五军亦于1934年退出了鄂豫皖的苏区,那么就算是干干净净的脱离了上级,孤孤单单在这一片广大的被破坏了的苏区内东爬西奔地领导一股坚忍的同志,向敌人决一死战。可是,自二十五军走了以后,这老区内只剩下东一点西一点地方的零碎武装,一般群众,被敌人统治势力压迫下受了不小的残害。
(二)对于一切地方工作布置,在未接到中央文件和这次信以前的几年到现在,我们的便衣队散布在这三省边区“赤”“白”之间;不过非常零细的,大约要占二十多县的范围。固然是叫他代表的执行苏维埃的政纲法令,但成绩却异常不够。说到正式武装部队,直到1935年春季才集合一部分力量,正式成立二十八军,其数量不满一千人,但在任务上给了敌人很大的打击,也得到了很相当的胜利。可是,这几年经过敌人的几次围剿以及追剿、堵剿长期的斗争,我们亦是采取持久战术,积极的游击行动以对付敌人,大的损失也未受到。
(三)自脱离上级这几年的当中,我曾派了很多的交通来找上级的关系,恳求指示,但未得到回音,而且每次受绝望损失的结果。同时,据这次来信上说,上级派很多的到我处,并带有许多文件,我全无收到,但不知其中到底是何阻隔。
……。(略)
(九)经过长期的战争,到现在,干部完全缺乏,对于军政两方面的工作,均受极端困难的。
(十)对于党的组织,只是下层零细组织,上层未有建立具体机关,遂以我一人,一面充当二十八军军政委,一面应付地方各工作的一切的。
……。以上情形及一切问题,祈上级急急的派一主要负责同志前来,以作主张一切,是为至盼。
此致
党礼
高敬亭
何耀榜
9月9日
毛泽东看完姜术堂送来的信后,激动地从办公桌前站起来,伸手拢一拢茂密的长发,对坐在一旁头上直冒汗的“小列宁”郑位三说:“呵呵,位三同志哟,从报告看,他们同敌人的斗争很有成绩,很了不起!”
毛主席指示:延安立即派人上大别山!
程启文、张体学在红二十五军时,曾在高敬亭手下工作过,深得高敬亭信任,因而成了派往红二十八军的最佳人选。毛泽东很快召见了他们。
当时毛泽东住在一座用砖石砌成的窑洞里,窑洞的左边是秘书办公室,右边是毛泽东的卧室,会见是在窑洞中间的会客厅里进行的。毛泽东穿一身旧灰色军装,裤子上打着两块补丁,看上去特别招眼。他在屋子里边踱步边指示程启文和张体学先行一步去找高敬亭。对于如何开展工作,毛泽东想得很细,他深知高敬亭资格比较老,又长期脱离中央的领导,在许多事情上可能会固执己见。
“你们找到高敬亭之后,切忌不要唱什么高调,对部队中存在的问题要让他们自己去认识和总结。”毛泽东望着坐在那里的郑位三、肖望东、程启文和张体学,专门强调说,“千万不要用延安批判张国焘那一套去套他们,各地有各地的情况,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套,你们明白我的意思吗?”
大家都说明白了。毛泽东说:“那就赶快行动。”
1935年2月1日,在金寨县抱儿山附近,一支八百人的红军队伍出现了。他们的军服脏且破烂,大多数人都带着伤。经过长途转战,使他们个个显得神色疲惫。领头的一位指挥员瘦高个,面色严峻,微皱浓眉,眼角的皱纹显示着他饱经沧桑的历程。这就是当时的鄂豫皖省委常委、红七十五师政委高敬亭。
那一年他才二十八岁。
1907年8月他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董家店。因家境贫寒,像“三国演义”里的张飞,跟着父亲走南闯北给地主家杀猪。在革命队伍里有人给他起个“屠夫”的绰号。
革命使他焕发出新生,也付出过血的代价。父亲及妻子被反动地主杀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红杜鹃 白杜鹃》作者:桂恒彬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