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化哲学 - (TXT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3mb。
书籍内容:
绪论德国浪漫美学的气质、禀赋和源起
你不得不逃避人生的煎逼
遁入你心中的静寂的圣所
只有在梦之园里才有自由
只有在诗中才有美的花朵
席勒:《新世纪的开始》
啊,无限者,那永恒的世界起源于你
的生命;因为一切生命都是你的生命,
而且只有那具有宗教感的眼睛才深入
了解真正美的王国。
费希特:《人的使命》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首先在德国,继而在英、法、美以至全欧洲,出现了一股强大的思潮――浪漫主义。它像一位为人久盼的神o走遍全欧,把一种新的灵性带到人们的心中。一百多年来,浪漫精神不但在许多民族中扎下根来,而且肆意风靡蔓延,以致在今天,“浪漫”和“浪漫主义”这些字眼早已具有了复杂的甚至矛盾的含义。在我们这个具有古朴传统的国家里,对生活上的“浪漫作风”(罗曼蒂克式的作风)至今持审慎的态度,对文学上的浪漫主义则一直争吵不休,政治上的浪漫主义在本世纪使欧洲和我国都深受其害,人们不得不开始对它进行批判的反思。与此同时,由于技术革命继大工业文明之后给现代社会带来了一系列荒诞不经的问题,人们对浪漫哲学的兴趣又自然而然地浓烈起来。
但究竟什么是浪漫主义,纯正的浪漫精神究竟是什么,浪漫思潮为什么与现代社会和日趋现代化的生活方式紧密相关,这些问题却没有人去过问。崇信的人不自觉地信奉,反对的人盲目地斥责。
如今,美学必须来关心这些问题。这不仅因为,美学作为人的哲学的殿军就必须关心人的现实历史境遇,关心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关心有限的生命的超越,而且因为,浪漫主义最初是作为一种泛美学化的哲学由德国浪漫派诗哲们首先提出来的(德国浪漫派的理论诞生于1795-1800)。这种哲学是一种新型的美学,由此形成于德国美学上的一条极为重要的思想传统――浪漫美学传统⑴。
⑴ 诺瓦利斯:《诗歌散文选》,1975年德文版,第479页。
第一节 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
历史上任何一种思潮的产生都具有社会历史的和思想史的根源。浪漫思潮的产生,简单说来,就是欧洲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的产物。德国浪漫美学不过是整个欧洲浪漫思潮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整个欧洲的浪漫思潮的背景的考察,也就是对德国浪漫美学的形成背景的考察。
与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历史不同,西方世界自文艺复兴以后,就进入了以工业文明为主要标志的资本主义历史阶段。自然科学的旨趣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展愿望不断增强,尽管自然科学的诞生也是在努力挣破封建势力的囚牢的痛苦中诞生的。在这个时候,历史上的先进分子们都有一种强烈的内在冲动,这就是征服自然、支配自然。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必须去发现自然界的诸规律。于是,物理学得到长足的发展,伽利略,牛顿为新时代的先驱。由此,一种实在主义、经验科学主义开始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十七世纪可以说是西方历史上的一个新阶段,因为,以数学为基础的物理学建立起来了,进而,机器的发展又为科学提供了更坚实的基础,数学与实验结合起来,机械式的看待自然甚至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有了自己的温床。教学式、定量式的思维成了解释实在的首要工具,科学知识企求对人类文化来一番技术的改造,经济、贸易、技术、工场――不断扩大的工业化,逐渐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及生活内容。
但工业文明的出现是否那么令人乐观呢?十八世纪那些成为浪漫思潮的先驱者们对此是怀有深切的忧虑的。卢梭就一定是吓坏了,不然他的惊呼不会那么刺耳:科学甚至文明不会给人类带来幸福,只会带来灾难。德国思想家的忧虑就更为深沉和具体了。席勒看到,工业文明把人束缚在整体中孤零零的断片上,机器的轮盘使人失去生存的和谐和想象的青春激情。费希特觉得自己简直无法在这样的世界里安置自己的灵魂。对工业文明的忧虑的反思和批判,成为德国哲学的内在历史要求(马克思就是对工业社会的最彻底、最科学的批判者),也是德国浪漫美学的内在历史要求。
自然科学征服自然、获取自然的旨趣既然成为资本主义的历史要求,它就必然力争得到哲学上的支持。实际上,毋宁说,近代资产阶级哲学是在积极主动地为此提供支持。经验主义、唯理主义都拚命寻找可靠知识的根据,力求精确地把握认识对象。古代的本体论的优先地位在此被认识论的优先地位所取代了、这种认识论竭力要想获得关于自然知识的可靠性,不得不把数学的思维模式引进来。唯理主义一再强调要获取普遍有效的知识,并肯定知识的标准是理性,知识必然具有数学式的明晰性,各种命题必须在逻辑上相互有联系,只有合乎数学模式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经验主义尽管强调,没有经验就不能认识,纯粹思想或绝对脱离感官知觉的思想是不可能的,但它仍然否认或许在数学以外有获得知识的可能性。十分明显,这些以数学为基础的哲学的旨趣,是经验的绝对有效性,即认知主体的认识上的可靠前提和出发点。而人生问题、价值论却被排除在其论域之外了。
然而,是不是获得了关于自然的有效知识,建立起了一个工业文明的社会,有了飞机、火箭、电话,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问题就解决了呢?西方世界的许多思想家们事实上发现,人们对物的追求意志起强烈,向外部世界攫取越多,自我也越迷惘,内在的灵性也越少。庄子的“沉于物、溺于德”的见解得到了历史的证实。
另一方面,这里又出现了历史的二律背反:人类必然要借助于科学技术的手段来提高、扩展自己的生存的力,社会历史必然要向更有保障、更安适、更有生存主动性的阶段发展,但科学技术像国家、社会制度一样,被人们建立起来,历史地摆在人们面前,却成了一种对人异在的客观力量,反过来窒息着人的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如今,人类历史已经进入了技术时代,这一二律背反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更加突出了。当今世界一方面是计算机、空调卧室、豪华轿车,一方面是战争、吸毒、自杀⑴。
近代以来,经验主义、唯理主义只是埋头为自然知识寻找智性的基础,却不问人生意义的灵性的根据。固然,唯理论和经验论中都有不少人探究过伦理问题、价值问题,但是,他们套用为自然科学的知识寻找解决办法的认识论来追究价值问题,实际是误人歧途。两难抉择的苦恼,灵魂升迁的狂喜,温情的爱,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诗化哲学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