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吹书读哪页—《纽约时报书评》100年精选 - (TXT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29mb。
书籍内容:

“文学副刊”已成年:《书评》小史
1896 年,阿道夫?S?奥克斯接管《纽约时报》时所烧的三把火之一便
是为书另辟专版。他决意提高报纸的覆盖面,对他来说,书籍这个领域大有
可为,但他的前任们却没有给予足够的注意。他判断对了。19 世纪的最后几
年里出版业突飞猛进,读者群也相应稳定扩大。书的数量成倍增长,而书就
是新闻。
当然,《书评》本身算不上是创举。奥克斯以前的老式时报也有一定数
量的书评。但它们只得出现在本己拥挤不堪的新闻栏目中间,和其它l00 多
个标题为争取空间及显眼的位置而拼搏奋斗。为书新辟一个专版意味着更多
的书可以得到评论。评论的长度也比以前长些,同时,它也将有关书和作者
的故事都集中到一起,不象以前乱七八糟的到处都是。
它还吸引了很多出版商来做广告。诚然,刚开始的时候他们都裹足不前,
怀疑接着在报纸的主要版面上做广告效果是不是更好――这些版面人人都
读。但很快他们就改变了主意。
但经济上的考虑并不是事情的全部。现在我们可以肯定地判定,新专版
的设立是因为人们相信它会给报纸带来声誉。它是不凡的标志,表明《纽约
时报》有着很强的文化使命感。
l906 年,庆祝“专版”10 周年的时报,声誉这出戏是大唱特唱。周年纪
念刊在编辑部有关的简短声明下面便是一连串当时名人的贺信,每封贺信后
面都是那些人签名的摹本(似乎没有这个,题词的真实性就值得怀疑),同
时又用粗体标题打出:“卡内基先生认为它给时报增光添彩”,“舍夫先生
说它为提高时报的品位作出了巨大贡献”,“玛丽?E?维尔金斯认为《书评》
很有份量”,“科尔?哈伟说它的影响不错”,“波特主教没有哪个星期六
不读它”。(1906 年的“专版”还和刚开始创办时一样,只在星期六出版。)
将贺信一一列出是公关上的杰作,但它同时也表明当时主管文学副刊的
人对文学的感情还有限,正如报纸不无得意地指出来的那样,贺信多来自文
学圈子之外,来自“教堂、酒吧、公园,还有商界”。当时被推崇的作家如
今多己淹没无闻。他们中,最显赫的要数小说家詹姆斯?雷恩?爱伦,《肯
塔基大主教》的作者――他的信被影印了下来。
但另一方面,期待文学副刊像文学月刊或是高傲的季刊一样也不现实。
它的目标是吸引时报所有的读者,因此,即使早期的编辑是严谨的学者或是
无畏的先锋(尽管现在看来他们一点也不激进),他们也不得不和大众的趣
味妥协。
但事实上还是有许多读者不感兴趣。在创办初期当只有8 页的专版被叠
好和其它栏目放到一起时,它很容易被人抛弃,许多读者就是这样做的。爱
尔莫?戴维斯在他的《纽约时报史》 (1921)中说,读者星期六去城里上
班时――那时候星期六人们还得工作――经常只是扫上一眼(或者根本就不
看),就让它“随风飘去”,这种习惯随处可见,结果有家幽默的报纸画了
一幅漫画,并称为《文学副刊》――为戴维斯援引――画上一个公民正从厚
厚一堆被扔掉的《纽约时报星期六书评》中艰难地走出高架列车车站。
时报的人当然不会喜欢这个玩笑,但他们没有退缩,《书评》增加到了
16 页。1919 年又采取了一个决定性的措施,它成了星期天出版的时报的专
版,而且增加了插图。以前的第一版是零星报道,现在让位给了份量最重的
评论。它的页数在不断增加――32 页,有时甚至是56 页,到1920 年它早已
改变了“被抛弃”的历史,成了厚厚实实的一大摞。
并不是每个人都被迷住了。亨利?路易?门肯便是一例。尽管他也为时
报写过书评,但那并不妨碍他把它当成文化平庸主义的堡垒。1917 年,他猛
烈攻击批评家、耶鲁大学教授威廉?利昂?费尔普斯,门肯最大的指责是费
尔普斯放弃了以前的高标准――他是严肃研究现代小说的先驱――接受了
“《纽约时报》文学副刊的标准。举个例子来说,在最新出版的书中,费尔
普斯将欧文伟思特置于西奥多?德莱塞之上,并将查尔士?D?司徒沃特(他
是谁?)吹捧为马克?吐温”的衣钵传人。
门肯并不以评判上的公平而著名(而且作为《时报》明星书评家的费尔
普斯也比他指责的要强得多)。然而门肯的不满却在他的同辈人中很有市场,
尽管其他人也许不能像他那样将它强烈地表达出来。在当时美国文学正经历
一场文艺复兴,国外在发生革命性的运动时,《时报》的《书评》似乎是在
一味地迎合中产阶级的趣味。当然,对某些个别现象这些批评并不适用:间
或为《书评》写文章的人形形色色。但例外不能改变它的基调――这一基调
由闲聊式的新闻片断和没什么份量的文学专栏得到了加强。
有一项特色尤其将那种过时的调子推向奇怪的极端。早些时候,作为拉
拢读者政策的一部分,《书评》设立了一个部叫“有问必答”,为读者提供
其不太清楚的文学信息。问题和答案都来自读者。如果它们能作为判断的依
据,19 世纪最唠叨最多愁善感的一面还活得好得很,20 世纪20 年代,罗伯
特?本奇利写了一篇极棒的滑稽模拟《文学失而复得部》;它的优秀部分在
于,像所有好的戏拟一样,它没有对原作的效果进行不恰当的夸张。《文学
失而复得部》一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出现在《金婚》的标题下。K?I?F――谁
是下述文字的作者?它是什么意思?
噢,金色的婚礼
噢,金色的婚礼
噢,金色的婚礼
金色的,金色的婚礼!
典型的答案出现在《祖母还是女孩时》的标题下:
“路特?F?尼姆,弗卢申,L?I――E?J?K 询问的诗,在1850 年7
月堪萨斯阿什堡的自由土壤骚乱时有人背诵过。它的题目叫《祖母还是女孩
时他们就是这么做》,作者是利昂得?B?里泽德主教,最后几行是这样的:
“‘祖母还是女孩时,他们就是这么做。’
“其他回答这个问题的人有:奥尔巴尼的利利昂?W?以思特、纽约的马
丁?B?弗洛奇;纳罕特的亨利?卡伯特?洛奇。”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直到六十年代《有问必答》还挺受欢迎,而且形式
大体上没变。l963 年,德怀特?麦当劳写他著名的敌视书评的文章《纽约时
报,唉》时,毫不费力地引用了最近的“疑问”,如果罗伯特?本奇利泉下
有知,他一定会感到欣慰。没错,这一特色项目只是书评上出现的众多项目
之一。但因它每周不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西风吹书读哪页—《纽约时报书评》100年精选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