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杂说 作者:潘旭澜 - (TXT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25mb。
书籍内容:
太平杂说
作者:潘旭澜
连载潘旭澜先生的《太平杂说》的由来
一直有一个心愿:要将潘旭澜先生的《太平杂说》做成EXE版本电子书,虽然先前做成了PDF版本。因为没有现成的资料,所以我只好自己动手,将全书OCR成TXT,这也就是即将连载全书的由来。哪天连载结束,那也就是EXE版电子书出炉之日。
在浩如烟海的有关太平军的史料中,潘先生也许并未发掘出多少新史料,然而面对太平军的诸多史记和专著,潘先生却从崭新的视角提出了崭新的结论-从人类文明社会进步角度,重新探讨"太平天国"的奥秘,得出了言之成理的结论,从而引导人们对"太平天国"这一段历史作出了全新的思考。
《太平杂说》篇幅不长,凡35篇共15万字左右。作者以随笔的形式,围绕"太平天国"兴亡,博观约取,落笔严谨,时有精辟思想,警策文句,读之常令人驻足思索。
具体说来,与以往有关"太平天国"的出版物相比,潘先生的《太平杂说》有着自己的鲜明特色,以高度的科学思想和人文精神,突破美化"太平天国"的一系列的传统观念,探寻历史的真相和定位,将史料置于清末的时代背景(包括国内外)下,在对太平军主要领导人物的性格、经历、心理等诸种条件的比较研究中,作出合理的分析与推断,既把有关人事放在历史的天平上来考察,也不忽略从人性和情感天平上来检测,文字简洁洗炼,因而使随笔在理性评述中,又具有艺术感染力。
除了军事斗争、政治评价之外,随笔集还涉及到对太平军经济、文化及领导集团的代表人物的性格、心理评述。当然,在我这个南京人眼里,最关注的重点仍是太平军定都"天京"之后,领导集团迅速发生蜕变,并迅即酿成的洪杨内讧。
我认为,《太平杂说》的成功之处,正在于对太平军定都"天京"之后种种导致失败后果的精彩论述中,以简短明晰而又沉郁老辣的笔调,表达了作者新颖独到的思想。透过作者一篇篇富于辩驳色彩的文字,我们终于看清了当年"天京"不光是个腐败短命的小朝廷,而且是一个受极端政策控制下的大监狱,充满了神秘意味的大教堂。
紧接着,作者以较多篇幅描述了太平军领导集团内各色人等,尤其是剖析洪、杨这样的首领人物的内心世界与精神状态。而且,在描述与剖析中,显然摆脱了昔日的有关农民起义的传统模式的影响,而对这些人物的出身、经历、心理等方面作了精当的透视,从而真正提示了太平军最终失败的主要原因。在夹叙夹议的笔墨中,《太平杂说》集中地从《天王进城》、《遥想天京》、《天堂与坟墓》、《天堂的妇女》、《宝座争夺》、《乱爵胡封》等篇短文剖析了造反者,尤其是领导集团先天性缺陷,从而令人心服地找到了太平军失败的内在根由。
该书也使我们明白了近代史初期,像太平军这样的农民造反,注定是没有出路的。推翻清的黑暗统治只有孙中山这样的革命党人方能完成。因而可以说,那种以为凡农民造反必是对历史前进的推动,便可能是对历史的错误认识。
当电视剧"太平天国"成为文化热点之时,当我们见到媒体出现许多"英雄形象"、"巾帼英豪"之类的颂扬之词之时,人们或者不知道或者故意视而不见,与"太平天国"同时代的马克思曾经对"太平天国"作过这样的评价:"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并严厉地称他们为"魔鬼的化身"。
是的,造反未必皆有理,造反者未必都是英雄。造反行动如果在血与火的战争废墟中建立起来的,只是一个更腐败的神权与君权合一的小朝廷替代另一个腐败的王朝,那么,它对历史究竟是促进还是倒退呢?
读了《太平杂说》,除了增进知识和开拓视野外,觉得还应当学到一些作为学者的人格与文格。
前言
这本书,收了近年所作的三十五篇谈说太平军的文字,算是给自己几十年阅读、思考的一个问题,画上一个歪歪扭扭的句号。
也许与从小就浸泡在国耻国难的死水里有关,早岁就热心于追寻历史。其中,有个迷魂阵叫做"太平天国",也就是村夫野老说的"长毛反"。我能借到的书,从一副正经面孔的历史书到话剧剧本。从通俗读物到野史笔记,都找来读了。入大学以后,读书教书都是文学专业。还是经常挤出时间来读"太平天国"的史料和当时的论著。读了不少以前见不到的史料,加上社会阅历的增长,使我逐渐接近那段历史的本体,看出点根脉,提出些新的追问。我多次想写点白已的认知和质疑,可是却不能写,没心思写。
"太平天国"确实是个迷魂阵。不止是大量使用隐语、新造词语很是怪异。它特有的"天历"、官爵、体制匪夷所思,造反究竟是怎么搞起来的?冯云山的造神和早死是怎么回事?洪宣娇是不是很神?是否有洪大全这个人?罗大纲怎么不能得到封爵以至无声无息消失;也不止是最高层内讧谁是主演,韦昌辉、蒙得恩、洪仁发、洪仁达、石达开、陈玉成、李秀成、洪仁\这些人分别是什么角色;到头来,洪秀全是个什么人,他葫芦里卖的药是要疗治重病赢弱的中国吗?洪家铺子的兴亡给中国提供了什么?为什么他和他的笔杆子总也不能将一个神话编得圆,为什么有许多云遮雾障,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叙述与评说…这种让人看得傻了眼,看得不相信自己眼睛的景观。这种让我几十年老是想说上几句却又只在肚里嘀咕。谅必是迷魂阵的魔力。
三年多前,我六十好几了,开始清理一下自已的文化杂货堆,首先想到了太平军。当时计划用一年半载,写出十篇八篇短文,快快将想说又能说的说出大约略,就算完事。不料,做起来没那么简单。首先是。以前看过的资料大多记不准了,手边一点资料都没有,查找费时费力且不说,有些竟再也没看到。再则,思想自由与能够发表之同的空间,比期望的要小得多。第三,将可以写成长篇学术论文的内容,用短小的篇幅好读的语言来表达,也就是史学与文学统一、纳须弥于芥子--螺丝壳里做道场,鲁钝如我,比登天还难。第四,写了十来篇,山南海北的报刊陆续发表后。很多相识或不相识的读者,不少报刊出版社的编辑,希望我再写下去;我自己也觉得还有许多题目没做,有一种刹不住的感觉,于是在打算收摊之时,再写了十来篇。
不是只有赞同、鼓励,在报刊上热切评说,也有位老先生在我才发表第一篇时就嘲笑我"隔行论史"。我觉得他所嘲笑的,正是应当倡扬的。就整个学术文化界,尤其是中国的学术文化界而言,我主张要大大提倡跨学科参与--隔行论X。这个X,依学术发展的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太平杂说 作者:潘旭澜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