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角的老北京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街角的老北京/卢文龙著;—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8
ISBN 978-7-5502-5752-8
Ⅰ.①街…Ⅱ.①卢…Ⅲ.①文化史-北京市Ⅳ.①K29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5)第163843号
街角的老北京
作者:卢文龙
总发行:北京时代华语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陈昊 王巍
封面设计:张丽娜
版式设计:胡玉冰
责任校对:孙文霞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大街83号楼9层 100088)
北京盛兰兄弟印刷装订有限公司 新华书店经销
字数140千字 787毫米×1092毫米 1/32 7.5印张
2015年8月第1版 2015年8月第1次印刷
ISBN:978-7-5502-5752-8
定价:39.80元
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或抄袭本书部分或全部内容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本书若有质量问题,请与本社图书销售中心联系调换。电话:010-63788823
吃了么您呐?不怕三黄就怕一黑
从雨来散到老字号
大白菜的记忆
冬日闲食白水羊头
卤煮
秋风四起涮肉时
一声过市炒肝香
咂摸滋味清明话品茶
中轴线上的大茶馆
品茗佳具
闲趣儿北京地名凑碗面
探寻窑台
地坛趣闻
潭柘寺内怪事多
探寻北京哪吒
西山踏雪
祈年殿与鲁班爷
什刹海畔庆云楼
北京的镇水神物
黑猴百货
故宫的狮子
八大处的黄金坑
法源寺的佛像三
把玩京城狗事儿
旧京鸟人
秋虫浅唱
清凉菩提
品香问道
蛇年说蛇
旧时光东富西贵南贱北贫
北京的端午
秋高气爽重阳登高
雷击京城实录
四合院里规矩多
忆京东
吃了么您呐?
不怕三黄就怕一黑
老北京有句说辞叫“不怕三黄就怕一黑”,这句话倒是和旧京的冬日很是应景。所谓“三黄”说的是三种黄色的吃食,栗子、柿子、白薯,而“一黑”则指的是黑枣。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霜降过后正是“三黄”上市的季节,记得有一年去房山采访听到了当地农户的一句民谚“七月枣、八月梨、九月柿子红透皮”,这说的都是农历,倒也印证了柿子成熟的时候,等到“一黑”上市,天气就已入冬了。
三黄一黑是旧京主打的零嘴儿,老北京卖白薯主要有烤白薯、煮白薯和烀白薯之分,煮白薯越在锅底的越甜,所以早年间走街串巷、推着独轮车卖煮白薯的都爱吆喝“锅底儿”。
多年前有一次,金生隆的老掌柜冯国明老先生带我去王府井东安市场故地重游,因为他的父亲在解放前就是在东安市场卖爆肚的,小时候冯先生随父亲在东安市场做生意,对那里的情景记忆犹新。
他曾给我讲到,老东安市场的北门附近有一个卖煮白薯的摊位,掌柜的挑的白薯都是一拃来长的匀溜个儿。在锅里煮熟之后,锅底能煮出一层的白薯蜜。把白薯捞出锅,然后再用小刷子蘸着白薯蜜刷在每块白薯上,白薯看起来晶莹剔透就像包了一层玻璃壳儿,码放在玻璃罩里,拿汽灯一照,看着就让人垂涎三尺,这是让他小时候记忆最深刻的煮白薯。
烤白薯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做法,我小时候街头巷尾还经常有卖烤白薯的,一辆二八自行车,后边挎着一个汽油桶,汽油桶上也安了个自行车轮子,有点挎斗摩托那意思。桶里面生着火,里边放的是生白薯,汽油桶上边有铁皮盖儿,盖子上码的是烤熟的白薯。
烤白薯看似简单,这还真是门儿手艺,讲究大块儿沉底,小个浮头儿,就是大块儿白薯码放在桶底下,小块儿白薯放在桶上头,这也是有道理的。烤白薯的桶,底下火大上头火小,所以大块儿沉底,小块儿浮头,而且还得倒腾位置,要不然白薯熟的不均匀,不是烤糊了就是还没熟透。
那会儿走街串巷卖烤白薯的,用现在的眼光看似乎也不太干净,但是那时大家并不在乎这些,胡同里来个卖烤白薯的全都出来买,小贩用杆秤约着分量,孩子们给完钱捧着白薯吃得满嘴黑乎乎的,倒也不亦乐乎。而且以前记得白薯还有红瓤和白瓤之分,白瓤是栗子味的,那是大家争抢的对象。老北京住平房的时候屋里都生火炉子,很多北京人在家里也自己烤白薯吃,把生白薯放在炉膛里头,时不时地看看,忍着口水等着白薯熟,也是儿时的一种乐趣,似乎那个时候的生活很容易就能得到满足。
烀白薯其实现在的家庭也能做,不用炉子,只要家里有灶台就都能做,用炒菜的圆底儿锅倒上一锅底儿水,水上头扣一个碗,把生白薯围着碗边码一圈儿,盖上锅盖,小火烀着,没一会儿就能闻到白薯的香气。
白薯确实是好东西,可是它也有缺点,淀粉多,容易消化,所以就不扛时候。老北京有句顺口溜“切糕二里地,白薯一溜屁”,这是话糙理不糙。切糕一般是糯米或是黄米切糕,吃完了管饱,您走出二里地都不觉得饿,可是白薯不行,吃完了当时挺饱,过一会儿放俩屁又饿了。还有这白薯吃多了反酸烧心,胃不好的也都对它敬而远之。
柿子也是老北京过冬爱吃的水果之一,尤其以房山的磨盘柿子最有名,老北京卖柿子吆喝起来讲究四个咧,“吃咧呗,不涩的咧,涩咧还管换咧”,这一共有四个“咧”字。以前老北京的富户人家自己的四合院里也讲究种柿子树,柿子代表着事事如意,取一个好口彩。
自家种的柿子树,待到柿子成熟时,软软乎乎摘下来直接吃,就跟喝了蜜似的。要是买来的柿子一般都不是熟透的,您得回家自己漤。老北京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米缸,把柿子放在米缸里漤就可以,现在把柿子和苹果、梨放在一个塑料袋里,系上口儿也行。
漤柿子其实是把柿子催熟的一个化学反应,老百姓虽然说不出那些化学公式,但是生活经验使得他们知道该怎么做。您要不会漤柿子,在老北京还专门有句歇后语,叫“胳肢窝夹柿子——没您那么懒(漤)的”,其实这是取了个谐音,是北京话里形容一个人懒惰的意思,由此也可以看出北京话是生动幽默的。
老北京人还喜欢吃冻柿子,把柿子放在屋外的窗台上,那会儿北京的冬天也冷,柿子冻得邦邦硬的,吃的时候先往凉水里一泡,柿子外边结出一层的冰壳,剥掉冰壳拿牙一咬,浑身打激灵,怎是一个“爽”字了得啊!
老北京还有很多的歇后语也是和柿子有关系的,比如“老太太吃柿子——嘬瘪子了”,字面上看这是形容老太太吃柿子的形态,老人一般都没牙了嘛,所以得吃软柿子,咬一个小口儿,嘬着吃,这一嘬柿子也瘪了、腮帮子也瘪了。可是北京人用“嘬瘪子”这个词形容的是一件事办砸了,或是捅了娄子了。还有“专拣软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街角的老北京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