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南园往事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4.74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前言
燕南园往事
一、燕南园
二、我们家
三、我们的大家庭
四、周培源先生家
五、最常出没的几个地方
六、“文革”风暴
在燕南园随父亲读书
燕南园五十八号的小喽啰对阵五十七号的大学者 ①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
父亲的矛盾心态
记我的母亲
当我幼年时
糖纸
摩登丑鬼
逃学
老莫(莫斯科餐厅)
寻找溪水的源头
燕南园家中的老保姆
北京大学有三个“宝”
一、北大的燕南园
二、北大的藏书
三、北大的学者
香山红叶山庄小住纪实
我在燕南园时期最难忘的一个人
马寅初校长住在燕南园六十三号
随秦元勋先生读书记
姐弟情深
燕南园的常客朱家玉
汤双在燕南园的大朋友施于力
发生在燕南园的人生变奏
在儿子八个月的时候
我的同窗好友裴家麟
“文革”时的中学生活
“井冈山”上小喽啰
燕南园的噩梦
从燕南园到成府外婆家
姑奶奶被逐出燕南园
从燕南园到黑龙江
初到八连
第一个假日
没电的八连
大围巾的悬案
信号弹
跛一足,眇一目
八连的春天
我在八连的故事
一、不靠谱的团支部
二、“尾山公路八点半,咱们两个谈一谈”
三、小狗
鲤鱼洲干校的快乐时光
北大空前绝后的草棚大学 —记北大鲤鱼洲分校
噩梦中的噩梦:儿女求学之路
同行在未名湖畔的两只小鸟代后记
二〇一〇年摄于纽约。
一九六八年摄于北京。
四十二年后,一家变三家:分别为汤丹、汤双夫妇,前排是三个孙辈,我们坐在沙发上,已是爷爷奶奶。二〇一〇年摄于美国新泽西州。
爷爷、奶奶、姑奶奶、爸爸、妈妈、叔叔、姐姐和我在五十八号前院。
汤丹、汤双和爷爷汤用彤在燕南园后院。
前言 汤一介 乐黛云 一九五二年秋天,北京大学从原址沙滩红楼整体迁入西郊燕京大学。当时担任副校长的汤用彤先生被分配住家在燕南园五十八号。那时,我大学刚毕业,留北大中文系工作。作为汤用彤先生家庭的一员,我也随之住进了这座美丽的庭院。我和汤一介在这里生育了我们的女儿汤丹和儿子汤双,送走了老父、老母两位慈祥的老人。我们在这里经历了种种苦难,也曾有过很多美好的时光。如今我和老伴已是耄耋之年,儿女早已成人。在经过多年紧张忙碌的生活之后,我们终于有了一些闲暇的时间来回首往事。汤用彤先生一九六四年去世后,我们一家仍住在燕南园,因为母亲是我们的一家之主。“文化大革命”高潮中,一九六八年,我们由“新北大革命委员会”和红卫兵“勒令”“滚出燕南园”,挤进了另一个“反动学术权威”周祖谟先生的一百米平房中被强制分割出来的另一半住房,燕南园五十八号则由几家革命群众进驻,婆母和弟弟作为革命群众,谁也没有权利让他们搬家!他们一直住在燕南园五十八号。紧接着一九六九年女儿汤丹去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去八年,儿子汤双于一九七八年去了安徽的中国科技大学,毕业分配回京后,住在科学院高能所宿舍,我们一家四处分散,但只要母亲住在燕南园,燕南园就仍然是我们的家,是我们一家的精神中心,这条纽带从未割断,母亲在哪里,那里就是我们的家。一九八〇年母亲安详地离开了人世,离开了她钟爱并为之操劳一生的家,我们的精神中心已逝,燕南园就不再是我们的家了。但燕南园五十八号的日日夜夜却永远留在我们心里,我们在那里经历的痛苦和欢乐及其延伸的一切也都融化在我们的血液中。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少事已经淡忘,但有些日常小事却仍然那么鲜活地再现于今天的记忆,甜、酸、苦、辣、咸,五味杂陈。其实,在中国,在那个时代,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都得在这由伟大领袖发动的伟大群众运动中,经受锻炼与熬煎!我们不怨天,不尤人,深知人要在这种史无前例的环境中活下去,就得有一种把悲剧变成喜剧的本领,学习冯友兰先生在一切批斗时,都在心中默念“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①:此文是从《在非有非无之间》一书中节取的一段,但这次发表时作了重大的删改、增补。特此声明。
燕南园往事一、燕南园 位于北京大学中心的燕南园,是我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在那里,我度过了幸福的童年时光,留下了许许多多美好的记忆。也是在那里,我初尝了人生的苦涩,开始体会到世态的炎凉。我下面讲的,都是在燕南园亲身经历的一些小事,不免琐碎,但却真实。燕南园不大,一共只有二十几栋建筑,既有中西合璧的独家小院,也有两层的小洋楼。每户都有很大的院子,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似乎应有尽有。不高的围墙使燕南园成为一座园中之园,一部分墙上还有铁丝网,多多少少让它带上了一点神秘色彩。两个公共出入口,一个朝西,在第二体育馆侧后,被我们称作大下坡;一个朝北,对着哲学楼,被称作小下坡。水泥小路连通着各家各户,小汽车勉强可以在上面行驶。在冯友兰先生家(57号)大门的北面有一小块空地,来接人的小汽车通常都等在那里。当时北大一共也没有几辆小汽车,真正能开的好像只有三辆。每次来接我爷爷的,都是一辆呆头呆脑的黑色吉斯。而我们认为最漂亮的,是那辆经常来接周培源先生的白色伏尔加,可惜我从来没坐过。
那块小空地也是磨剪子磨刀或锔锅锔碗的人最常出现的地方。我们小时候对这两种工作特有兴趣,每次他们来,都会设法跑去看。对付菜刀,磨刀人会先用一个不知名的工具把靠近刀刃附近的钢刮下几层。
沿着大下坡走进燕南园,很快就会看到一对驮着石碑的乌龟,也不知道是不是古迹。石碑的顶端刻着“万古流芳”,碑文挺长,我们从来没仔细读过。只记得小时候常常会骑到石头乌龟的脖子上去。由于经常有人爬上爬下,乌龟的脖子被磨得滑溜溜的,爬上去,还真得有点儿冒险精神。燕南园中央有一块小小的林间空地,被我们称为“小操场”。这里四周环绕着矮矮的松墙,里面有秋千、跷跷板、攀登架以及一个供儿童用的小小游泳池(可能是为了安全起见,只有早先几年池中有水,后来一直是干的)。我们常常和伙伴们一起在小操场里玩“攻城”、“打梭”、“木头人”、“大本营”之类的游戏,在没有水的游泳池里玩摸瞎子……那时,和我们年龄相近的孩子在燕南园里不是很多,最常在一起玩的有周培源先生的两个外孙、王力先生的小儿子、侯仁之先生的小儿子、王宪钧先生的小儿子、冯定先生的小儿子和陆平校长的小女儿。另外,住在冰窖(燕南园外的一排平房,不知为什么叫这么个名字)的姓何的两兄弟也常来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燕南园往事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