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黑马:在个性化时代获得成功的最佳方案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59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信息
书名:成为黑马:在个性化时代获得成功的最佳方案
作者:(美)托德·罗斯 (美)奥吉·奥加斯
译者:陈友勋
ISBN:9787521719871
中信出版集团制作发行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献给
献给我的父亲拉里和我的儿子扎因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独立宣言》
推荐序一 大人物不走直线路径
万维钢
(科学作家,“得到”App《精英日课》专栏作者)
你注意过没有,中美两国人民对人才的期许有一个系统性的差异。咱们中国人鼓励学生或者同事,一般都是说“你要好好学习”“你要像×××一样”“你要考个好大学”“你要找份好工作”,这些要求不但非常具体,而且都是让“你”变成一个榜样化、标准化的人。对比之下,美国人鼓励别人的时候总爱说什么“你要做你自己”。
这其中有社会文化的原因,美国人更讲个人主义。有些人可能会觉得美国人说得太虚了,评价人才就是要有具体要求才行——如果连大学都没考上,说什么“做自己”,不纯属自我安慰吗?
不一定。这里面还有格局的差距。中国人常常自诩最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但是请恕我直言,我们的人才观,格局太低。
1
当代中国对人才培养的注意力都集中在30岁之前,而且是年龄越小越受重视。
对于还在上幼儿园、上小学的孩子,我们不但不惜重金聘请名师补习,期待他们有各种天赋,而且家长本人还要亲自指导、直接干预。可是到了中学,家长只能搞搞后勤、鼓励鼓励了。到了大学,家长可能就只剩下鼓励了。等到大学毕业之后,很多家长就会劝自己的孩子别努力了,赶紧找个安稳工作,老老实实上班,等着升职加薪,别惹事,买房结婚生小孩,然后等生出小孩,再来新一轮培养。
这个充满关爱之情的人才观,其实只是燕雀之志。规划来规划去,其实是在设定一条最保险的人生路线。各种不计成本的高投入,只不过是为了一个平庸的目标。
你考清华、北大就为买房子、生孩子吗?中国的英雄豪杰都哪儿去了?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中国需要的不仅仅是这帮整天研究升职加薪的人,还需要能治国安邦、经天纬地的大人物。古代读书人都要讲“修齐治平”,认为人才就得做大事,但是现在我们对“做大事”研究得太少了。
说得直白点,当今的人才观都是“打工者心态”。社会上都有些什么位置、哪个行业挣钱多、哪个职位待遇好,我就争取成为这样的人;公务员稳定,可是程序员收入高,那我就得在稳定和高收入之间做个取舍……拥有这种心态的人再厉害也不过是一只优秀的绵羊,还不如几十年前受教育程度很低的那一代人敢想敢干。
打工者人才观的本质是把人变成标准化的产品,去填充现成的位置,削足适履。大人物的成长,可不是这样的路线。伟大的国家不可能全靠打工者,我们需要一个更高级的人才观。
2
哈佛大学的托德·罗斯和奥吉·奥加斯的这本《成为黑马》,描写了一种关于大人物的人才观。这本书是他们一项历时多年的研究——黑马项目(The Dark Horse Project)——的总结。两个人有针对性地调查了各行各业的大人物,看看他们如何有了今天的成就,并从他们的成长经历中找到共同点。
我们《精英日课》专栏的读者很熟悉托德·罗斯,他2016年出版过《平均的终结》一书,我们还专门讲过。罗斯这两本书的思想一以贯之,那就是人才不应该是标准化的产品,它没有固定的成长路线:高级人才是自由发展的产物。
什么叫标准化呢?比如,你要培养一位女子铅球世界冠军,你判断她肯定要有很强的上肢力量,于是你从青少年中就开始选拔,专门挑那些具有男子体格特征的女孩训练。这没错吧?因为这正是苏联培养铅球运动员的模式,这个模式的确也能培养出世界冠军,但是世界冠军并不是只有这一个模式。
2016年里约奥运会女子铅球金牌得主、美国黑人选手米歇尔·卡特,就完全不符合标准化的选拔标准。她的身材曲线很优美,并不男性化。她在高中甚至在大学的时候,上肢力量都不强,连一个俯卧撑都做不起来。苏联肯定不会选她,幸亏美国不搞举国体制,才没有埋没这个人才。
我们再设想一下,20世纪90年代,如果说要在全中国范围内选拔几位未来领军人物,让他们在20年内把中国通信行业带到世界第一,你会选谁呢?你肯定得从通信技术的重点研究所、大专院校和国有企业中去选吧?你怎么可能会选一位退伍军人呢?所以你肯定选不到任正非。同样,如果要选一位中国互联网的领军人物,让他改变零售商业模式,推出电子支付手段,你怎么会想到去从乡村教师中选拔呢?那你就肯定选不到马云。
事实上,行业领军人物这类人才比铅球运动员要复杂得多,标准化路线可能根本就出不了这种级别的大人物,任正非、马云这样的人根本就不可能按部就班地成长。
3
黑马项目中所有人才走的路都不是直线。有的人上学的时候表现不行,甚至辍学,后来竟然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有的人原本在一个领域做得很好,突然就不想干了,结果转行做得更好。这样的故事会让人担心其中可能有“幸存者偏差”,毕竟“黑马项目”选的就是“黑马”,而黑马的定义就是那些出乎意料的获胜者。有没有可能书中这些人物都是特例呢?有没有可能不走寻常路的大多数人都失败了呢?
好在还有别的研究可以和罗斯这个研究互相印证。戴维·爱泼斯坦(David J.Epstein)有本书叫《范围》(Range:Why Generalists Triumph in a Specialized World)就提供了更多的证据:一方面是像公司首席执行官这种级别的人物,统计表明他们的确往往都是大器晚成,尝试过很多不一样的工作;另一方面是像那些敢于跨领域尝试不同工作的人,最后结局也的确是比一般人更好。
比如,有一项研究追踪了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地区学生的职业生涯。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学生高中时就要选定自己的专业,一直到大学都是上对口专业。但苏格兰正好相反,学生在大学头两年不需要选专业,到大三才分专业。跟踪研究发现,定型越晚的人,越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收入也更高;而那些早早定型的人则最好工作一段时间就赶紧换专业,因为统计表明,换专业能让他们的收入增长速度加快。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成为黑马:在个性化时代获得成功的最佳方案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