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T勒与20世纪德国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9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 2010 Deutsche Verlags-Anstait,München
The translation of this work was financed by the Goethe-Institut China
本书获得歌德学院(中国)全额翻译资助
前言
本书所集纳的有关德国1918~1945年历史的文章对从纳粹专制统治建立、第三帝国危机再到崩溃这条道路上的重要节点进行了探讨。同时,本书借助示范性的事例对抵抗希特勒的运动及希特勒内政外交目标进行了描述,同时也将纳粹统治体系可能的历史替代品是什么纳入考虑。这些文献的很大一部分迄今为止没有发表过,或者是仅在冷门出版物上发表过。在个别情况下本书引用了业已出版的文章,考虑到最近的当代史讨论,它们会具有新的现实意义。
目前当代史出版方面存在一股浪潮,它们宣传一种对纳粹统治的新的整体诠释方式,其出发点是将希特勒独裁政治和德国民众共同体(Volksgemeinschaft)一分为二。正是鉴于这一点,本书所刊登的文章旨在将阿道夫·希特勒的作用纳入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并突出强调了使纳粹专制和由它所启动的武力与恐怖升级成为可能的结构性因素。
本书的第一部分以魏玛共和国解体和1933年纳粹攫取权力为题,一方面研究了魏玛帝国宪法的缺陷在多大程度上促成了这一议会制度的失败;另一方面则对1948/1949年《基本法》通过时议会理事会(Parlamentarische Rat)从中吸取了哪些教训进行了探讨。其中有一点变得清楚明确,议会制度的失败只能在很小程度上归咎于宪法政策方面的因素,尽管给予帝国总统的特权使向着希特勒专制过渡变得简单。决定共和国衰落的是保守派集团和德国国防军(Reichswehr)领导层对国家总统的影响,他们表示支持任命希特勒为帝国总理,是为了防止他们所担心的议会制度复萌的发生。
希特勒是这种态势的受益人,在这种态势下他想必是害怕公开改选的。他和他的手下绝对没有遵循什么深思熟虑的攫取权力的战略,同样,他们也不是要追求什么革命性的彻底变革,尽管最初的考虑——在德国共产党(KPD)计划的颠覆活动中扮演民族拯救者角色并以“圣巴托罗缪之夜”(Bartholomaeusnacht)的形式篡夺政治权力——即便在1933年1月30日之后也没有完全消失。希特勒临时拼凑起来的战略理念倒不如说是不停歇的民族主义宣传和对公私机构系统一体化(Geichschaltung)的结合。令激进的纳粹冲锋队(SA)感到十分失望的是,希特勒满足于对现有国家机构的一体化以及采取伪合法路线,他把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简称国社党,缩写NSDAP)形式上的领导权转交给倒不如说是平淡无奇的鲁道夫·赫斯(Rudolf Hess)也是其中的一个表现。
本书的第二部分对希特勒在国家社会主义统治体系中的地位以及政权成立的最初几年德国公众对其政策支持度的日益提高进行了分析。作为总理,希特勒保持着一直以来的领导方式,尽可能少地关注政治细节,而且,在保罗·冯·兴登堡(Paul von Hindenburg)退隐到诺伊德克(Neudeck)之后,他干脆开始对政府的日常事务不闻不问。国民议会(Reichstag)因为《国会纵火法令》(Reichstagsbrandverodnung)和《授权法案》(Ermaechtigungsgesetz)而形同虚设,与此同时,内阁作为决策机构被剥夺了权力,这造成了制度上的真空。与苏联体系不同,1932年12月希特勒解散由格雷戈尔·施特拉塞尔(Gregor Strasser)建立的中央领导机构之后,这个空白并没有为一个相应的党的机构所填补。
自那之后,超过36名省党部头目(Gauleiter)竞相追逐“元首”(Fuehrer)的青睐,此外还产生了一系列“二级(sekundaer)管理机构”,它们作为元首的直属机构导致了一种空前的“野生”状态。这种态势以及取代管理行为的“人治”原则导致了一场受社会达尔文主义深刻影响的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战争以及管理单位的日趋瓦解。塞巴斯蒂安·哈夫纳(Sebastian Haffner)很早就在其《论德国之双重性格》(Jekeyll & Hyde)一书中描述了希特勒统治体系内部的对抗,并警告说不要过高估计这位专制者的“政治家”特性。
在当前的研究中,下面这种趋势占据了主导:将这位专制者蛊惑人心的诱骗功夫与大部分德国人无条件服从他的意愿相对照,并且以将元首和追随者一分为二为出发点;而接下来您将看到的文章则对狂热崇拜希特勒的心理根源及其限度进行了分析。与某些学者所代表的对“民众共同体”简直可以说是唱赞歌似的高度评价相反,纳粹政权事实上仅仅在它达到了惊人的外交成就顶峰时才能指望得到人民的一致肯定。对此,希特勒所担当的和平维护者的角色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但是战争一开始——最迟自1941年秋开始,人们就逐渐开始觉醒,当然最初这主要是针对“高官统治”(Bonzenherrschaft)制度,而并非针对希特勒个人。
纳粹宣传机构系统突出强调的“民众共同体口号”唤起了一种社会平等感。但是除了少数几个诸如实行强制参加“同喝一锅汤”(Eintopfessen)活动这样的象征性行动之外,社会差异仍旧存在,经济上的崛起与广大人民关系不大,改善中产阶级境况的承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也都是空头支票。所有这些都造成普通百姓退回到个人空间以及进一步的去政治化。“民众共同体”通过将犹太人和所谓的“共同体外人”(Gemeinschaftsfremden)排除在外而自动开启了极端化的螺旋——这一假设与人们所掌握的社会数据资料不符,而且,用它来解释以法西斯主义政党结构为基础的体系的逐渐极端化是不合适的。
纳粹体系的法治国家基础和道德基础的日益瓦解是国社党的对抗结构所固有的。借助对犹太人迫害升级的例子,本书对法制观念的逐渐被掏空和司法部门被无限用于政党的目的进行了描述,它同样也描述了向种族灭绝战争的过渡,这场种族灭绝战争使波兰和苏联被占地区人民完全失去了法律的保护。鉴于安全警察(Sicherheitspol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希T勒与20世纪德国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