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罚的历史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6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扉页
第一章 追本溯源:刑罚的起源与发展
一、关于刑罚起源的几种学说
二、回溯与前瞻
第二章 反反复复的肉刑兴废
一、肉刑纵览
二、肉刑的存废
第三章 并不轻松的笞杖之刑
一、用刑的数量
二、用刑的部位
三、刑具的规格
四、赎免规定
五、作为他刑的附加刑和替代刑
六、刑讯手段
第四章 刑徒之苦
一、徒刑概说
二、徒刑的新发展
三、徒刑的意义
第五章 生离死别的流放
一、先秦的流放故事
二、流刑的萌芽——迁徙刑
三、流刑的形成
四、流刑的光大
五、折杖法和刺配法
六、南人发北,北人发南
七、流刑的变异——口外为民和充军
八、最后的流刑——发遣
第六章 形形色色的死刑
一、死刑纵览
二、死刑发展的三大趋势
第七章 以钱赎刑
一、赎刑的历史
二、赎刑利弊议
第八章 株连无辜
一、族诛
二、连坐
后记
参考文献
Landmarks
Table of Contents
封面
扉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刑罚的历史 / 罗翔编著. -- 昆明 :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21.1
ISBN 978-7-222-19809-8
Ⅰ. ①刑… Ⅱ. ①罗… Ⅲ. ①刑罚-研究-中国-古代 Ⅳ. ①D924.12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20)第215320号
责任编辑:刘娟
责任校对:吴虹
责任印制:马文杰
刑罚的历史
XINGFA DE LISHI
罗翔 编著
出版 云南出版集团 云南人民出版社
发行 云南人民出版社
社址 昆明市环城西路609号
邮编 650034
网址 www.ynpph.com.cn
E-mail  ynrms@sina.com
开本 880mm×1230mm 1/32
印张 6.5
字数 151千字
版次 2021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书号 ISBN 978-7-222-19809-8
定价 45.00元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果麦文化 出品
第一章追本溯源:刑罚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古代的法律以刑法为基础,其主要的法律后果就是刑罚,它轻则剥夺人之财产、自由,重则危及生命,是一种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最严厉的惩罚措施。这种可怕的惩罚措施缘何而生?为何存于人类社会?它经历了怎样一种发展阶段?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试图展开刑罚的历史。
一、关于刑罚起源的几种学说
对于刑罚的起源,古今中外,人们提出过无数假说,至今仍无定论,可谓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择其要者,大体有如下学说:
1.罚源神授:“天”说
刑罚起源于“天”,也称“神授说”。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古老的对刑罚起源的解释。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该说都以君权神授理论为基础。
《圣经》说:“在上有权柄的,人人当顺服他,因为没有权柄不是出于神的。凡掌权的都是神所命的。所以,抗拒掌权的就是抗拒神的命;抗拒的必自取刑罚。作官的原不因为他是神的用人,是与你有益的。你若作恶,却当惧怕;因为他不是空空的佩剑,他是神的用人,是伸冤的,刑罚那作恶的。”(《罗马书》13:1-4)
此处所说的佩剑的权力就是世俗政权对犯罪施加刑罚的权力。在西方世界,启蒙运动之前,罚源神授一直都处于通说的地位。柏拉图也曾指出:“根据哲学和世界的本来意义,习惯上被认为必要的神圣的制度应属于神的规则。刑罚就是这样的制度……犯罪扰乱了宇宙的和谐,而这种和谐必须得到恢复。……在遭受刑罚的过程中,犯罪人还报了被称之为正义的宇宙秩序。”[1]
中国古人将“天”作为万物的起源,认为自然界、社会的一切都起源于“天”,君主之权力也出自天授,故称“天子”,作为君主权力的重要体现——刑罚权,自然也来源于天。古代统治者都试图用此理论将刑罚神秘化、权威化,将统治者对被统治者的刑事镇压,说成是履行“天”的意志,统治者不过是代天行罚,刑罚源自“圣人因天讨而作五刑”。
《尚书·皋陶谟》有云:“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尚书·甘誓》记载夏启攻伐有扈氏的檄文,这封檄文相当于战争动员令。在檄文中,夏启说自己奉上天之命令剿灭有扈氏,以“恭行天罚”。
2.罚源武力:“兵”说
此说认为,刑罚起源于兵,来源于武力。相传黄帝战蚩尤于涿鹿,“以兵定天下,此刑之大者”[2]。后世将此军事讨伐称为“大刑”,《汉书·刑法志》曰:“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钻凿;薄刑用鞭扑。大者陈诸原野,小者致之市朝,其所繇来者上矣。”
古代不少学者认为,刑罚的产生与战争密不可分,《汉书·刑法志》记载:“自黄帝有涿鹿之战以定火灾,颛顼有共工之陈以定水害。……夏有甘扈之誓,殷、周以兵定天下矣。”“刑起于兵”“兵刑同一”,最初的刑罚就是对在氏族战争中的战败者、叛乱者和违反军纪者的处罚。远古时期,兵刑并未严格区分,奴隶主用甲兵征讨异族,用刑罚来统治已被征服的氏族,兵与刑的区别是“刑外”与“刑内”的关系,如司马迁在《史记·律书》中就说:“故教笞不可废于家,刑罚不可捐于国,诛伐不可偃于天下。”家庭不能废除教鞭,国家不能取消刑罚,天下也不可能没有战争。刑罚刑内,诛伐(兵)刑外。司马迁在《律书》的前几章讲的就全是有关军事的问题,可以说《律书》就是《兵书》。在《史记·律书》开篇,他即表示:“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秉于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其于兵械尤所重。”
3.罚源契约:“契约”说
此说认为刑罚起源于人们缔结的契约。该观点最初由希腊哲学家吕科弗隆(Lykophrin,约前4世纪上半叶)首倡,他认为“法律只是一种互相保证正义的协定,它理应成公民为善和正义的工具”,后经伊壁鸠鲁(Epikouros,前341-前270)发展,及至17世纪、18世纪为欧洲自然法学派发扬光大,其中尤以卢梭、贝卡利亚为此说之集大成者。
社会契约论认为,国家与法的形成,起源于早期人们为了获得生存的社会保障而自愿转让本属于个人的一些自然权利而缔结的社会契约,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缔约者同意如果自己侵犯了公众的利益,就应当接受惩罚,卢梭指出:“正是为了不至于成为凶手的牺牲品,所以人们才同意,假如自己做了凶手的话,自己也得死。”[3]
意大利 ............

书籍插图:
书籍《刑罚的历史》 - 插图1
书籍《刑罚的历史》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刑罚的历史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