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史"传统(修订版)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7.44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引言
第1章 “诗史”说的最初形态:重读《本事诗》
第一节 李白故事与“诗史”概念的产生
第二节 孟棨“诗史”说的理论背景:《春秋》义理与“缘情”
第2章 以诠释杜诗为中心的宋代“诗史”说
第一节 宋代“诗史”说的历史分期
第二节 仁宗末年到哲宗初年(1060—1090)间“诗史”概念的内涵
第三节 徽宗、钦宗朝(1101—1127)“诗史”概念的内涵
第四节 南宋至元初(1127—1286)“诗史”概念的内涵
第五节 宋末元初“诗史”概念的运用
第3章 走出杜诗:明代“诗史”理论的建构
第一节 明初至前七子对杜诗叙事的看法
第二节 明中后期复古诗论对“诗史”概念的讨论
第三节 复古诗论对“诗史”概念起源的考证
第4章 “情景交融”理论中的王夫之“诗史”说
第一节 “诗不可以史为”
第二节 “诗史”的标准
第三节 “情景事合成一片”:王夫之“诗史”说的理论基础
第5章 明清之际“以诗为史”阅读传统的确立
第一节 诗本于史:钱谦益、黄宗羲等人的“诗史”说
第二节 诗之用“有大于史者”:施闰章、屈大均、方中履等人的“诗史”说
第三节 笼罩在“以诗证史”观念下的清初“诗史”说
附:诗与史的交涉——钱澄之《所知录》“以诗为史”的书写样态
第6章 清代“诗史”说举隅
第一节 “比兴”说
第二节 阐发旧说的“诗史”说
第7章 “诗史”说的理论意义
第一节 “诗史”的主要内涵和理论意义
第二节 “诗史”说与中国抒情传统论述的关系
第三节 对“以诗为史”阅读传统的反省
附录一 “诗史”的发现与阐释:“诗史”概念的现代研究(1934—2010)
附录二 “诗史”问题研究知见书目
附录三 历代冠以“诗史”称号的诗人名录
征引文献
代后记 从《诗史》到《中国“诗史”传统》
修订说明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Copyright © 2016 by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All Rights Reserved.
本作品版权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翻印。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中国“诗史”传统/张晖著.—修订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3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ISBN 978-7-108-05630-6
I.①中… Ⅱ.①张… Ⅲ.①古典诗歌-文学批评史-研究-中国 Ⅳ.①I207.20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6)第022089号
责任编辑 曾 诚
装帧设计 蔡立国
责任印制 崔华君
出版发行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北京市东城区美术馆东街22号100010)
网  址 www.sdxjpc.com
经  销 新华书店
印  刷 北京鹏润伟业印刷有限公司
版  次 2016年3月北京第1版
2016年3月北京第1次印刷
开  本 880毫米×1230毫米 1/32 印张12
字  数 289千字
印  数 0,001-5,000册
定  价 49.00元
(印装查询:01064002715;邮购查询:01084010542)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学术委员会:
季羡林 李学勤
(主任)
李慎之 苏国勋
厉以宁 陈 来
刘世德 赵一凡
    (常务)
王 蒙
责任编辑:孙晓林
     曾 诚
引言
中国是一个深具历史感的国度。正因为如此,我们在阅读诗歌的时候,早已习惯从诗歌中寻找各种历史信息,诸如作者的生平、家世、交游等,以为谈史的资助,而罔顾诗人殚精竭虑地在格律和形式之间铺排、展开其诗艺、美学、情感和思想。这种阅读倾向不仅在普通读者中常见,即使对于具有良好文史修养的专业批评家而言,也是如此。但与普通读者不同的是,他们目光如炬,往往不在乎诗中年月日、地理、人物等直接的历史信息,更喜欢从诗歌的比兴、美刺、讽喻等修辞中去窥测诗人的政治态度和立场,从而将多义的诗歌指向具体而又特定的历史语境。
久而久之,我们已习惯追求通往历史的诗歌阅读,并发展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诗史互证”——来配合这一阅读目的。清初以来,著名学者钱谦益、朱鹤龄、仇兆鳌、浦起龙等人注释杜诗,姚文燮、王琦等人注释李贺诗,朱鹤龄、姚培谦、冯浩、张尔田等人注释李商隐诗,都试图将孟子“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理论与“诗史”理论结合起来,通过对诗中的比兴等修辞手法及典故、词义的训释,来阅读诗人如何在诗中传达对重大现实事件的看法,从而形成一套娴熟运用于诗歌阅读并服务于历史学的“诗史互证”的方法。[1]这种研究方法,经过近代著名学者刘师培、邓之诚、陈寅恪等人的发挥,[2]至今仍广泛而又深刻地影响着学术界。
我也曾深受“诗史互证”方法的影响。1995年,我入读南京大学,当时南大“诗史互证”的风气甚为浓郁。系里的老先生程千帆、卞孝萱、周勋初等都重视文史兼治、诗史互证,而且各自都有精彩的著作垂范后学。懵懂的我在这种风气中试图思索相关问题,并曾在自己本科和硕士的学习中有意无意地加以模仿。2002年,我到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学习文学理论和中国文学批评,很想对“以诗为史”的观念做一个梳理,但相关思考不免流于空泛。在业师陈国球教授的点拨下,最终决定考察作为文学批评概念的“诗史”一词在各时代之内涵,对以“诗史”一词为中心而展开的各种论述加以考索,藉此梳理“以诗为史”的传统在历史上的产生和传衍情况。在陈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循序渐进地展开了自己的研究,并形成名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之“诗史”概念》的博士论文。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许多概念,向来被视为恍惚难懂。不要说意境、兴象、神韵、性灵、格调之类,即便看起来表面字义清晰如“诗史”,其实也是一个意涵复杂、不易阐释的概念。
“诗史”一词,最早见于沈约(441——513)的《宋书·谢灵运传》:
至于先士茂制,讽高历赏,子建函京之作,仲宣霸岸之篇,子荆零雨之章,正长朔风之句,并直举胸情,非傍诗史,正以音律调韵,取高前式。[3]
郭绍虞等人认为,“非傍诗史”一句意谓“不是依傍别人的诗句或依靠运用史实作诗”。[4]依此解释,此 ............

书籍插图:
书籍《中国"诗史"传统(修订版)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 插图1
书籍《中国"诗史"传统(修订版)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中国"诗史"传统(修订版)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