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门:上海图景 (魔都书系)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09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中国之门:上海图景/(美)玛丽·宁德·盖姆韦尔著;孙雪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
(魔都书系)
书名原文:The Gateway To China: Pictures of Shanghai
ISBN 978-7-208-16188-7
Ⅰ.①中… Ⅱ.①玛…②孙… Ⅲ.①上海-地方史 Ⅳ.①K295.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20)第086697号
责任编辑
肖 峰
封面设计
陈绿竞
魔都书系
中国之门
——
上海图景
[美]玛丽·宁德·盖姆韦尔 著
孙 雪 译
出 版
上海
(200001 上海福建中路193号)
发 行
上海人民出版社发行中心
印 刷
常熟市新骅印刷有限公司
开 本
890×1240 1/32
印 张
6.75
插 页
11
字 数
146,000
版 次
2020年5月第1版
印 次
2020年5月第1次印刷
ISBN 978-7-208-16188-7/K·2911
定 价
58.00元
作者简介
玛丽·宁德·盖姆韦尔
Mary Louise Ninde Gamewell
(1858—1947)
美国女作家,美以美会传教士贾腓力(Francis Dunlap Gamewell, 1857—1960)的第二任妻子,在中国生活多年,有多部记录中国见闻的著作,包括《民国新生》(New Life Currents in China, 1919
)、《明光:晨光之城》(Ming-Kwong: City of the Morning Light, 1924
)等。
译者简介
孙雪
毕业于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英文系,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讲师,曾主持并完成上海市青年教师科研项目,发表论文若干,有译作《1963:变革之年》。
内容简介
为什么说20世纪初的上海是“中国之门”?本书的回答是:上海是一个小小的世界,在这里可以近距离地研究整个中国的缩影,新旧事物以及古今习俗都奇特地融合在一起,比远东任何一座城市都更能凸显变革之中的东方特色。
本书以一种发展、进步、肯定的眼光看待上海,强调上海新旧元素融合并存的特征。除了详细描绘上海自开埠之后的市政建设、街道交通、商业、教育、文化、习俗、慈善事业、工业、民生、基督教传教等多方面发展,还描写了中国传统习俗面对西方文化影响时的回应,以及揭露了工人、流浪儿童等底层百姓的悲惨遭遇。读者可以通过本书,去更加贴近当年那个已经具有国际大都市气象、充满进步的朝气和活力、处在变化与矛盾中的上海。
本书作者玛丽·宁德·盖姆韦尔与丈夫贾腓力*
作者在家中客厅*
正在伏案工作的作者*
商务印书馆三大创始人之一鲍咸昌先生(前右)及其他员工
列队接受检阅的中国警察
南京路上的店铺
租界外的黑色黄包车
胜家缝纫机机绣品的广告
新式幼儿园
商务印书馆的中文排字车间
最初的“柳条盅茶馆”
一位中国现代绅士幸福的一家
出殡队伍中的棺材
进行体育锻炼的女学生
刚被送到儿童收容所的获救儿童
贫民救济修女会养老院的老人
在《中国日报》上发布的获救被拐儿童照片
前往工厂途中的童工
中国童子军
基督教青年会男童会大楼的奠基石
编者的话
《中国之门:上海图景》是一部详细描写20世纪初上海城市面貌的著作。本书英文原名为:“The Gateway to China: Pictures of Shanghai”,第一版于1916年出版,20世纪20年代又推出修订版。修订版扉页上没有注明具体出版时间,根据正文内容推测,应出版于1923年。本书根据修订版译出。作者根据其多年在上海的生活经历,结合其他历史材料,面向西方读者,详细描绘了上海的城市演变、市政建设、街道交通、商业、教育、出版、传统习俗、慈善事业、新式工厂、社会民生、基督教传教等多方面内容。
作者玛丽·宁德·盖姆韦尔(Mary Louise Ninde Gamewell, 1858—1947),是一名美国女性,其父威廉·沙维尔·宁德(William Xavier Nnide, 1832—1901)在美国从事神学教育工作,于1884年成为一名主教。1909年,玛丽与美以美会传教士贾腓力(Francis Dunlap Gamewell, 1857—1960)结婚,成为其第二任妻子。贾腓力还是一名工程师和教育家,在中国活动多年,曾经在北京大学任教。两人成婚后共同在中国生活,从事传教工作。玛丽有多部以中国为主题的著作,包括《中国之门:上海图景》、《民国新生》(New Life Currents in China, 1919)、《明光:晨光之城》(Ming-Kwong: City of the Morning Light, 1924)等;其与丈夫共同在中国拍摄的照片被汇集为《中国影像1909—1911》(Views Taken in China 1909—1911),现藏于美国南卫理公会大学。
《中国之门:上海图景》的出版有几方面价值。首先,本书行文通俗,内容翔实,对20世纪初的上海历史面貌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在熊月之先生主编的《上海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中,详细梳理了以近代上海为主题的西方著作,其中就列举了本书,称本书是影响较大的通俗类著作之一。作者对上海的描绘细致,大多经得起考证与推敲,并没有刻意夸大或隐瞒,因此具有一定可信度,可供了解上海历史所用。其次,本书以一种发展、进步、肯定的眼光看待上海,并留意到上海新旧元素融合并存的特征。作者将上海视为“中国之门”,称上海是一个小小的世界,在这里可以近距离地研究整个中国的缩影,新旧事物以及古今习俗都奇特地融合在一起,比远东任何一座城市都更能凸显变革之中的东方特色。这一概括即便放在今天也部分适用。作者重点关注上海自开埠之后,在西方文明影响之下,在市政建设、教育文化、社会治安、工业商业、社会救济等方面出现的新情况。同时对中国的传统因素也没有忽略,用了一定篇幅去描写上海华界的发展、中国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中国之门:上海图景 (魔都书系)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