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的艺术》---特雷西·基德尔, 理查德·托德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29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信息
书名:非虚构的艺术
作者:〔美〕特雷西·基德尔(Tracy Kidder);〔美〕理查德·托德(Richard Todd)
译者:黄红宇
责任编辑:张吉人
关注微博:@数字译文
微信公众号:数字译文
联系我们:hi@shtph.com
问题反馈:complain@shtph.com
合作电话:021-53594508
Digital Lab是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业务的实验部门,成立于2014年3月。我们致力于将优质的资源送到读者手中。我们会不断努力,做体验更好、设计更好的电子书,加油!
上海译文出版社|Digital Lab
我们的教旨是,作家和读者应该怀着对彼此的充分信任一道前行。
——安东尼·特罗洛普
,《巴切斯特大教堂》
目 录

1 开头
2 叙事
故事
视角
人物
结构
3 回忆录
4 随笔
5 超越准确
事实
超越事实
6 风格问题
新闻腔
新俗语
制式腔
宣传
7 艺术与商业
8 作家与编辑
被编辑
编辑
用法释义
语法选注
写作指南和参考书目

我们俩第一次见面是在波士顿《大西洋月刊》(下文简称为《大西洋》)的编辑部。确切是哪一天记不清了,不过肯定离1973年7月我们俩作为作家和编辑首次合作发表文章的日期不会太远。
那时,《大西洋》已经诞生一百十七年。它的总部是一座赤褐色砂石墙的古老宅屋,位于阿灵顿和马尔伯勒两条大街的拐角处,面向波士顿公共花园。一步步朝这座老宅走去,你能感受到传承。它固然是顶级的房产,但位于波士顿,而不是纽约或洛杉矶。这家杂志社的总部仿佛在昭告世人:我还没染上铜臭气。正如一则老掉牙的笑话里富有的波士顿主妇说:“我们的帽子不是花钱买来
的,而是家传
的。”锅炉房的喧闹声在楼上的办公室里微弱地鸣响着,办公室显示出“品位高雅的破落相”:墙上褪色的纪念品,华美的装饰嵌线上一层又一层变色的油漆,露出底子织线的地毯。在赛拉斯·拉帕姆
(1)
的时代,这座建筑一度是一栋独户公馆,当年的楼层布局大都保留了下来——后面有很多小房间,以前肯定是仆人住的;前面是带有壁炉的办公室,当供暖设备不足以抵御波士顿的严冬时,编辑们会时不时使用这些壁炉。
记忆里,这样的时代看来比我们今天更接近《大西洋》的悠远往昔,一个打字机和秘书的时代——秘书们大多是年轻女孩,说话冷嘲幽默,受过第一流的教育,力求在出版界开拓一番事业。也有少数几位年纪大一点的女性,其中有两位是编辑,一位在案头时戴一顶帽子。这两类女性的上班时间都很规律。男人们上午过了一半才来,不久就去吃午餐。“我去买个三明治就回来。”总编鲍勃·曼宁
(2)
在前往清一色男性组成的酒馆俱乐部享受全套午餐时,会这么跟助理说。他走后不久,职位较低的男士们就会溜出门,最后往往去里兹酒吧,在阿灵顿大街上,走过一个街区就到了。编辑如果带着一位作家,那么可以把午餐的费用记在杂志社的账上。几块火腿蛋松饼,两小瓶白葡萄酒,然后回到工作岗位,一般不会晚于两点半。很多下午都是这么兴高采烈。
《大西洋》当时几近破产,好不容易才能勉强应付各项开销,对于东主而言,是文化赤字开支的一种操演。编辑们薪水微薄,一年挣不到2万美元(那时2万块能买到的东西比现在多,当然,部分是因为那时没有现在这么多东西可以买)。青年作家按件计酬,一篇花费四个月心血写出来的长文章,最多也不过两三千美元。
《大西洋》的档案室里有一个宝库,收藏了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早期几乎每一位美国主要作家的报刊文章、小说和诗歌。这份杂志依然是美国赫赫有名的文化权威之一,可是要发挥这种作用变得越来越难。政治上,《大西洋》长期以来一直代表着自由派思想。如今,它的编辑们张大眼睛朝窗外望去,在外面的世界里,自由主义被左右夹击——一边是“气象员”
(3)
,一边是尼克松的白宫。每个月编辑部都要为杂志的封面争来论去,最后敲定的版本往往色彩鲜艳、夸张,徒劳地希望来点耸人听闻以提高报摊销量。可是这样的封面威胁到这本杂志的文化传承,对于铁杆读者和许多在那儿的工作人员来说,这才是杂志真正的魅力所在。
四十年是一段漫长的岁月,长到足以让昔日的“我们俩”现在回想起来好像是“他们俩”。我们俩当时很年轻——基德尔二十七,托德三十二——两人全力以赴将前途押在文学事业上。对于托德来说,担任《大西洋》的编辑是个体面活,就像拥有一件精美的古董。要是他能说了算,杂志会恢复全盛时期的单色封面。
至于基德尔,不管发表在哪儿,只要作品能够登出来,他就感恩不尽了,而在《大西洋》上发表文章的想法更让他激动不已。当时打电话很贵,研究补助金又少得可怜。对一位囊中羞涩的青年作家来说,在杂志社的大楼里,去很多空着没人的办公室打打地铺,给提供消息的人打打长途,还是蛮便利的。在大楼里基德尔度过了不少个日夜,耗费很多时间跟托德合作——托德的办公室有一个壁炉,还看得到外面的风景。至于下班后的食品供应,你可以走过大厅,在曼宁办公室的吧台上找到。
我们俩彼此以姓氏相称,在陆军基本训练中我们的中士也是这么叫对方的。在基德尔看来,托德简直就没有童年,肯定一生下来就老成持重,另外,很可能他天生擅长反讽。在托德以及差不多所有其他人看来,基德尔老大不小,却还是一副年少轻狂的做派。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勃勃雄心,可是他的自信往往在卑躬屈膝和自吹自擂间摇摆不定。有一次,在一个拖得太长的圣诞节交际宴会上,他和鲍勃·曼宁正面交锋,宣称“我他妈的是西半球最棒的新闻记者”。第二天早上,他带着宿醉表示后悔,托德安慰他说:“最起码你还没自称是全世界最棒的。”两个人都觉得,是自己在耐着性子容忍对方。
基德尔发表在《大西洋》上的第一篇文章,写的是加利福尼亚州的一起连环杀人案
(4)
。他写完第一稿后,又改写了好几遍。他把这篇作品视为《冷血》
(5)
的续篇。有一次,鲍勃·曼宁把基德尔的手稿退还给托德,在上面草草批注道:“我们得承认事实,这小子不会写东西。”托德对这句评语守口如瓶,只是告诉基德尔稿子仍需要修改,于是改写继续进行。
自此开启了一段漫长的交往。托德唯一拿得准的,就是手上有一位精力无穷的作家。对 ............

书籍插图:
书籍《非虚构的艺术》 - 插图1
书籍《非虚构的艺术》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非虚构的艺术》---特雷西·基德尔, 理查德·托德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