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文学纪念碑)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信息
陀思托耶夫斯基的世界观
作者:(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
译者:耿海英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目录
版权信息
别尔嘉耶夫与俄罗斯文学(代序)
别尔嘉耶夫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新版导读)
前言
第一章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精神形象
第二章 人
第三章 自由
第四章 恶
第五章 爱
第六章 革命。社会主义
第七章 俄罗斯
第八章 大法官。神人和人神
第九章 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我们
附录
大法官
斯塔夫罗金
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关于人的启示
俄罗斯革命的精神实质
译后记
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
《约翰福音》1∶5
别尔嘉耶夫像,康·费·尤恩,1921年绘
别尔嘉耶夫与俄罗斯文学
(代序)
尼·阿·别尔嘉耶夫(Н.А.Бердяев,1874—1948)是二十世纪初俄罗斯新基督教哲学杰出的代表,这一身份定位毋庸赘述。他丰厚的思想遗产直到苏联解体前后,才得以在俄罗斯本土重新发掘。与此同时,我国学者,从1990年代初开始也异常敏锐地关注到了别尔嘉耶夫,对其著述进行不间断的翻译与研究,到目前为止,据我的收集和统计,中国(大陆)出版了十三部译本,发表两部著作的节译,自编两部他的文集,而各类专门性研究文章也有六十余篇(其中包括台湾地区研究性论文六篇,涉及性研究文章则数量较多)。
从我国现有的研究来看,主要涉及了别尔嘉耶夫的宗教哲学,历史哲学,文化哲学,社会哲学,伦理学,对他的神学观,人格主义,存在主义,人道主义,创造,自由,奴役,历史,末世论,技术的形而上学,客体化世界批判,马克思主义观,性学伦理观,俄罗斯思想等主题,以及别尔嘉耶夫的生平和思想演变进行了研究。
笔者认为,在别尔嘉耶夫的思想中,自由、个性、创造是三个核心词,而其中“自由”又是一个核心的思想主题,他的思想的各个层面、各个角度都是由此阐发出来的。
别尔嘉耶夫关于自由的思想主要来源有两个,其中之一是“德国来源”。他对“自由”的理解就是得到雅·伯麦关于“深渊”(Ungrund)学说的启发。我国学者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在他的“德国来源”的基础上展开的。但是,伯麦关于“深渊”的学说与别尔嘉耶夫的“自由”学说,是两种根本不同的学说。别氏只是受到了“深渊”学说的启发,得到了一种触动与灵感,之后,他便走向了不同的方向。他说:“把我关于自由的学说归因于伯麦关于深渊的学说是错误的,我把伯麦的深渊理解为原初的、存在之前的自由。但在伯麦那里,自由是在上帝之中,是作为他的黑暗元素而存在。而在我这里,它在上帝之外。”
[1]
那么,他的“自由哲学”的思想由何而来?
我国学者对别尔嘉耶夫思想的研究,大多从哲学、神学的角度着眼,对他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来源则缺少足够的认知和关注,这就是他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血肉联系。而这一血肉相连的关系,也正是他与俄罗斯文学,与俄国思想、文化隐秘关系的关节点。他关于俄罗斯作家与俄罗斯文学的许多专论几乎没有中译本(此译著的出版即想填补一下这一空白),具体研究也基本阙如。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研究上的倾斜,我想,一是因为人们可能被别尔嘉耶夫基督教哲学家的身份框住了,研究者总是很自然地从哲学角度寻找其思想资源;二是大约受制于研究者的专业背景,因为在我国别尔嘉耶夫研究者中,有三分之二来自哲学专业,从自身的学科与专业出发阐发别氏的思想,也顺理成章。但局限也是明显的,最近有学者发现在有关的译著中有许多误译、漏译。笔者对照原文与译本后发现,误译中的一类,就是不熟悉相关文学作品和人物所致。
如果说上述两个原因仍属于表面的话,那么第三个原因则属于深层方面的,那就是19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当代文学观的巨大变迁。“文学”在当代已经不再是可以“新一国之民”或为政治服务的载道“工具”,而是以“文学本身”为核心建立起的一整套观念,其中“纯文学”居于核心位置。这一在1980年代曾发挥过极大社会能量的文学观念,在进入1990年代以后,则使文学日益丧失了中国现代史中的那种公众意识和社会思想载体的作用,从而成为技术分工中的一个门类;私人化、作坊化已经或正在成为作家们的文学实践。在这种情势下,把复杂、丰富、沉重的哲学思想,与在我们意识中日益变得脆弱的“文学”联系起来,仅从主观自觉上而言,这一思路就不大容易形成。即便我们这些专事文学研究的人,在被当代这种“提纯”的文学观塑造之后,也不愿意囿于“文学”的圈子里,总想冲出我们的学科,冲到哲学、历史、宗教、社会学等领域里去,而不是去考虑文学本身的那种不受任何观念规定的“综合性”。
在研读了别尔嘉耶夫的相关著作及国内和俄罗斯的研究成果之后,我翻译了别尔嘉耶夫的重要著作《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并整理了别尔嘉耶夫创作年表。在阅读与翻译过程中,我发现,别尔嘉耶夫与俄罗斯文学的关系非同一般。对此,我们不仅需要重新思考“别尔嘉耶夫与俄罗斯文学”的命题,也需要重新审视我们自己的文学观。可以这么说:别尔嘉耶夫哲学著述其实是在表达一种俄罗斯文学精神,或者说表达一种精神的俄罗斯文学。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别氏而言,不是他哲学思考的可被抽象肢解的对象,而是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是他全部哲学著述的具有绝对意义的思想源泉,并在其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与此相应,俄罗斯文学不仅是别尔嘉耶夫思想的主要养分,也是他回应俄罗斯及世界现代问题的主要路径。而国内研究对别尔嘉耶夫与俄国东正教思想文化,特别是与俄罗斯文学的这样一种关系,则缺乏一种突显的认识。
别尔嘉耶夫的第一部哲学著作《自由的哲学》出版于1911年,而他自认为最完备的哲学著作《论人的使命》,则完成于1931年。这二十年是他的哲学观形成、发展、成熟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早期的不少其他思想已逐渐淡出他的视野,但陀思妥耶夫斯基则须臾也没有离开过。他说:“还是在小男孩的时候我就形成了来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习性。他比任何一位作家和思想家更震撼我的心灵。”
[2]
他1907年发表《大法官》,1914年发表《斯塔夫罗金》,1918年又有《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关于人的启示》和《俄罗斯革命的精神实质》发表,并于1921年至1922 ............

书籍插图:
书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文学纪念碑)》 - 插图1
书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文学纪念碑)》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文学纪念碑)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