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怀生命_ 中国历史上的墓志铭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9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東漢時期的三篇短文
第二章 一位漢族將軍爲北魏朝當諸軍事
第三章 兩度守寡的鮮卑王女
第四章 自撰墓志銘
第五章 妻子追懷丈夫
第六章 出嫁亡女,早殤之孫
第七章 經歷會昌法難的女道士
第八章 契丹遼國天子的使臣
第九章 廣泛應用的墓志銘
第十章 朋友與同黨
第十一章 緬懷父親
第十二章 一位處士
第十三章 婚姻關係中的妻子與長輩
第十四章 蒙古統治下的小吏升遷
第十五章 一位奮起保衛帝國的蒙古人
第十六章 儒商
第十七章 從明朝將軍到地方軍閥
第十八章 弟弟追懷姐姐
第十九章 一位身爲漢族旗人的治水專家
第二十章 執意殉夫之婦
第二十一章 一個妻子的自我犧牲
第二十二章 妻子的深情致敬
附録 中英文參考論著
前言
制度、觀念和重大事件是還原歷史的最基本條件,但只有當我們聚焦個體人物的遭遇和故事時,歷史纔變得鮮活起來。正因如此,人物傳記一直是最有價值的史料之一。[1]
傳記一直是中國史學傳統的一個重要分支。司馬遷(?—公元前86)的《史記》就包括了大約一百五十個人物傳記。他的人物傳記業已具備了現代意義上傳記的所有主要成分—姓、名、字、籍貫、簡歷。司馬遷還常常通過人物對話來爲故事增添色彩;在陳述該人物的事業生涯之後,他有時會提及此人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如文學作品、性格特徵、兄弟子嗣等。雖然大部分傳記的主角是帝王將相,但司馬遷并不認爲只有政治人物纔值得爲之譜寫生世。他在選擇傳記對象時還有其他種種考慮,如傳主在哲學思想方面的貢獻或者傑出的商業頭腦等。
司馬遷創立的傳記傳統在漢代以後的正史寫作中得到發揚光大。二十四史中有大量重要政治人物的傳記,但也有不少人是因品德或其他方面的成就而得以青史留名的。正史的傳記寫作多以私人編撰的傳記爲資料來源,這也反過來影響了私人傳記的寫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列女、孝子孝女、地方名人,宋代以後的畫家、書法家,以及著名僧尼、道士、女冠等各色人物的傳記。從宋代起,作爲官府與士紳密切合作産物的地方志,收録了越來越多的地方名人傳記。
本書的着眼點,是私人撰著(而不是官方主持編纂)的、以紀念死者爲目的的傳記—墓志銘。這一傳記傳統同樣可以追溯到漢代。墓志銘作爲一種文體,在其發展過程中借鑒了正史人物傳記的基本成分,但也深受其他中國文化因素的影響,尤其是家族制度、祖先崇拜以及孝道至上的傳統。
本書所收的墓志銘,在英文中被翻譯成epitaph、funerary biographies(喪葬傳記),或funerary inscriptions(喪葬銘文),現存帝制時期公元前221年—公元1911年的墓志銘數以萬計。長期以來,傳統史家利用這些資料彌補正史之闕。如果志主在正史中也有傳記的話,我們可以在他的墓志銘中找到更多私人生活的内容,比如他的葬地和妻子的姓氏等。此外,正史作者爲了對傳記主人的一生功過是非有個論定,往往會無所顧忌地陳述此人品格上的瑕疵和治政方面的謬誤。而墓志銘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塑造一個讓親者仿效、尊者贊揚的正面形象,因此它們往往對死者贊譽有加,而對他/她的缺點避而不談。
墓志銘因包括詳細的人品操行、家庭生活、地方世態以及社會文化風俗,可以讓讀者感受到志主所處時代的(尤其是上層社會的)思想行爲和日常生活。墓志銘還讓我們有機會瞭解在正史和地方志中少有記載的各色人物。如果不是貞婦、節婦或其他婦德模範的話,女性很少被寫進正史,然而她們在墓志中却得到了很好的體現(當然尚無法與男性相比)。同樣地,不少男性墓志的志主既没有任何仕宦記録,在其他史料中也没有留下任何記載。早夭的孩子很少出現在家譜或父母的傳記中,但他們却是墓志中被父母和家人殷切懷念的對象。
墓志銘因爲可以爲家庭史、人口史和社會史提供豐富的、可量化的數據,故而受到現代史學家的重視。絶大多數墓志銘提供志主的死亡年齡和年代,由此我們能够推算出他/她的生卒年份。墓志銘還包含了姻親家庭的信息,使我們得以考量當時的婚姻和親緣網絡。大部分墓志還會提及死者子女的名字或數目,以及這些子女是否在世或夭亡,這些信息可以作爲我們研究生育率和死亡率的有效證據。學者們已經用墓志的統計數據來證明婚齡以及擇偶條件的變化。目前一些數位人文研究項目,如哈佛大學的《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Chinese Biographical Database)[2]等,大量利用墓志來復原精英家庭的遷移趨向、地方發展、政治和思想網絡。這類史料的廣泛運用大大增强了我們對中國歷史上的家庭生活、儀禮和宗教實踐、精英的自我標識和維護其社會地位的策略(如自爲婚姻)等方面的瞭解。
女性史研究者一直是使用墓志史料的領先人物。雖然墓志銘和列女傳的目的都是贊揚女性的完美家庭角色和她們的道德典範,但是,墓志銘中也有對女性的情感經歷和她們如何權衡、處理種種微妙的家庭關係的更爲細微的描述。而且,正史和説教性的列女傳往往只注重女性生命中的一個關鍵時段,而墓志則提供了一個更爲完整的圖像,展現了女性在一生各階段中所擔當的角色。女性墓志的撰者大多是她的親人,比如丈夫、兄弟、兒子(當然她的兒子也可能會請求一位知名文人撰寫她的墓志并爲作者提供有關内容)。雖然現存墓志中男性墓志的數量遠超過女性墓志數,但就記載女性生活而言,墓志銘的史料價值是無與倫比的。
本書選擇了二世紀至十九世紀間的三十篇墓志銘,其中只有四分之一的志主曾因其政績、戰績或在思想文化上的貢獻而享譽一時。其他一些墓志的選擇,往往是因爲它們能讓讀者瞭解到當時生活中的更爲私隱的一面(如父母對子女的感情),或者是因爲它們反映了多種多樣的生活經歷(包括將軍、小吏、僧侣、非漢族背景的軍官、皇親國戚)。這些墓志有助於我們洞察某個時代的特徵以及某種社會和政治氛圍。如果我們將這些人物傳記作爲史料來讀,那我們首先應該把它們放在歷史背景中去理解。正因如此,我們在每章中都對墓志主的生活時代做了一個簡介。
徐德潤墓志及頂蓋邊長約95厘米高約31厘米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墓志不僅是文字,也是實物。大約從五世紀起,墓志大多是刻有墓主生世的方形石板,邊長40至160厘米不等。傳統的墓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追怀生命_ 中国历史上的墓志铭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