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的知识与应用(精) (中华书局出品)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46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
訓詰學的知識與應用/陸宗達,王寧,宋永培著.—北京:中華書局,2018.1
ISBN 978-7-101-12857-4
Ⅰ.訓… Ⅱ.①陸…②王…③宋… Ⅲ.訓詁-文集 Ⅳ.H13-53
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7)第251549號
書 名 訓詁學的知識與應用
著 者 陸宗達 王 寧 宋永培
封面題簽 張恩和
責任編輯 李碧玉
出版發行 中華書局
(北京市豐臺區太平橋西里38號 100073)
http://www.zhbc.com.cn
E-mail: zhbc@zhbc.com.cn
印 刷 北京市白帆印務有限公司
版 次 2018年1月北京第1版
2018年1月北京第1次印刷
規 格 開本/920×1250毫米 1/32
印 張 7 3/8
插 頁 4
字 數 160千字
印 數 1-3000册
國際書號 ISBN 978-7-101-12857-4
定 價 35.00元
專注於《説文》研究的陸宗達先生
2001年9月王寧與宋永培在杭州章太炎先生墓前
1985年10月黄季剛先生誕生一百周年逝世五十周年紀念會(武漢)陸宗達先生與宋永培、章念馳、王寧、謝棟元
1985年11月陸宗達先生和他的第一届博士生宋永培在家中
陸宗達先生手迹《“釋菜”解》(一)
陸宗達先生手迹《“釋菜”解》(二)
出版説明
本書三位作者是兩代師生:第一作者陸宗達先生,是我國當代的訓詁大師,對訓詁學在當代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其他兩位作者王寧教授和宋永培教授分别是陸宗達先生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學生,在中國傳統語言文字學方面也都學養豐厚,有諸多創見。八十年代中葉,他們在秉承章黄之學“明其理,得其法”的指示下發掘訓詁原理,將一些字詞考據寫成通俗的文章在多個刊物上發表,之後將這些文章結集出版。本書第二作者王寧教授在“後記”中詳細説明了成書的過程,可供讀者參閲。
本書一九八七年由語文出版社首次出版,距今整整三十年,但作者提出,訓詁學要“把眼光放在多數人的需要上,放在民族文化的普及上,讓更多的讀者來關心它、應用它”,這個理念,今天仍具有時代精神,合乎訓詁學現代發展的方向。但也正如作者在“説明”裏所説,這本書對專業人員來説,似可稱爲普及,而對一般讀者,仍應歸入提高的範圍。
本書經過删節,曾於一九九四年與《訓詁方法論》、《古漢語詞義答問》合編爲《訓詁與訓詁學》在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此次出版仍復其原貌,各自單行。我們請本書作者之一王寧教授重新審校了全書,根據王寧教授的意見保留了一九八七年版的“説明”、“後記”,因爲其他兩位作者都已辭世,她表示基本保留原文不做改動,也不再寫其他説明。本書末所附《陸宗達論著目録》,亦依當時所收集,其後發表、出版的論著,不作補充。
謹此對章黄學術的努力與堅守,致以崇高的敬意。
中華書局編輯部
二○一七年十月
目 录
説 明
訓詁學的普及和應用
訓詁學的理論建設
學點訓詁
談訓詁材料中的詞與詞義
談古代訓詁的釋詞材料
今注與古注
論求本字
從“武”的本義談因字形求本義的原則
同源字和同源通用現象
訓詁學和現代詞語探源
《説文解字》與訓詁學
《説文解字》及其在文獻閲讀中的應用
《説文》“讀若”的訓詁意義
文字的貯存與使用——《説文》之字與文獻用字的不同
論“段王之學”的繼承和發展
章太炎與中國的語言文字學
論《説文》字族研究的意義——重讀《文始》與《説文同文》
“絡繹不絶”本義考
“動輒得咎”解
“不速之客”古義考
“不可救藥”解
“朝夕相因”與“朝不及夕”
釋“尾大不掉”
“縱横捭闔”解
“囫圇”本字考
“雅座”與“雅量”
釋“不介馬而馳之”
説“雉”
“且”和它的同源詞釋證
“起”、“興”、“翕”同源考
“咸”、“諴”、“協”、“恊”、“思劦”同源考
從“卑”、“罷”得聲的詞
“通”、“達”之别
話説“丹青”
衩衣趣談
釋“厠”
皋比與虎皮
古代尊師之禮——釋菜
伙伴與伙計
烹飪與醫藥
烹飪與用火
説“炙”
割與烹
和·調·齊——談古代烹飪的辯證法
陸宗達論著目録
後 記
説 明
本書所編入的,是我們一九八三年之後所寫的關於訓詁學的普及和應用的部分文章。這些文章寫作的時間比較集中,爲了體現普及和應用這一特點,在引用實例時,我們有意做到將采例面縮小,對一些有代表性的例證從不同角度反復申説,這樣做,有助於讀者從多個側面充分認識和把握這些例證,以便在此基礎上比較容易地理解有關的訓詁原理。因此,在這次編選文章時,這些例證雖出現不止一次,我們都因論述中心各異而一併保留了。
近年來,我們更進一步認識到,訓詁學是一門與普及民族文化密切相關的學科,因此,它本應有較高的社會實用價值,只是因爲舊訓詁學的一些局限,才使一般人苦於它的古奥而不敢涉足,因此,我們希望在訓詁學的普及方面多做一點工作。但是,由於各種原因,這種普及工作做起來也有很多困難,我們所能做的實在也很微小。至於普及的對象,也只是一般的語文工作者,最多能達到文言文閲讀水平較高些的高中學生。就舊訓詁學僅爲極少數人懂得的狀態來説,這不能不説是普及;而就訓詁學在當代應有的實用價值來説,這種工作似乎又應劃歸提高的範圍。不過,我們始終堅信,在訓詁學不斷提高、深入研究的同時,把眼光放在多數人的需要上、放在民族文化的普及上,讓更多的讀者來關心它、應用它,這應當是訓詁學在當代能獲得新的生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現在和將來,都需要有很多人嚴肅地爲之付出力量。這本書,就算是我們對這一主張的初步實踐吧!
本書按五部分編排:第一部分是我們對訓詁學的理論建設和普及應用的意見;第二部分是對一些訓詁原理的普及性説明;第三部分是對一些訓詁書和訓詁家的介紹;第四部分是關於詞語的解釋;第五部分是關於古代禮俗的考證。我們的工作存在很多缺點,希望讀者批評指正,也希望讀者和我們一起投入普及訓詁學這一有意義的工作。
作 者
一九八七年五月
訓詁學的普及和應用
訓詁學是我國一門古老的傳統科學,它在文獻大量産生的先秦時代已具雛形,之後興於漢代,以後歷代皆有發展,到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训诂学的知识与应用(精) (中华书局出品)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