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希特勒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1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解读希特勒
【德】塞巴斯蒂安·哈夫纳 著
译林出版社
版权信息
Author: Sebastian Haffner
Title: ANMERKUNGEN ZU HITLER
Copyright © 1978,1998 by Kindler Verlag GmbH, München
Published by permission of Rowohlt Verlag GmbH, Reinbek bei Hamburg, Germany
Simplified Chinese language edition arranged through Beijing Star Media Co. Ltd., China.
Simplified Chinese edition copyright © 2015 by Yilin Press,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图字:10-2014-316号
书 名 解读希特勒
作 者 【德】塞巴斯蒂安·哈夫纳
译 者 景德祥
责任编辑 陈 锐
出版发行 译林出版社
ISBN 9787544755115
关注我们的微博: @译林出版社
关注我们的微信:yilinpress
意见反馈:@你好小巴鱼
目录
扉页
版权信息
征服希特勒的幽灵
第一章 生涯
第二章 成就
第三章 成功
第四章 错误
第五章 失策
第六章 罪行
第七章 背叛
征服希特勒的幽灵
景德祥
一
希特勒比萨达姆“高明”。
七十年前,当他的末日来临的时候,希特勒选择的不是东躲西藏与屈辱投降,而是在帝国首都柏林就地自杀。这样,他不仅逃脱了人世正义的惩罚,而且拯救了自己身后的“光辉形象”。他留给后世的不是一个蓬头垢面、可怜巴巴的“脏老头”样,而是一个“完美无损”的人世邪恶的经典象征。在历史现实中,希特勒被征服了;但他那邪恶的思想与精神却像幽灵一样在人类的历史记忆中任意翱翔。
要征服希特勒的幽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他虽然被打败了、消灭了,但他毕竟曾经节节胜利、所向披靡,这使得他的失败与消失显得有点“偶然”,有点令人难以置信。后人看到的他的最后镜头是在1945年4月20日,即在他五十六岁生日那天接见为他卖命的德国孩子的场景,虽然已经灰头土脸,但仍然令人毛骨悚然。而他十天后在柏林帝国总理府十米深的地下室的自杀,没有被镜头记录下来并公之于众。人们在相关历史纪录片中看到的几乎都是一个如日中天的希特勒。在那里,他仍然在咆哮着、得意着、凯旋着;德国人仍然在为他欢呼着、战斗着。希特勒似乎还“活着”。与此相比,他最终的失败与自杀的事实只是一条抽象的,似乎可以被忽略的信息。
其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的思想受到了大力讨伐,他的滔天罪行受到了彻底的揭露与谴责。但正因为他失败与消失了,他已经不能为其思想与行为进行辩护。正如针对一个恶贯满盈的罪犯的判决,只有在一个公正法律与审判程序之内才能使人心服口服,对希特勒的思想与罪行的评判,也只有在坚持公正与逻辑原则的前提下才能真正深入人心。在这里,为希特勒作“辩护”的不是对他的赞成、宽容或同情,而是我们思想中的公正与逻辑意识。只有当我们能够在不扭曲我们日常的公正与逻辑意识的前提下,颠覆希特勒的思想建筑、动摇他的道德基点的时候,我们才能为针对希特勒所作出的严厉评判感到心安理得,才能算是在真正意义上征服了希特勒的幽灵。
能做到这一点的历史著作屈指可数。我们一般接触到的有关希特勒的读物,或属于“远距离扫射”,或属于“近距离感染”。前者对希特勒的打击效果犹如向银幕上的希特勒开枪,而后者则已经被希特勒的幽灵所迷惑与俘虏。
塞巴斯蒂安·哈夫纳的《解读希特勒》则是一部敢于接近希特勒的幽灵,而又不被它所俘虏,以平和的心态、依据公正的标准、凭借丰富的知识与严密的逻辑征服希特勒幽灵的力作,是一面让这一“魔鬼”原形毕露的“照妖镜”。
二
塞巴斯蒂安·哈夫纳(Sebastian Haffner,1907-1999)是德国著名政治评论家与历史学家。他于1907年12月27日出生在柏林,原名莱蒙特·普雷策尔(Raimund Pretzel)。大学期间学习法律,获法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先在国家司法机关工作。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因不愿意与纳粹同流合污,他主动辞去公职,从事新闻记者工作。1938年,因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愈演愈烈,他与有犹太血统的未婚妻一同离开德国,移居英国,并任英国《观察家报》德国方面的记者。为了保护其在德国的亲友,他选择了“塞巴斯蒂安·哈夫纳”这个笔名。据其女儿萨拉回忆,这是因为他喜欢德国著名音乐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与莫扎特(尤其是其《哈夫纳交响曲》)。1940年,哈夫纳在英国出版了《德国:杰克尔与海特》(Germany:Gekyll&Hyde)一书,向英国民众解析德意志民族——这个“诗人与思想家的民族”——追随恶魔希特勒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哈夫纳于1956年以《观察家报》驻德记者的身份返回到当时的联邦德国。在向英国报道德国时事的同时,哈夫纳也经常参加联邦德国电视台每周一次的著名国际记者讨论会“国际早餐会”,逐渐介入德国新闻与舆论界。1961年8月13日,即在民主德国建造“柏林墙”的当天,当德国再次成为世界政治焦点的时候,哈夫纳向《观察家报》辞职,改任联邦德国《世界报》记者,次年又改任《明星》周刊的专栏作家,由此完全回到了故乡的环境之中。
在20世纪50年代,哈夫纳还是一位保守的“冷战分子”。人们可以经常听到他对民主德国的猛力抨击。自1962年10月联邦德国发生阿登纳政府打击新闻自由的“明镜事件”起,哈夫纳的思想开始向左转。1964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五十周年与联邦德国史学界关于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责任的辩论,哈夫纳推出了历史著作《德意志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七大致命过失》(Die sieben Todsuenden des Deutschen Reiches im Ersten Weltkrieg)。在揭露德意志帝国外交失策的同时,哈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解读希特勒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