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斗:方生与未死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4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版权信息
自序:告别虚妄 维护历史的尊严
第一辑 回顾风波
从晚清四大公案看“翻案”
李鸿章:几个无可辩驳的史实
太平天国:“中国魔鬼”的化身——答《世纪中国》记者张文中
苦难来自于落后和封闭——圆明园罹劫150周年祭
文化专横与历史污秽——答容若先生
“史实”与“更惨”——敬答谢蔚明先生
第二辑 另眼看人物
康有为思想转变的当代启示——答《深圳商报》记者夏和顺
民国时期的袁世凯:成就与罪错
袁世凯无非是一个历史符号——答彭晓芸问
多维视角下的大元帅府和中山舰
强国梦与宪政之路——蒋介石在1943年
宋美龄:历史与神话之间的探寻
那个被误解了一个世纪的人——胡适120周年诞辰答《深圳特区报》记者问
傅斯年:学术领袖·教育家·反腐“大炮”
觅路的艰辛与清障的功勋——20世纪中国历史框架下的邓小平
历史机遇与历史眼光:再说邓小平
第三辑 另眼看时代
1899留给中国的启示
二十世纪的启示
回顾二十世纪
关于辛亥革命的若干问题
寻找历史的脉络——辛亥革命与百年宪政
重新审视北洋时代
抗战:文明的进展与中国的反思
第四辑 中日关系纠结
甲午战争:中日双输的历史教训——答《经济观察家》报记者李翔
近代中日关系冷思考
多维回眺近代中国
附:把历史本来面目写在纸上——答《深圳商报》特约记者汤万君、魏甫华先生
版权信息
缠斗:方生与未死
著 者:袁伟时
责任编辑:杜 语 孙嘉镇
本书由中南博集天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授权亚马逊全球范围发行
自序:告别虚妄 维护历史的尊严
一场追寻历史真相的热潮,正在中国大地蔓延。这个令人欣慰的浪潮,出自人的求真本能,也是对清末民初以来政治家或政客以历史为刍狗的反抗。
中国文化有一个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的传统:“疾虚妄”!
其倡导者是两千年前的王充。面对独尊儒学和谶纬迷信风行,他大声疾呼:“今失实之事多,华虚之语众,指实定宜,辩争之言,安得约径?”(《论衡·自纪篇》)“案圣贤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追难孔子,何伤于义?”“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理?”(《论衡·问孔篇》)深思细想,如果没有忘掉这个传统,20世纪的中国人,可以避免遭受多少苦难!
1985年,我的第一部书《中国现代哲学史稿》杀青后有感,信笔写下几句话:“学术与盲信势同冰炭。因此,我的信念是:我只把我看到的历史本来面目写在纸上。”三十多年来,“说真话,说自己的话”是我执著的追求。不知是幸还是不幸,我的学术生涯从此屡有风波相随。
虚妄是人造的。构筑华丽或壮烈的故事,始作俑者往往宣称这就是正义;追随者多半出于思维偏激,某些人则渴望从中分一杯羹。从学术文化层面看,谎言是渣滓,最终会变为社会发展的绊脚石。把谎言奉若神明,不过是社会病态的表征。
人,总有一点热血吧!面对虚妄,沉默还是道破?说穿了,有人会暴跳如雷,通常还有阴招伺候。可是,没有对固有结论的挑战,人云亦云,倒来倒去就是那几句,个人自然安逸,学术和思想文化的发展就全部付诸东流了!不说,社会责任感安在?内心如何安宁?
嘴巴总要吃饭、说话,意见纷纭是常态,虚妄也是多元中的一元,各种观点的纠缠无可避免。制造虚幻与求真的缠斗不可能止息。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进入21世纪,虚妄的破灭在加速,各界泰然接受,没有激起旋风、巨浪。多年来,笔者参与了戳穿泡沫的过程,有时招致始料不及的反应。不过,不管潮涨潮落,我的心情都特别宁静。说的是陈年旧事,结论有根有据;没有亵渎自己的良知,维护的是自己的尊严;追求的是迟来的中国梦:人人可以自由说话、自在生活,以文明和蓬勃创新的高大身影赢得举世尊重的一流大国。任何纠葛都妨碍不了按时漫步校园、伏案工作和呼呼大睡!
应该特别说明,书中涉及的具体人,都与笔者没有任何私人恩怨。他们不幸成了某种观点或思潮的俘虏。彼此的分歧,说到底是不同思潮不可避免的论辩。观念变革是社会变迁的先导或侧影。从更广阔的层面去观察,最近几十年的思想文化冲撞,不过是现代文化与尚未消逝的思潮的缠斗。这部小书收集的文章,是这个尚未止息的过程的侧影。是耶,非耶?留待历史和读者去审判吧!
2012年12月5日
第一辑 回顾风波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乃至每一个人都是野蛮和文明并陈,在不断反思中告别野蛮和愚昧,提升自身的文明水平。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历史仇恨应该化解;历史研究必须超越遮蔽人们视野的民族洞穴,摒弃狭隘的民族情绪,客观冷静地回归学术。
从晚清四大公案看“翻案”
从上一世纪90年代初唐浩明的小说《曾国藩》风靡海峡两岸开始,重写晚清历史和人物在史学界和文艺界蔚然成风,最近中央电视台播放《走向共和》受到热烈欢迎,又令这一热潮升温。笔者在1992年出版的《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增订新版易名为《帝国落日——晚清大变局》)也因对晚清历史人物和重大事件提出一系列崭新的看法,至今仍受到许多读者关注,有的读者说:“翻了许多大案,令人震撼。”怎样看待这一学术和文化现象?
所谓“翻案”的实质
历史小说和影视作品完全可以虚构,把《三国演义》看成《三国史》那不过是笑话。可是,这次《走向共和》深受观众欢迎,却明显带有重新发现历史的意味。这与20世纪中国政治对历史研究的干扰息息相关。
任何学术结论都是相对的。学术研究包括历史研究在内,本来就应如胡适所说“在不疑处有疑”,不断推陈出新,抛弃不符合实际的结论,不存在什么翻不翻案的问题。可是,自从上世纪20年代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利用政权力量取消了学术和思想自由,就出现了许多不正常的现象:
1.神化领袖人物,并以拥护还是反对他们作为是非标准,窜改历史。
例如,认真研究过有关史料的人都知道,1922年的所谓陈炯明叛变,其实是陈炯明主张联省自治,与孙中山推行武力统一的两条政治路线之间的斗争。谁是谁非可以从容讨论(当时包括胡适在内的许多学者和公众舆论都认为正确的是陈炯明)。但为了神化孙中山,国民党却认为陈炯明是“叛变”乃至“叛国”,组织御用文人编造出一部《陈炯明叛国史》,并且不准人们说半个不字,1922年以前陈炯明对革命的巨大贡献也一笔抹杀,历史就变为一笔糊涂账了。而随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缠斗:方生与未死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