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的衰落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61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暴力的衰落:战争与和平,现代欧洲的转型

[美]詹姆斯·希恩 著

贾青青 李想 刘辛未 译

中信出版社

目录
推荐序
序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卷一 在和平中备战(1900-1914)
第1章 “没有战争,就没有国家”
第2章 和平主义与军事主义
第3章 暴力世界中的欧洲人
卷二 战争铸就的世界(1914-1945)
第4章 战争与革命
第5章 休战20年
第6章 最后的欧战
卷三 没有战争的国家
第7章 战后世界的基础
第8章 平民国家的诞生
第9章 为什么欧洲不会成为超级霸权
后记 平民国家的未来
致谢
版权页
政治,直到历史的尽头,
都将是良知和权力交汇的场所,
人类生活的道德因素和强制因素会在那里相互渗透,
在犹豫和不安中相互妥协。
——[美]莱因霍尔德·尼布尔,《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
献给
娜塔莎、亚历桑德拉和萨莉
推荐序
“Where have all the soldiers gone?
“Gone to graveyard everyone…”
(“士兵们都去了何处?
“一个个全进了坟墓……”)
这首脍炙人口的反战歌谣在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十分流行,想必很多“50后”都耳熟能详。
皮特·西格和披头士等民歌歌手们当年吟唱“士兵们都去了何处”时,内心是悲愤的;但斯坦福大学教授詹姆斯·希恩用这句歌词做他这本书的主标题时,心下却一定欣欣然:因为他这本书写的是20世纪欧洲由军事社会到平民社会的转型,他笔下的那些“士兵”——那些曾遍布欧洲嗷嗷求战的士兵,如今全都遁入了历史,或者说全都变成了坚决反战的“平民”。
欧洲,曾经的帝国主义殖民侵略战争的策源地、两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怎么突然就金盆洗手、誓不言战了?欧洲政治文化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的这一翻转,又究竟是怎样一步步实现的?希恩这本书要谈的主要就是这两个问题。
20世纪欧洲从好战到反战的转变,无疑是一个令人欣慰且能引人浮想联翩的历史现象。我甚至感到,说这一现象标志着人类历史的某种转折,预示着世界大同、永久和平的美好远景,也许都不过分。所以一切能对这一现象做出认真思考的研究作品,都能引起我的兴趣。
希恩是19世纪德国史和现代欧洲史的著名专家,而德国以其强劲的经济活力,对现代欧洲战和取向的影响又一直十分关键,所以以希恩对德国历史和社会心态演变的通晓,他对欧洲非战化现象的考察应该是能发现某些实质性的东西的。果然,希恩这本书虽然篇幅不大,信息量却异常丰富,不仅展示了百年来欧洲发生的主要思想和政治事件——从20世纪早期的和平主义运动和军事主义运动的博弈、两次世界大战的来龙去脉、战后欧洲一体化进程,直到柏林墙倒塌和反对伊拉克战争的人民运动,而且提出了许多有意思的独到见解——如民主化和工业化一方面能大大提高战争的规模和强度,另一方面也能为暴力的衰落准备所有必要的条件;如20世纪上半叶军人国家压倒平民国家只是暂时现象,有关工业社会发展会促使权力由传统武士向工商业者转移的19世纪理论仍属灼见;如欧盟不可能成为像美利坚合众国那样的民族国家,因为以往的民族国家都是靠战争建立的,而欧盟却是和平的产物;如在暴力革命中崛起的苏联最终在和平中落幕,反映了战后西欧暴力衰落的现象在东欧的蔓延,等等。这当然都是一些很重要的背景知识和一些有益的思考路径。同时,希恩的写作风格也很平实,虽然旁征博引、言必有据,却没有多少学究气,很多地方的文字都是口语化的,可以说是一部公共史学的佳作。
希恩的许多文字满满的都是和平主义的正能量,读来赏心悦目。但通读了全书后,我还是有一种不小的遗憾,觉得有些很重要的事情希恩并没有说到位,这里仅举一例。希恩的书明示,所谓“暴力的衰落”,作为极度残酷的两次世界大战产生的一种物极必反效应,只是欧洲的特殊现象,与此同时不仅欧洲的周边种种暴行不断,而且一直和欧洲同属西方阵营的美国也十分尚武,以至欧美关系竟因伊拉克战争渐生嫌隙。而对于美国人何以比欧洲人好战这一问题,希恩的解释非常简单:那只是因为美国人没有像欧洲人那样真正吃过战争之苦。可是,事情好像并不这么简单。
当然,如果就事论事,这样说也不是没有道理。但真正的历史研究恐怕并不能这样就事论事,因为在事实的背后,还有许多其他微妙的东西在明里暗里地起着作用,而如果无视这些东西,一些深层的道理就显不出来,一些说法就会似是而非。譬如,我们能说战后欧洲一体化只是受够了战争之苦的欧洲人民的无奈选择,而完全没有卢梭和康德以来欧洲联合思想传统的影响吗?而且,既然欧洲已被认为是“生活实验室”(living laboratory),欧洲联合的经验可能有全球示范意义,那么在这个问题上只是强调欧洲战争苦难的特殊作用似乎也不大对头。再如,说到当下美国人比欧洲人好战的原因,除了美国人没有真正吃过战争的苦之外,是不是也应考虑到盎格鲁-撒克逊人和欧陆人之间的文化差异呢?更何况,现在的美国人是不是真的“好战”似乎也很难说。波士顿大学历史教授安德鲁·贝斯维奇就曾坏笑着告诉世人:事实上美国人只是在战争不会让他们自己送命,或上战场的只是别人家孩子的时候,才是罗伯特·卡根说的“火星人”(好战者);虽说小布什已经向国际恐怖主义宣了战,但他内心里根本不想让美国人去参战,相反他实行减税,还鼓励美国人多去迪士尼乐园。[1]这是不是说明,弥漫于战后欧洲的“平民”风气,其实也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美国的深层社会心态呢?
但贝斯维奇把当今美国说成是可以和欧洲各国等量齐观的平民国家显然也有些过。也许对两次世界大战祸害的惨痛记忆,或对经济福利问题的特别重视,在战后欧美都很普遍,但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使欧洲人对“战争与和平”问题有比美国人更悠久、更深入的思考,从而使欧洲人在建设平民国家方面比美国人有更大的自觉,也应该是顺理成章的。所以,希恩褒扬欧洲的“金星人”(反战者)倾向,赞赏欧洲人坚持尽可能以非战或非暴力方式解决各种争端的主流立场,其实就是在以他自己的方式抵制在当下美国时时泛起的新保守主义 ............

书籍插图:
书籍《暴力的衰落》 - 插图1
书籍《暴力的衰落》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暴力的衰落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