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克维奇选集2、3:火与剑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69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书籍信息
书名:显克维奇选集2、3:火与剑
作者:[波]显克维奇
译者:易丽君 袁汉镕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版次:2011年12月第一版
ISBN:978-7-0200-8734-1
一校、排版:Stuck;二校:BrianGao;三校:林可可
前言
《火与剑》是波兰亨利克·显克维奇的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是一部规模宏伟、气势磅礴、壮丽非凡的作品。书中艺术地概括了乌克兰贵族赫麦尔尼茨基勾结克里木汗国,发动哥萨克暴乱的来龙去脉,并用曲笔反映沙皇俄国肢解波兰,并吞当时为波兰共和国领土组成部分的乌克兰这一历史事件。作家以澎湃的激情,逼真生动地塑造了一批“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波兰民族英豪的形象,把他们的忠肝义胆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写得惊天地而泣鬼神,给后世留下了一部英雄史诗,一曲爱国颂歌。这部小说于1884年在华沙出版,随之显克维奇又相继出版了反映波兰抗击瑞典和土耳其入侵的《洪流》(1886)和《伏沃迪约夫斯基先生》(1888)。这三部鸿篇巨制都以17世纪历史为题材,由于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前后连贯,爱国主题一脉相通,故被称为显克维奇的三部曲。三部曲的问世,与作家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创作思想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亨·显克维奇生活在波兰国家沦亡、民族解放斗争处于低潮的时期,这也正是他致力于历史小说创作,弘扬波兰民族精神的契机。波兰自1795年被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第三次瓜分后就不再作为一个统一、独立的国家而存在。19世纪上半叶,波兰曾有过风起云涌的民族解放斗争,然而在1863年爆发的反抗沙俄统治的“一月起义”失败后,处在俄占区的波兰社会上层人物对沙俄占领者采取妥协苟安的态度,另一些人则另寻救国途径。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华沙活跃着一批称为实证主义者的知识分子,其中包括一些颇有影响的作家。他们认为,要使波兰复兴再也不能采取武装起义和暴力革命的方式,而只能通过社会改革来逐步实现。他们提倡发展工商业,促进经济增长,也就是走“实业救国”的道路。然而当时的华沙只不过是沙俄帝国的一个“边区”的首府,沙俄占领者所推行的民族压迫和经济掠夺政策,达到了波兰自18世纪末被瓜分以来最为严重的程度。显克维奇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登上文坛的。
这位一代文宗于1846年5月5日出生在波兰俄占区的卢布林省伍科夫斯基县。他的家庭虽然是个没落的贵族之家,却具有很深的爱国主义思想传统。1858年他离开故乡到华沙上中学。三年后他父亲经营的庄园破产,举家迁居华沙,靠过去的积蓄维持生计,处境窘迫。1866至1871年间显克维奇在华沙中央大学学习,攻读过法律、医学,后转到该校波兰语言文学-历史系,一边读书,一边给人当家庭教师,过的是半工半读的清贫日子。1872年他出版了第一部中篇小说《徒劳》,接着他的中篇小说集《沃尔希瓦皮包里的幽默故事》及《来自大自然和生活》相继问世。初出茅庐的作家对波兰现实社会问题的看法和华沙实证主义者的观点一致,他作品中的主人公也多是实证主义改革纲领的实践者。1876年他作为《波兰报》的记者赴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采访,身居异域,有了比较,使他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自己沦亡的祖国是处于何等的水深火热之中。在国外期间,他写作了许多揭露波兰社会黑暗、反映国内人民的苦难和流落国外的波兰人的惨境的优秀中、短篇小说,如《炭笔素描》、《为了面包》、《音乐迷杨科》、《灯塔看守》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这些作品带有鲜明的批判现实主义的特色,充分体现了作家在创作思想上的转变和在艺术表现力上的飞跃。
1879年11月显克维奇回到了华沙。他看到的是,华沙实证主义者鼓吹的救国纲领已经像肥皂泡似地破灭了,波兰的社会难题不仅没有解决,而且有增无减,波兰民族正在绝望中沉沦。他认为,生活在列强黑暗统治下的波兰人,想看的不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比现实更为浓稠的黑暗,而是需要从黑暗中看到一线光明;文学中描绘的世界不应是“渺小的”、“平庸的”、“病态和垂死的”,而应是“伟大的”、“高尚的”、“健康和不朽的”。基于这种美学观点,他决心奋力跳出阴暗的、死水无波的、令人悲伤的现实,去寻找民族生活中的光点,给麻木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给绝望的人们以希望和力量。波兰民族历经磨难,历史上“发生过伟大的事件,出现过伟大的人物,那里有过令人振奋的东西:伟大的性格、伟大的罪恶和伟大的牺牲。”他要以史为鉴,昭告世人,波兰民族是不可战胜的;国家沦亡只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插曲,一旦人民奋起,必能争得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必能重振雄风,再造辉煌。他要以铜琶铁板和盘空硬语唱出波兰民族的最强音。继三部曲之后,他又写出了反映波兰抗击十字军骑士团入侵伟大斗争的《十字军骑士》(1900)。在他卷帙浩繁的长篇历史小说中,还应提到的一部杰作就是描写罗马暴君尼禄覆灭的鸿篇巨制《你往何处去》(1896),1905年显克维奇正是因这部作品而登上了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
《火与剑》中涉及波兰、乌克兰、立陶宛、俄罗斯和克里木汗国之间的复杂关系,这种关系的形成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
波兰、乌克兰和俄罗斯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古斯拉夫人。后来古斯拉夫人分为东、西、南三支。12世纪初,在东北罗斯的平原上,在伏尔加河和奥卡河之间,形成了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尔公国,1147年这个公国的王公尤里在莫斯科河沿岸建立了一座城堡——莫斯科,这便是俄国的发祥地。但自13世纪上半叶起,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尔公国便分裂成了许多小公国,分别为鞑靼蒙古人所统治。
早在10世纪中叶,西斯拉夫人中的一支——波兰人就统一了维斯瓦河流域,建立了独立的波兰国家。公元966年,波兰的统治者梅什科一世按拉丁仪式接受了基督教,即后来的天主教。从10世纪到12世纪,先后有三位大公加冕为国王,波兰国家因此称波兰王国。13世纪时鞑靼蒙古人虽然曾三次入侵波兰,但始终未能确立在波兰的统治,倒是被波兰人“赶回东方,赶过第聂伯河去了”。
鞑靼的名称源于蒙古草原上的游牧部落塔塔儿部。12世纪时,蒙古草原上出现了许多部落,至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了各部,建立了蒙古国。鞑靼蒙古人先后进行了两次西征。第二次西征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显克维奇选集2、3:火与剑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