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故事集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17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信息
抚顺故事集
作者:赵松
品牌方:九久读书人
目录
版权信息
浑河
诗人
师傅
北山
路超
老赵
耐火厂
金姐
姚台子
爷爷
奶奶
矸子山
姥爷
妹妹
社宅
萧叔
八大烟囱
书记
廖素
水塔
高昆
北树林
若对
罗台
马丁之痛
浑河
我们都叫它“北河”。是辽河的一条支流,源自东部山区。跟别的河流不同,它是向西流的。在出山之前,被大伙房水库截了流,所以它的流量是可控的。水库蓄水时,河水就很清浅,可以蹚水过河。洪汛期,水库放水,它就成了一条大河,浊流奔涌,河面宽阔。水浅的时候,我们常去河里玩,最深处也不过是及腰深,水很清澈,能看到水底的沙石,还有小鱼……要是把头扎入水中,都能看到几米外的人腿和裤衩的颜色。那时水库放水事先是没有通知的,偶尔就会有人被水卷走。有钓鱼的人,有蹚水过河的人,也有在沙滩上晒太阳的人。水最大的那年,还卷走过一个刚高考完的高中生,他骑着自行车经过河堤路时,正好洪峰也过来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河水就开始变臭了。沿岸的那些工厂,都往河里排污,尤其是那几个炼油厂。河床上到处都是臭油,水浅时一脚踩上去都洗不掉。经常有被毒死的小白膘子鱼,漂在深灰色的水面上。就算是没有死,那些鱼也是不能吃的……破开膛,里面就会涌出一股极难闻的臭油味。等到水库放水之后,情况才会缓解,然后过不了几天又会被新一轮排污搞臭。不管怎么样,我们是不会去那里游泳了。九十年代中期,政府在穿过市中心北面的那段河道里修了几道充气橡胶坝,用来调节水流量。水库不泄洪的时候,那里就成了水上乐园,会有水上自行车或者脚踏船之类的让人玩儿。也是因为这些充气橡胶坝,在水不多的时候,你几乎看不出河是在流动的,那灰亮的水面实在太过平滑了。
诗人
有时候,某些理想,对于某些人来说,从一开始就注定是悲剧的结果。原因往往不是别的什么,只不过是天真。这样说,丝毫没有贬义,当然也没有要引申出无辜感的意思。就算是一个人满怀天真地奔向所谓的理想,最后的结果令人觉得可悲,却也并不是无辜的。说到底,没人是无辜的。问题不在这里,而在于谁也无法用什么看上去挺实在的结果来弥补自己内心的空虚。没错,我想到了一些人,不过这里我想谈的只是其中的一个人。由于时间确实有些久了,我忘了他是哪年哪月去世的,只记着我是什么时候知道他的。我还能想得起来他的样子,他的微微有些翘起的像要吹口哨似的单薄嘴唇,以及安静而充满距离感的眼神。
一九八八年,我忽然很想当诗人。捧着那本薄薄的普希金诗选,我闭门造车,一个冬天里写出了近百首看上去像诗的东西。妈妈的一个女学生听说了这件事,就让我挑几个寄给她父亲,他是日报副刊编辑部的主任,是个诗人。过了一些日子,诗人转达了他的意见,说是还可以继续写,比如写些散文。我写了童年的事。后来儿童节的时候,就用上了,名字被他改过,叫作《童年记趣》。他还寄来自己的书,是本诗集,上面有他的亲笔签名。他的字很圆滑,而他的人,却并不如此。
他是个比较典型的白面书生,言行缓慢,戴着金丝眼镜,经常自己出神。算起来,实际上我只见过他两面。只有一次是说了话的,内容就是他知道了我是他女儿老师的儿子。他根本没记住我的名字。当时他特意重复了一遍,表示自己会记住的,可是后来证明他并没有记住。那是几年后的事,好像六七年之后吧,在市内的一家新华书店里,我在买书,听到了有人对服务员说:“这本书卖得怎么样呢?”服务员说不好。那人说:“你把它放在最下面,怎么会有人看到呢?”服务员说,那你说放哪里呢,上面是鲁迅、巴金他们,难道要放在他们上面?那人就没话了。我回头一看,原来是他。
他并没有注意到我,迟疑了片刻,表情有些沉重地转身走了。这个场景让我心情复杂。旁边另外一位服务员看出了问题,说可能这就是他的书吧?那位服务员愣了一下,但坚持道,就算是他的,也还是那个道理啊。我当时就想,再怎么写,也不能这样出书。他的那几本书,都是无名的出版社出的,印得很糟糕,封面设计更不用说了。这样的书,他已经出了近二十本。据本地另一位诗人透露,他一直想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而那个协会是有标准的,要有不少于几本的书出版。那么他都出了这么多书了,为什么还不能入会呢?这里涉及的是另外的条款,他没能在有影响的刊物上发表作品,另外,这些书基本上是他自己买书号出的,而且都是报社印刷厂印的。这是他一辈子都没能打开的心结。不过,他有本书的前言倒是省诗歌协会的一位领导写的,称颂他有陶渊明的气质,像菊花一样平淡。
有一位诗人在公园里搞了个讲座,听的都是年轻人,或者说文学青年。这位诗人身材高大,长发垂肩,表情木讷,显得比他更像个诗人,现在的。诗人讲自己在海边开会,回到房里灵感如潮水般涌来,顺手就写了几首诗,其中一首把手稿形容为雪白的浪花,被他收入抽屉里。随后就说到诗人的问题,认为有些人写了一辈子诗,可并不是诗人,有的人一辈子也没写诗,可仍旧是诗人。在场的文学青年们都觉得深刻而玄妙。后来有明白人悄然告诉我,这里说的写一辈子诗的人,其实指的就是他。那位诗人其实很通世故,此后不久的一次青年作家座谈会上,态度鲜明地对在场的人称颂他有晋人风度,是本地少有的诗人之一,并且再次说了那段深刻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话,有些人,写了一辈子……他是最后发的言,心情很不错,谈到自己写诗的经历,年轻的时候拿着手风琴到河边靠着树,演奏的同时就构思一些诗。现在呢,则经常把白纸放在床头,有时候睡梦中想到了好诗句,爬起来就记下,常有惊人之笔。他举了个例子,在一个梦里,他将树叶比喻为春天的信号灯,为春天放行。他老婆当时被他开灯弄醒了,说他是老疯子。“可是不疯还谈什么诗呢?”他以此作为结束语。然后就是掌声了。
此后有几年没有听到他的消息。一位老同学见面聊天,聊到文学,自然也就聊到了诗,我就提到了他的名字。同学说起不久前的一件事,他到母校演讲,然后校长要求每个学生都要买一本他的诗集。很多学生不愿意,但也还是买了了事。为了让学生买得起,他还特意把本来就便宜的价格又降了几成,结果因为实在过于便宜了,有的学生干脆买来就直接把书丢到了垃圾桶里。他知道了以后很伤感,觉得现在的学生实在是越来越没有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抚顺故事集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