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悲悯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2.84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信息
书名:战争的悲悯
作者:尼尔·弗格森
ISBN:9787508639963
中信出版集团制作发行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致J.G.F.和T.G.H.
我的欢乐感染许多人开怀大笑,
我的哭泣也是为许多事祭奠,
现在肯定都消逝了。我是指未知的事实,
战争的悲悯,战争留给我们的悲悯。
——威尔弗雷德·欧文《奇怪的相遇》
“邪恶”冷笑道:“必须这样!”
“仁慈”再一次低声问:“为什么?”
——托马斯·哈代《战后的平静》
前言
10个问题
诚然,市面上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书籍浩如烟海,我写这本书的初衷不是对已有的内容进行重复。很明显,它也不是一本教科书。书中没有对于战争细节的陈述,因为这些内容在其他书中都可以找到。此外,我也不会试图去写“面面俱到的战争”:因为人们总会不可避免地遗忘战争的许多方面以及战场的一些情况。因此——冒着另辟蹊径可能带来的风险——我尝试努力走出这些已经被深度挖掘过的学术堑壕。与传统观点的侧重不同,比起外交、军事方面,我更倾向于研究战争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历史方面的影响。一般来说,军事历史学家更倾向于探讨策略和战术问题,而忽略了同样让将军们挠头的经济问题。
偏重于经济和社会研究的历史学家(特别是德国人)则倾向于忽略那些硝烟炮火的桥段,而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对战争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大后方”,而不是前线的那些战役。大多数历史学家倾向于以单一国家为出发点来研究战争。这一特点很容易从众多关于战争文学的书籍见到,同时也成为近年来那些不经行家之手便东拼西凑的论文和会议报告册子的一大特点。
我著书则本着对问题进行分析的原则。以下10个问题是我要解答的:
1.这场战争真的不可避免吗?它缘起于军国主义、帝国主义、秘密外交,还是单纯的军备竞赛?(第1~4章)
2.德国领导人为何对1914年的战争下了赌注?(第5章)
3.当欧洲大陆战火燃起时,英国的领导者为何决定出手干预?(第6章)
4.这场战争真像人们想的那样,是人们的激情使然吗?(第7章)
5.卡尔·克劳斯认为宣传手段,特别是媒体,是导致战争爆发的元凶。是这样吗?(第8章)
6.拥有强大经济优越性的大英帝国为何无法在美国不干预的情况下,对同盟国给予更迅速的打击?(第9章和第11章)
7.拥有强大军事实力的德国军队在西线为何无法战胜英法联军,却能够轻取塞尔维亚、罗马尼亚和俄国?(第10章)
8.正如战争诗人所说,为何在战事如此惨烈的境地下,人们还不肯罢休?(第12章)
9.是什么给战争画上句号?(第13章)
10.谁最终赢得了和平——更准确地说,谁为战争偿付损失?(第14章)
通过提出这些问题,并重新揭示这些问题的答案,我希望能够发掘出人们对战争这一主题的理解和信念中相互对立、矛盾的因素:一方面,战争是可怕的;另一方面,它又是不可避免的。我们需要扪心自问这些观念的根源是什么。在这方面,历史学家们做得还不够。
罪恶之战
坚持认为战争是“一件坏事”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战争诗歌”(它们通常含有“反战”意味)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这些诗歌是英国学校的必修课程。
战争结束前夕,士兵们就开始写诗歌来描写战争了,内容则力图一扫维多利亚时代、爱德华时代和乔治王时代的浪漫主义文风,而这种改变则不仅体现在诗歌的传统结构变异上。萨松于1916年2月写下了他的第一首“直面现实”的战争诗《一切安好》,并在次年5月的《老猎人》杂志上陆续发表了数篇作品;1918年,“大反攻”开始,理查德·奥尔丁顿的《年轻人的鲜血》(The Blood of the Young)也于同年发表(“我们对鲜血和它的腥味已感到厌倦”)。直到1918年欧文去世,他总共写了100多首诗,但这些诗在战后才拥有更大的读者群。埃德蒙·布伦登生平所作的最不浪漫的诗作《第三次伊普尔战役》以及艾弗·格尼的《奇怪的地狱》也都于战后才发表。
在颓废的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笼罩战后诗坛的同时,萨松和欧文也遇到了诸如威廉·克莱姆、卡尔·祖克迈尔以及在战争爆发两个月后便英年早逝的阿尔弗雷德·利希滕斯坦这样的可敬对手。利希滕斯坦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反战诗人的先驱。他的《战前祷告》在萨松转变其写作风格一年半之前就已经问世了:
愿上帝保佑我远离苦海,
圣父、圣子和圣灵,
让我免受炮火侵袭,
让我们的敌人,那群恶棍,
永不会带我走,永不向我开枪,
愿我永不会殁于污秽,
为我们深爱的祖国。
瞧,我仍珍恋人生,
享尽田园生活,终有女眷陪伴,
教训那莽夫约瑟夫,
酩酊大醉度过人生,
直到无忧地长眠九泉。
瞧,我将诚心祈祷,
一日七省,
若你,万能的上帝,给予我仁慈,
予我生的希望,
而选择让我的战友,或许是胡伯,
抑或是迈尔,殒命沙场。
若我生还,
莫要我奄奄一息。
就让我受一点儿腿伤,
抑或是割伤前臂,
我便可衣锦还乡,
把故事娓娓而讲。
此外,祖克迈尔于1917年所作的关于年轻士兵的诗歌比欧文要狂野血腥得多——饥饿、杀戮、腐朽、酗酒、殴打、自慰……这也代表着战争诗歌已突破其英国式的风格特点,包含了更多元素,并在其他国家兴起,代表人物如法国的纪尧姆·阿波里奈和意大利的朱塞佩·温加雷蒂。近期出版的一本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诗集收录了50余位作家的诗歌,其内容几乎涵盖和代表了所有主要参战国,毫无疑问,这个数字还会不断增加。随着这本书以及其他诗集越发受欢迎,战争诗歌也越发被中学和大学教育所青睐。
随后诞生了反战散文,包括各种文选、战争回忆录以及战争小说等,许多作品由于自传性太强而摇身一变成为了回忆录。事实上,最先以散文为武器抨击战争的却是那些没有亲历过战争的作者。1914年冬,乔治·萧伯纳苦心研究了敌人对自身行为的官方辩解后,就着手写作《战争常识谈》(Common Sense about the War)一书(糅合了其社会主义思想并体现了他本人独特的偏执性格)。在这本书问世前,报纸上曾刊登过一篇说服双方士兵“击毙自己的上司,而后凯旋”的文章。弗朗西斯·梅内尔于1914年12月发表的文章《战争即谋杀》真实地描写了“令人咋舌、尸无全身、散发恶臭的可怕战役”以及“对 ............

书籍插图:
书籍《战争的悲悯》 - 插图1
书籍《战争的悲悯》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战争的悲悯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