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人类学发展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4.27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信息
COPYRIGHT
书名:当代社会人类学发展
作者:费孝通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7-12
ISBN:9787301212585
本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授权得到APP电子版制作与发行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1]费孝通:《人的研究在中国》,《学术自述与反思:费孝通学术文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36页。
[2]Stephan Feuchtwang,“Edmund Leach's Game and Professor Fei's Calling”,费孝通从事学术活动六十年欢聚会论文,江苏吴江,1996年9月。
[3]费孝通:《人的研究在中国》,第127—142页。
[4]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人类学与民俗研究通讯》,1997,第33—34期。
[5]Malinowski,“Preface”to Peasant Life in China, by Fei Hsiao-Tung, 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39,pp.xix-xxvi.
[6]转引自王铭铭:《文化想象的力量:读萨伊德著〈东方学〉》,《中国书评》(香港),卷6。
[7]Anthony Wallace,“Revitalization Movements”,American Anthropologist,1956:58.
[8]Max Weber, Protestant Ethics and the Capitalist Spirit, New York,1958.
[9]George Marcus and Michael Fischer, Anthropology as Cultural Critique, Chicago,1986.
[10]费孝通:《人的研究在中国》,第141—142页。
[11]费孝通:《社会学在成长》,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37—176页。
[12]费孝通:《社会学在成长》,第184—186页。
[13]Edmund Leach, Social Anthropology, London,1983,pp.122-148.
[14]在意识到困难的同时,我也采取一种相对积极的态度,将所要做的工作限定在一个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具体而言,我将主要根据其他学者的研究,来概述对西欧三国人类学学科形成过程的一己之见。乍听起来,报告所要做的这项工作像是“比较分析”。可是,“比较分析”这个形容,恐怕也是言过其实。我的论述,是针对自己的问题意识展开的,主要涉及到学术传统的文化定位问题。
[15]关于中国以外地区“本土人类学”的讨论,见Fahim,1984。
[16]当然,这个倾向不仅在人类学界有,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其他领域也有。在我们的印象中,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等所谓“规范学科”,“本土化”的呼声相对大大的弱小,而在人文学科里,“规范”与“本土”的争论,则引起更多的关注。这一差异有待我们去分析,但并非本文的讨论要点,因为我这里关注的是那种将中外人类学两分的做法。
[17]我并不反对“本土化”的提法。在我看来,对任何一个国家里的人类学家来说,“本土化”是必然的过程。试想一下法国结构人类学在英国的遭际: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的二十年里,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的名字与“作为英雄的人类学家”划了等号,英国的利奇(Edmund Leach)和道格拉斯(Mary Douglas)都采纳他的观点,可是看看他们自己的论述,人们很容易发现其中英国学派的社会理论还是核心。
[18]关于德国人类学近期的发展,见Gingerich and Hermann,1997。
[19]本文原文为英文,中文版由吕文浩博士翻译。
[20]本文是作者参与费孝通教授主持的“当代社会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的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九·五”重大项目)分工写作的关于海外人类学的一部分,谨以此文纪念已经离开我们的恩师费孝通先生。
[21]中国农村惯行调查刊行会:《中国农村惯行调查》全6卷,东京:岩波书店,1981年。
[22]中生胜美:《殖民地人类学的展望》,东京:风响社,2000年。
[23]周星:《殖民主义与日本民族学》,《民族研究》,2000年1期。
[24]仁井田皗:《中国的农村家庭》,东京:东京大学出版社,1952年。
[25]内田智雄:《中国农村的家庭和信仰》,东京:弘文堂,1970年。
[26]旗田巍:《中国农村和共同体理论》,东京:岩波书店,1970年。
[27]平野义太郎:《作为北支村落的基础要素的宗族和村庙》,《支那农村惯行调查报告书》第一辑,1943年,油印本。
[28]福武直:《福武直著作集》,第九卷,东京:东京大学出版社,1976年。
[29]约瑟夫·库拉伊那:《日本民族学的现在》,东京:新曜社,1996年,第14页。
[30]岸本美绪:《东洋学的磁场》(岩波讲座“帝国日本的学识”3),东京:岩波书店,2006年,第99—134页。
[31]《思想》957,东京:岩波书店,第73—91页。
[32]中生胜美:《殖民地人类学的展望》,东京:风响社,2000年。
[33]田中雅一:《军队的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视角》,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人文学报》第90号,2004年。
[34]以研究领域为主要划分标准。单位:篇(专题研究部分除外)。
[35]以田野工作区域为主要划分标准,各个分科会、集体发表、讨论会中的分论题作为单独的文章统计,故文章总篇数与内容划分的统计不同。单位:篇。
[36]以研究领域为主要划分标准。单位:篇。
[37]以田野工作区域为主要划分标准。单位:篇。
[38]中生胜美:《中国村落的权利结构和社会变迁》,东京:亚洲政治经济学会,1990年。
[39]石田浩:《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研究》,东京 ............

书籍插图:
书籍《当代社会人类学发展 》 - 插图1
书籍《当代社会人类学发展 》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当代社会人类学发展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