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见:王珮瑜京剧学演记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4.89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信息
书名:台上见:王珮瑜京剧学演记
作者:王珮瑜
ISBN:9787521709797
中信出版集团制作发行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序言 让老戏“活”在台上
珮瑜把她这几年写的《那九年·忆昔》《京剧其实很好玩》等有关学戏演戏的文字结集出版,约我写序。序谈不上,倒是关于珮瑜的学戏演戏,有些话可以聊聊。
第一次在台下看珮瑜的戏是1994年的“少儿京剧大赛”。我那时正在电台打工,主持一档《梨园风景线》节目,业余给《文汇报》《解放日报》两家写点戏曲报道与评论糊口。看了几场大赛,采访了王正屏、王梦云等几位艺术家之后,和立行兄一起给《文汇报》写了一篇报道,里面提到了王玺龙和珮瑜几位表现特别突出的选手。记得报道见报那天正逢周末,我与几位朋友要到富阳去玩,在赶往火车站的出租车上,听到电台早新闻,知道报道排在头版头条,我还挺得意。
等我回到上海,热闹了!
先是好消息。曾任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的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读了报道很高兴,当天就给《文汇报》总编辑张启承写了一封信,给予鼓励:
启承同志:
今天读报读到《文汇报》头版头条,觉得很好。无论从内容来说,或从文字表述方面来说,都写得认真,有水平。我作为读者,读后很高兴。少年京剧大赛,我未去看,这篇报道使我看到了真正的信息,长了见闻。目前报上(各家均如此)有浮夸风,水分多,文字表述坏(甚至出现流氓切口之类的语言),而今天这篇头条,并无此弊。(我感到“奇才”两字也许太强调了一些,不知以为然否?)记者有责任感,行文时想到要对上海艺术和中国文化建设发生良好作用,才会写出这种有内容、有见解、实事求是、掌握分寸的好报道。我觉得新闻工作中倘能逐步出现良好的作风,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是大有好处的。
匆匆不尽——
即致
敬礼!
王元化
九四.七.二十二晨
没过几天,有人告诉我,戏校炸开锅了。接着,报社又转来厚厚一封信,有五六千字,是写给宣传部的,洋洋洒洒,不知所云。我只记得一句,说报道是为王梦云到戏校当校长造舆论。这脑回路我跟不上,到今天也没明白这事怎么联系上的。也有人告诉我,报道里“要让他们转益多师”的意见,大大得罪了戏校老师,特别是珮瑜的业师。
其实,“转益多师”不就是戏曲艺术家成长的常规路径吗?我就是报道了一下几位专家说的常识而已,至于这么敏感吗?我不知道,这事有没有给珮瑜的学业带来麻烦。那时候,我跟珮瑜,包括我跟王思及老师都还不认识。隔了很久,才在一个晚会的后台见到珮瑜和她老妈,寒暄了几句。从《那九年·忆昔》里看,珮瑜在戏校这几年“转益多师”并未受阻。王校长到戏校不久,就为她请了朱秉谦老师,以后还陆续跟孙岳、王世续、张学津、单幼安等诸多名师学戏。这是她的幸运之处。
2013年,珮瑜约我帮她的“余脉相传”演出出点子,我跟她的接触才多起来。她早年学戏演戏的事,我跟这本书的读者一样,大多是从《那九年·忆昔》里知道的。做了《绝版赏析》之后,倒是烦她好多次录节目。此外,除了看戏,很少与她有来往。记得有一次是刘曾老给我写了一封信,嘱咐我要多支持珮瑜,还把一批说戏录音带,让我带给珮瑜。刘老开头特别强调,老生有那么七八出所谓的“基本戏”,把基本戏学会学通,其他的戏“看看就会了”。刘老有几出说得特别细,《托兆碰碑》连裘桂仙的杨七郎也说了。刘老推崇老裘,说他跟余叔岩的合作,两个人的风格太合适了。
还有一次是王祖鸿老师约。祖鸿老师是我学习戏曲的启蒙师。他儿子曾跟我同桌。我们初中时就在他家听过王老师聊戏,听他操琴教戏校的李占华、吴颖、田金萍等唱。王老师是京剧院的编剧,拉京胡拜的是“近代四大名琴师”之一的赵济羹。王老师对梅派、余派都深有研究。余派名家刘叔诒的《桑园寄子》《王佐断臂》曲谱都是老师记录整理的。刘先生好像并不识谱,记得对不对他也无法校验。他要求王老师先跟他学,而且是连念白、身段等全学完,他认可了,再去记。老师退休后要去美国看儿子,也想去那里的票房找老朋友玩。临走前,他约了李炳淑、王珮瑜来家里给他当“楦头”,让我去给他录像,带去给美国友人。这是我第一次看珮瑜在私底下唱。他们都没说过戏,拿起来就唱。一段接一段,一个下午几乎没有地方是出差错停下来的。
珮瑜学戏起点高,出道早,当时,许多名家都喜欢她、看好她。而珮瑜几十年来接触到的,或者说是她寻访的这些师长,也都是深耕京剧传统戏的行家里手。她未必都直接学他们的戏,但是,他们的学养、见解,特别是对传统老戏的价值判断对她的艺术成长,特别是对她的戏路,有着直接的引领作用。
现在的演员到一定的程度都乐于创排属于自己的新戏,这已经是戏曲界的新传统,无可厚非。而在这样的大势底下,把挖掘恢复传统老戏作为主攻方向,则更难能可贵。这也是我欣赏珮瑜的地方。
有人说,戏不分新、旧,只要演得好。我认为,这种逻辑无比正确的抬扛离当下京戏的现实太远了,所以,是一句“正确的”废话。在我看来,排新戏本身没有错,但是,“新文化运动”后开创的新戏传统,本身是有一定“原罪”的——这个传统发端于一种极端鄙视旧戏的思潮,很多方面都意图以西方戏剧的观念改造旧戏。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改造包含了相当的“自我”文化歧视意味。而到了今天,又在特有的利益模式、创作模式制约下,其与老戏在本质上更是南辕北辙。“京剧”这块招牌下,“老戏”“新戏”早已一分为二,两者已经不是新旧的区别,而是剧种的差异。
所以,今天唱老戏、听老戏更多的可以看作一种趣味选择。就像听昆曲、京戏、评弹的主顾,往往不爱听越剧、沪剧,这是没办法的事。今天只爱听老戏的人,倒也不一定认为新戏有多坏,有时,可能只是不太受得了那种每戏必仰天长啸的风格罢了!
珮瑜唱老戏是按照口传心授的古老方法继承的。这些年,“余脉相传”的每一季演出,每一出戏都是拜师学艺的成果,有些戏甚至反复跟多位老先生学过;她不走“留学生”“录学生”这样的捷径。本书《京剧其实很好玩》的篇章大多来自她那个学戏的小本本,是她学戏笔记的通俗化输出。
排演传统老戏不一定是简单的继承,更不仅是单纯的模仿复制。把舞台上搬演经典作品等同于“模仿复制”恐怕是中国新戏界独产的奇葩“理论”。在世界艺术中,恐怕没有多少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台上见:王珮瑜京剧学演记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