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分析的故事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7.7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信息
COPYRIGHT
书名:儿童分析的故事
作者:梅兰妮·克莱因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华文天下
出版时间:2017年5月
ISBN:9787510851315
本书由天津华文天下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得到APP电子版制作与发行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前言】
《儿童分析的故事》在克莱因女士的著作中占有相当特殊的地位。
本书是以逐日记录的方式,呈现一位十岁小男孩接受为期四个月的分析过程。克莱因女士于每次晤谈记录随后的注记中,依据她后来建构的理论来评鉴自己的分析技巧与个案的素材。这些注记远比任何编辑评论来得完整,也更具权威性,因此本书中并未收录这些评论。
承蒙克莱因女士的邀请,我有幸能协助她编辑素材,并且整理长年累积下来的记录,也借此从中获悉她对这本著作的看法,实属难得的机缘。我知道她一心希望能够根据她过去为儿童个案做的逐日晤谈记录,撰写一本儿童分析的个案研究。然而,要将完整的分析过程以最适当的方式描述出来,却是一项过于艰巨的浩大工程。
战争开打后,突然出现了一丝转机,为这项艰巨任务带来了解决之道。克莱因女士准备开始为理查分析,但是分析时间只能够维持短短的四个月。分析师与患者自一开始就知道有这样的限制。克莱因女士因此能够将这个短暂分析的晤谈记录集结成一本书。她并不否认这个个案与一般个案截然不同的事实,她尤其认为她没有机会修通个案的焦虑,然后看到同样的焦虑以不同形式表现,再更进一步地加以修通。经过这样的修通过程,才能够让其他形式的焦虑与精神历程显露出来。然而,尽管管此案有着种种限制,她仍然觉得它具备了完整分析的基本要素,也足以刻画出患者的人格特质与她的分析工作。
十五年之后,她开始致力于本书的出版工作。她细读每次晤谈的记录,并且审慎地编辑文字风格,但没有更动内容,希望能够尽量保留原来分析的样貌。随后,她开始针对每次晤谈做自我评鉴,仔细审看每一个联想与诠释,并且将新的想法以及思考模式的转变都详尽地记录在晤谈过后的注记中,目的就是要尽可能地说明她的分析工作。
她在《儿童分析的故事》这本书上投注了大量心力。直到她去世前几天,当她躺在医院病床上的时候,都还在校阅内容并且编辑索引。她希望能够尽可能忠实地呈现其实务工作与理论观点。就这一点而言,我认为她办到了。这是一本富含生命力的著作,除了如实地描绘出她的分析技巧之外,透过晤谈之后的注记,读者也得以窥见她的思考方式。
这本书也说明了她在分析当时的理论概念。她在《以早期焦虑的眼光看俄狄浦斯情结》(The Oedipus Complex in the Light of Early Anxieties,1945)《克莱因文集Ⅰ》中提出的许多论述,都是根据理查的素材发展出来的。文中也揭露许多崭新的想法,而且是直觉式的观点,尚未发展完全或概念化。她最后这部著作,可以说是深具创造性的一部代表作。
艾略特·贾克(Elliot Jaques)
参考文献注记
本文与脚注中有关梅兰妮·克莱因其他文献之出处,大都依照后来集结而成的《克莱因文集》(The Writings of Melanie Klein)更改(本书中均以《文集》为统称)。
至于《儿童精神分析》(The Psycho-Analysis of Children,〔《文集Ⅱ》〕)的文献出处只有在页码的部分有所更动,同样依照后来出版的《文集》修改。
序言
我在本书中所呈现的个案史主要有几个目的。首先,我希望能够更详尽地阐述我的分析技巧。透过大量的分析记录,读者能够观察到我的诠释在之后的素材中如何获得印证,也得以窥见分析过程中的每日变化与延续性。再者,分析的细节也能够厘清并支持我所提出的概念。在每次晤谈记录的结尾,读者都可以看到我对于理论与技巧的评论。
我在《儿童精神分析》一书中仅能摘录部分观察和诠释。由于该书的主要目的,是针对未被探究的焦虑内容和防卫提出一些假设,所以未能完整地呈现我所使用的分析技巧,特别是我一贯使用的移情诠释。不过,我认为《儿童精神分析》一书中所提到的主要原则依然是有根据的。
本书《儿童分析的故事》中描述的分析个案虽然只进行了九十三次晤谈,而且仅仅为期约四个月,但由于这个孩子的态度出奇地配合,使我得以进行深入的分析。
我做了相当大量的记录,但当然无法完全确定记录的先后顺序,亦无法逐字逐句地将病人的联想及我的诠释抄录下来。在叙述个案素材时,通常都会遇到这样的困难。要提供逐字逐句的记录,分析师就必须在晤谈过程中做笔记,然而,这么做会严重干扰个案、打断自由联想的流畅度,也会让分析师分心。取得逐字记录的另外一种方式是使用录音机;不论录音机是不是隐藏式的,我都认为这个方法完全违背了精神分析的基本原则,也就是在分析过程中不得有任何听众的存在。我相信,一旦个案开始怀疑有录音的情事(潜意识的洞察力是相当惊人的),他的言语和行为绝对会与和分析师独处的情况不同;而分析师在有听众的情况下,也不会像与个案独处那样以自然而直觉的方式诠释。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我确信在每次晤谈过后立即做笔记的方式,最能够完整地呈现逐日变化以及分析的历程。因此,即使在上述提及的各项限制之下,我仍在本书中忠实地叙述我的分析技巧及素材。
在此必须强调的是,精神分析师所能够提出的证据和物理科学的要求全然不同,这是由于精神分析本来就具有不同的性质。我认为,在精神分析的领域中,任何想提出完全精确且可供比对之资料的尝试,不啻是一种伪科学的做法,因为潜意识的运作方式以及精神分析师给予潜意识的响应不仅无法测量,亦不能加以分类。举例而言,录音机只能够复制所述说的话语,但没有办法呈现述说者的脸部表情和肢体动作。这些无形的因素以及分析师的直觉在分析过程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由于精神分析的过程是提出一些假设,从而在个案所提供的素材中进行验证,所以它仍然是一项科学程序,而精神分析的技巧也符合科学原则。分析师对于个案素材的衡鉴与诠释奠基于一致的理论架构。然而,将习得的理论知识与对每位个案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儿童分析的故事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