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史概说(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2.69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亚洲史概说[日]宫崎市定 著;谢辰 译
版权信息书名:亚洲史概说作者:[日]宫崎市定译者:谢辰书号:ISBN 978-7-5139-1678-3版权:后浪出版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
目录新版序绪 论第 1 章 亚洲诸文化的形成及其发展第一节 亚洲诸文化的黎明第二节 古代波斯及其相邻诸国的文化第三节 古代印度及其文化第四节 古代中国及其文化第 2 章 亚洲诸民族的相互交往第一节 伊朗的形势与阿拉伯帝国的兴衰第二节 印度与印度支那半岛各民族的兴衰第三节 北方民族的活跃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第四节 汉民族的更张及其昌隆第 3 章 亚洲诸文化的交流及其展开第一节 海陆通商的发展与亚洲循环交通的形成第二节 波斯文化的东渐第三节 印度文化的传播第四节 中国文化的复兴及其繁荣第 4 章 近世的民族主义潮流第一节 近世史阶段的地区倾斜第二节 北方民族的活跃与宋朝治下的汉民族第三节 蒙古大征服第四节 明王朝与帖木儿帝国第五节 清代的亚洲第 5 章 近世文化的展开第一节 伊斯兰文化的光辉第二节 中国近世的新文化第三节 三种近世文化的交流第 6 章 最近世文化的东渐第一节 欧洲势力膨胀的由来第二节 亚洲对欧洲近代化的贡献第三节 印度的没落第四节 清朝的开国及其灭亡第五节 西亚的衰颓第 7 章 亚洲历史上的日本第一节 日本古代史诸问题第二节 日本的中世第三节 中世性的近世第 8 章 现代亚洲史第一节 中华民国的变迁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第三节 南亚与西亚第四节 近代化之后的日本结 语宫崎市定著作目录解 说出版后记彩 插
新版序《亚洲史概说》一书的旧版(人文书林,1947~1948 年)问世已有 20 多年的岁月了,由于原出版社的休业,一直未得再版。但尽管如此,这本书还是时不时地会被列入学术参考书的书目之中。不过,《亚洲史概说》其实并不是一本面面俱到的参考书。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是希望读者在大致通读此书后,能够从中抓住并领会某些东西,而这一点或许才是这本书受到认可的原因所在。也正因如此,许多朋友怂恿我将此书再版,这也终于促成了这次学生社版《亚洲史概说》(1973 年)的刊行。虽然我本应借此机会对这本书进行重新改写,但是鉴于我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我最终除了更新以往的行文体裁,只在末尾处增加了《现代亚洲史》一章,以免作品落后于时代。新增补的部分有单行本,持有旧版的读者如有需要,可以仅以这一部分的价格购买单行本。最后,对于学生社对这些烦琐事务的支持,我在此深表感谢。宫崎市定1973 年 4 月
古代亚洲循环交通路线图
绪 论历史的起源历史应从何处展开?这一问题最终要归结为历史能够追溯到何处这个问题。为了探知由于缺少记载和传说而不为人知的遥远的上古时代的历史,人们不得不依靠考古学这种以遗物、遗迹为唯一材料的方法进行研究。即便存在有关上古历史的文字记录,也多是民间传说,研究者在无法确定材料能否真实反映历史事实时,有必要以神话学的研究方法对其加以考证。与其他地区的历史相比,亚洲的历史自最久远的古代开始,就留存着不少相当明确的历史资料。但尽管如此,在亚洲史的深处,人们至今仍无法探知的悠久、未知、晦暗的历史年代仍在沉睡,而照亮这一神秘世界的一缕光明,就是在爪哇岛和北京等地发掘出的最古老的人类骨骼化石。此外,在世界其他地区出土的史前人类的遗迹和遗物,虽然其形态极不完整,但也以实物的形式为我们讲述了人类社会所经历的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向金属器文明时代发展的历程。人类开始使用金属器具之际,国家也开始形成,这一现象具有普遍性。不过,由于地区和民族的差异,国家形成的年代也存在先后之分。从最初单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自然结成的氏族团体,逐渐发展为有管理、有秩序的国家体制,对于氏族团体内部的每个成员来说,这一过程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在此过程中,物质文明得到跨跃式的发展,而与此相伴出现的必然是人类生机勃勃的精神运动和持续不断的创建国家的意图。即便当时的人类可能未留下任何文字记录,但他们旺盛的精神活动会催生诗歌和文学,其鲜活的风貌会通过口耳相传,为子孙后代所继承。所以,对于这个时代之后的历史,学者们不再单纯依赖考古学的方法探查遗迹和遗物,而开始将古代人活跃的精神产物——神话或传说——作为直接的研究对象。国家与历史真正的历史可以说始于国家的形成。人类历史上最初的国家形态之一是城邦。城邦的出现,是由于生活在狭小地区的人们倾向于聚集到城市中,这座城市就逐渐变成一个政治上、经济上独立自治的国家。在古代亚洲,这种城邦的分布十分广泛,西起美索不达米亚,途经波斯、中亚和印度,东至中国北部的黄河流域平原。城邦几乎从不以孤立的形态存在,大多是由数量众多的城邦结合在一起,形成国家联盟的形态,每个城邦都追求自身对于其他国家的领导地位。这个居于领导地位的中心国家就是所谓的“霸者”,霸者所持有的领导权即为霸权。强国之间存在争夺霸权的现象,在西方的希腊、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印度的恒河流域平原以及春秋时代的中国北部,这种现象都有鲜明的呈现。在城邦时代,民族问题尚不具有极端的重要性。换言之,在这一时期,历史性的民族尚未形成。不过,在这一时期还有更重要的问题:一是文明处于先进状态的城邦群体与文明处于落后状态的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问题,即都鄙对立的问题;二是存在于国家内部的阶级对立问题;三是城邦群之间的对立问题,即国家间的离合关系问题。但是,随着城邦逐渐吸收了来自其外部的非城邦性要素,其内部的阶级对立逐渐消解;与此同时,近邻城邦之间的结合在维持了较长的一段时间之后,逐渐使单个城邦丧失了政治上、经济上的独立自主地位;而当整个城邦群都不再独立自主,拥有广阔领土的国家也就随之形成了。这种领土国家普遍是以一个自然形成的血缘团体为基础的,但反过来,领土国家的形成也强有力地将其领土上的人民塑造成了一个民族。所谓历史性的民族,也就由此出现了。民族与历史民族绝不是先天性的产物。换言之,它不是通过血统的差异就可以自然确定的,而是由更大的历史环境塑造出来的。对于民族的界定,血缘当然是重要因素,但除此之外,政治或文化,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亚洲史概说(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