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制造》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8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3.10年后的消费者需求
如上所述,我们公司在不断增加出口和拓展海外市场。我一直非常关注SONY出口量增加所造成的影响。尤其对于英美等主流消费市场,与其一味地增加出口量,不如在当地建厂生产,提高当地就业率。这么做是双赢的明智之举。这也是日本制造商进军海外市场时必然会遭遇的难题。日企制造出极具竞争力的产品,并且在市场上取得成功,这的确是好事,但同时也会导致一些问题。不少外国人批判日本人“如潮水般倾销”,并抱怨日货让其他国家的产品没有活路。这个问题极为复杂,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解决。最近几年,在录像机、录音机等领域,日本货的确垄断了市场。换言之,日本厂商成了业界执牛耳者,其他外国厂商只能望其项背。但在我看来,这绝对不是好事。
SONY刚开始在日本制造磁带录音机时,由于拥有核心技术,市场占有率为100%。但如果这种垄断一直持续,SONY恐怕会自取灭亡。明智的是,我们并没有故步自封,而是把专利授权给友商使用,不久后,SONY磁带录音机的市场占有率跌落至30%,但这块市场做大了。同理,美国没有一家生产录像机或CD播放器的企业,对我们而言,这并非幸事,反而让我非常忧虑。因为只有竞争,才能扩大市场本身的体量,并且会促使各厂商激烈竞争、开发新品。没有竞争的领域就如同一潭死水,不会有技术革新。
很早以前,我就主张和竞争对手一起探讨行业的未来,我认为这大有裨益。但美国的反垄断法禁止存在竞争关系的企业首脑共同会晤及互相探讨问题,这一度让我非常苦恼。英国在这方面则较为开明,早在多年前,我们便开始举办这种行业内会议。英方代表团团长是派尔电子公司(PIE Electronics)的董事长桑尼克罗夫特(Thornycroft)勋爵,日方代表团团长则是SONY的吉井陛。每次会议都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
我一直认为这样的会晤意义深远。作为一个国家,如果其产业远远领先于他国,我反而觉得是危险的。早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这样的苗头就已经开始出现。到了70年代初,SONY着手研发磁带录像机(VTR)时,我更是切身体会到了这一问题的紧迫性,也引发了我的许多思考。早期,我们和飞利浦公司在磁带录像机领域确立了合作关系。当时正值彩电的普及高峰,我们相信,磁带录像机将成为下一个市场爆发点。而关注该领域的并不只有我们,不少日企开始进行相关的产品研发工作,有的还申请了专利。换言之,各大日本厂商都看好磁带录像机,决定在它身上押注;反观当时的欧美企业,似乎干劲儿不足。除飞利浦外,对该领域表现出兴趣的欧美企业不过两三家。而飞利浦也似乎使错了劲儿,在我看来,其率先推向市场的录像机并不适合普通家庭用户,而实际销量也的确极不理想。至此,飞利浦便搁置了自主开发录像机产品的计划,转而向日本的公司购买技术。而SONY则推出了面向家庭用户的磁带录像机,其他日企也相继跟进。接着,一些欧美厂商纷纷开始委托日本厂商代工,即所谓的“贴牌生产”。要知道,那些企业之前既不对磁带录像机不感兴趣,也没有在该领域投资过。如今,“坐享其成”还不算,居然向美国政府告状,说日企在“如潮水般倾销”。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我都会想,日本和欧美厂商之间有必要在各方面达成共识,包括10年后的消费者需求及将来可能投入应用的技术等。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双方以后重蹈“贸易冲突”的覆辙。一旦拥有这种意识,我们的欧美友商们就不会输在起跑线上,他们可以通过自主研发,拥有与日本厂商并驾齐驱的竞争力。当然,如果他们依然做不到这一点,那就是他们自身的问题,也就没资格抱怨了。
10年乃至20年后,消费者的需求会如何转变?这才是企业家现在最应该关心的问题。将来的技术发展方向,何种技术具备应用前景,市场需要何种技术,应该制定何种行业标准……在我看来,厂商们有必要讨论这些问题,因为这最终能使消费者受益。
我曾向时任欧共体(欧盟的前身)副委员长的艾蒂安·达维格农(Etienne Davignon)子爵提议举办类似的会议。当时他刚好访问东京,我们就贸易问题和产业协作等内容进行了交谈,在提了几点建议后,我对他说,日本企业正在研究预计10年后推向市场的产品,并对他阐述了自己的想法。
“10年前,日本的多家厂商在研发录像机。SONY首先量产,然后其他友商也纷纷跟进。可纵观当时的欧洲产业界,居然没有任何动作。根本没有一家企业在进行与录像机相关的研发工作。日本厂商刚开始销售录像机时,没有一家欧洲厂商拥有相关技术,更别提产品了。结果欧洲的贸易公司开始竞相进口日本产的录像机,结果导致欧共体大为不满,批判我们日本在‘如潮水般倾销’。”
我对他说,自己并不是想“翻旧账”,但有些话还是要说明白的。
“你们欧洲的企业并没有放眼未来、做好准备。要知道,我们日本企业已经在研究10年后的市场动向了,我觉得欧洲企业也必须这么做。我建议由欧共体出面,向日本政府提议,让日欧两国各个产业领域的首脑齐聚一堂,彼此增进交流和了解。”
达维格农子爵认为这是个好主意。我还对威斯·德克(Wisse Dekker)博士说过同样的话,他当时是欧洲最大的电器制造商——飞利浦公司的董事长,而他也赞同我的想法。
我还与时任通产省大臣的安倍晋太郎先生打了招呼,自不必说,会议绝对不会涉及价格和市场占有率等话题,但由于这样的行业首脑会议受到反垄断法的限制,因此我建议由政府牵头,并且将会议内容记录下来,对未参加的企业进行公示。鉴于我是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成员,安倍大臣同意由我所在的国际投资技术交流委员会推进相关事宜,而经济团体联合会方面对此也没有异议。
于是,安倍大臣和达维格农先生进行了会谈,决定召开相关会议。1982年,第一次会议在布鲁塞尔举行;1984年,第二次会议在东京举行;1985年,第三次会议在伦敦举行;1986年,第四次会议又在东京举行。会议基本上维持每年一次的频率,且较为顺利。这种尝试意义重大,加深了日欧在电子工业领域的相互了解。至于这种努力是否能够改变欧洲传统的企业文化,说实话,我依然心里没底。
在上述会议上,一位欧洲友人曾对我说道,假设有一份不错的书稿,如果印刷出版,能够卖出100册,如果是欧洲的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日本制造》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