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幌马车之歌续曲》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8.57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蓝博洲
1960年生于台湾苗栗,1983年开始创作小说,1987年加入陈映真先生创办的《人间》杂志报告文学队伍,从此展开迄今仍在进行的台湾民众史调查、研究与写作。出版有《台共党人的悲歌》等二十余部相关著作。现任中华两岸和平发展联合会主席。
1937年,李苍降考进台北二中
李苍降的台北二中毕业证书
1945年12月31日李苍降(第三排左六)参加台湾区团部第一期干部讲习会
李苍降的三青团团员
李苍降的通行证
李苍降的杭高证明书
1947年8月至1948年5月,李苍降任职太懋公司
1949年4月27日李苍降与曾碧丽结婚
曾碧丽在芦洲李家,2015年10月(蓝博洲摄影)
1950年7月27日,李苍降、曾碧丽和锺浩东等同案共十四人,被“保密局”移送台湾省“保安司令部”军法处结案
1950年10月30日,李苍土向“军法处”呈递“为家境清苦母衰子幼恳保徒犯曾碧丽乙名释外支撑家务事”陈情书
就读台南师范学校讲习科的蓝明谷
1948年6月28日,蓝明谷(前排右一)与锺浩东(前排右五)、李旺辉(前排左二)等基隆中学高中部第一届毕业生(台湾民众文化工作室收藏)
1946年5月1日的《新台湾》第四期刊登《问答小天地》
《一个少女的死》
《乡村》内文
1950年11月18日,台湾省“保安司令部”电令各情治机关协缉蓝明谷等归案
台湾省“保安司令部”(40)安洁字第1250号判决书
宪兵第八团第二连排长陈宪文枪决蓝明谷的执行笔录与报告表
1951年5月7日,极乐殡仪馆总经理向军法处报告:蓝明谷骨灰已于五月六日由家属领回
蓝明谷的两个弟弟与父母亲的画像(蓝博洲摄影)
蓝微贮将大哥蓝明谷的骨灰带回冈山老家,最后安置家庙里头
邱连球(左)与锺理和(1915—1960)
在月眉开垦荒山的邱连球与邱连和
“安全局”机密文件有关邱连球判处感训的档案
邱连球等人移送内湖“新生总队”感训
1953年3月10日“参军长”桂永清将邱连球改判死刑的原件附判决书呈报“参谋总长”周至柔核阅
1952年9月至1953年7月的“邱连球叛乱案”案卷封面
寻找新民主同志会的同志
李苍降
前基隆中学校长锺浩东,李苍降,前汐止镇军民合作站书记唐志堂……连续共同意图以非法方法颠覆政府而着手实行,各处死刑,各褫夺公权终身,全部财产除酌留其家属必需之生活费外没收……经奉“国防部”核准,昨(十四)日上午六时省“保安司令部”军法处将锺浩东、李苍降、唐志堂三名各提庭宣判,验明正身,发交宪兵绑赴马场町刑场执行枪决。
——台北《“中央日报”》
(一九五〇年十月十五日)
1950年10月15日《“中央日报”》关于锺浩东、李苍降、唐志堂枪决的报导
前言:卅八年后
这个故事,开场的时间是一九八八年五月六日。地点是阳明山岭头,一间搭盖在树林中的没装电话的简陋的违建小木屋。那是我跟一个应该是下级军官退休的老兵租的。那时候,不到三十岁,单身,没有固定在哪里上班的我,经常南北奔波,在全省各地采集有关锺浩东校长及其他刚刚听到名字的白色恐怖牺牲者的生命史,然后回到这周遭有鸟叫虫鸣而无机器噪音的寮舍,试着从那些芜乱碎屑的残篇断语中整理出一篇可以理出头绪的人物报导。
那天清晨,在睡梦中,我硬是被一阵阵陌生的、带着浓重客家口音的坚持叫唤着我名字的苍老声音催醒。我起身下床,穿好衣服,走去打开那扇木门。我看到一个不曾见过的身穿运动服的老先生站在门前。他立即向还未全然清醒的我表明身份。他说他姓李,名叫李薰山,是坐过牢的政治犯,读过我前一年七月在《人间》杂志发表的有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白色恐怖的报导:《美好的世纪——寻访战士郭琇琮大夫的足迹》。我赶紧请老先生入内,让他在只有一张从外头捡回来的矮茶几的不像客厅的客厅的榻榻米上坐定。烧水,泡茶。老先生喝了一口茶,继续操着那口听起来不太清晰的客家“国语”解释他如何打听到我的住处。他又说,他刚好住在山下的雨农路,所以,天刚亮,就沿着山脚的石阶步道,一步一步,爬上山来找我。他说,他是新竹的客家人,一九二二年生于竹北一个小知识分子家庭,杨梅公学校毕业后考进州立新竹中学校,然后又考上台北帝国大学豫科,再进入台北帝国大学工学部第一届。他向我透露,说他和郭琇琮医师是曾经一起战斗过的老同志,所以我那篇报导使得已经步入老年的他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他还告诉我,那篇报导在长期不能见光的五十年代白色恐怖受难人中间也有了从未有过的反响;因为,喑哑了几十年之后,他们的青春、他们的理想终于初次在台湾社会得以公开了。他接着就表明来意,说他今天专程来找我,主要是希望我除了郭琇琮之外,还能够继续把几个值得后人纪念的他认识的老同志的历史写出来。然后,他就向我口述了他的历史证言,也介绍了包括芦洲李家子弟李苍降在内的几个牺牲者的简单事迹。
李薰山(前左一)与台北帝大豫科同学
百岁高龄的李苍降二姊,2014年11月14日(蓝博洲摄影)
那天之后,李薰山老先生就热情地帮我联系,然后带着我四处拜访那些牺牲者的亲友故旧,一点一滴地采集他们生命史的零碎片段。
一九八八年九月四日上午,我由老先生亲自陪同,前往台北市仁爱路圆环附近巷弄里的一栋民宅,采访了李苍降遗孀曾碧丽女士及其二弟李苍炯先生。从此展开了寻找李苍降的漫漫而不知所终的探索之路。一直到二〇一四年十一月十四日上午,通过当年仍在母体内孕育着就被捕入狱的李黎红医师的安排引介,我在她位于三重台北桥头畔的诊所,见到了当年同时被捕入狱的已然百岁高龄的李苍降的二姊。这段寻找李苍降的历史之旅才暂时告一段落。
一、芦洲田仔尾李家子弟
严秀峰:我是芦洲田仔尾李家媳妇。李家祖籍是闽南泉州府同安县兑山。清乾隆年间,来台祖第十七世李公正与兄弟东渡来台,卜居旧名和尚洲的芦洲,并以勤劳俭约和耕读发家,受到和尚洲乡亲的赞仰。
李公正的次子李濯夫(讳清水)精通堪舆、医学,又勤奋耕作,陆续购下六笔土地,建立“李长利记”字号。李濯夫育有七子。三子李树华曾任清朝台湾区秀才主考官,安平县兼理凤山县儒学正堂,人称“李老师”,曾获光绪皇帝赐颁“外翰”清誉,颇具声望。
一八九五年左右,李树华七兄弟合资,重修扩建父亲李濯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幌马车之歌续曲》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