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记忆·上海1980年代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7.0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影像的意义
那时候,全上海都是我家的客厅
遗失的美好
菜场·影子·契约
卖大饼的姑娘
粮食的故事
挑水的故事
消失的“雨点”
那些年,我们一起蹚过的大水
怀念“狼”
八十年代大玩家
1987年的马赛克
老谢的愧疚
青春的证明
上海爷叔
上海孃孃
开电驴的外国人
雪在烧
国庆十点钟
春天的回忆
影像的意义
图1:八十年代第一春,上海川沙县农民在乡村集市买黑白电视机,流露出好奇、喜悦的神情。
前几天我写过一篇文章,说自己一般不怎么选择春节出行,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只有在春节的宝贵七天里,我在街上徜徉时,才能感受几分残留的上海气息。其实,这种怀旧常常因为当事人记忆中对流逝岁月的不自觉美化而显得不那么可靠——直到我们看到谢伟民先生的黑白照片。是的,我们的确经历过那些。
海伦·凯勒有名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诗意地表达了她对未曾经历的美好的心系。假如我得到类似的机会,可以有三天的时间穿越、回溯,我会选择去哪里?可以肯定的是,其中一天我会留给八十年代的上海。谢伟民先生的黑白照片,就是我的指南。在我人格形成的最重要时期,被我漠视的一切,影音重现。我走进城市,成为年轻摄影师谢伟民镜头中捕捉的人物,然后又在二十多年后成为黑白照片的一部分,放在另一个王海的案头,让他震惊、不能自已。不说了,布鲁斯·威利斯的《十二猴子》看多了。
并非流逝的总是难忘,而是岁月的魔力总是善于把庸常的生活变为经典——在历经很久很久的沉淀之后,黑白照片如此,我们对于过往的记忆钩沉亦如此。
这是影像的意义,也是生活的意义。
图2:1982年农历新年前夕,购买新衣的顾客把市百一店童装柜台围得水泄不通。
图3:1987年正月初二,虹桥路上拎着奶油蛋糕走亲访友的市民。
图4:1987年正月初二,广元路擦皮鞋的小摊,生意特别好。
图5:1983年正月初三,市内电话局设计部的团员青年,在江西中路设立临时公用电话点,为大家服务。
图6:1987年元宵节前夕,华山路上,一个小女孩嚷着要妈妈买兔子灯。
【拍摄者说】
除夕年年过。1983年的农历除夕让我很难忘。
翻开1983年农历除夕我的日记片段:“今天,家中来了不少客人,无锡德甫大哥和志明外甥等不少亲戚来我家吃年夜饭,家中好热闹。六点多开吃,不到七点就差不多吃完,早早地坐在电视机前,等待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播出。三个多星期前,新闻预告中央电视台将举办第一次春节联欢晚会的消息,全家一致决定购买一台九英寸黑白电视机,丰富新年的家庭文化生活。”我还记得,那天,全家老小和亲朋好友围坐在电视机前的那种兴奋激动的心情。因为生存于文化沙漠中太久,突遇涌流出来的一股清泉,急于享受那沁人心脾的甘露。其间,朱明瑛的一曲《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幸福的花儿心中开放,爱情的歌儿随风飘荡,我们的心儿飞向远方,憧憬那美好的革命理想,啊亲爱的人啊携手前进,携手前进!”恰好唱出了我当时的心情。当时,拥有一台黑白电视机的快感,绝对有不亚于今天拥有一台宝马等高档房车的那种感觉。因为,我们经历了太久的一无所有。以至于上海郊区川沙的农民朋友,当买到一台小黑白电视机时,流露出的是那种令人难忘的表情(见题头照)。
我还想到,那时的春节:拜年的时候,家里没有电话,于是马路边队伍排得最长的地方就是公用电话亭;还有街上擦皮鞋的摊位,生意永远是那样好;新年走亲访友,人人手中拎着一份标准程式的人造奶油蛋糕。还有……还有……
那时候,全上海都是我家的客厅
图1:1986年夏天,江西南路人民路口,乘风凉的人们。
那时候,全上海都是我家的客厅。
树上的知了依旧在嘶哑着嗓子哼唱,太阳却已下山。竹椅搬出来,躺椅搬出来,赤膊的隔壁头爷叔也出来了。半导体的天线拉出来,四国大战摆出来,扑克牌发起来,刚杀好的西瓜端出来。上海人从亭子间出来,从弄堂里出来,到外边去,到上街沿去,到晚风畅通无阻的地方去。
谢伟民先生摄于二十六年前的这组上海人纳凉的照片,虽不能说涵盖了那个年代上海人乘风凉时的种种情态,但依旧“断代”地为我们保留了那些令人感佩的人文瞬间。
照片上的那种安然自得,在今天非常罕见,依然能够在个别市中心未及改造的旧城区瞥见,但对我们中的绝大多数而言,这是一道再也无法复制重现的城市风景。
那时候,我们的住家很小,但“共同客厅”的外延很大;那时候,树上知了比现在要吵,街上的人比现在要少;那时候,我们都用上海话调笑、骂山门,或者窸窸窣窣议论刚走过的某个姑娘;那时候的夏天很难熬,但夜晚却不乏精彩;孩子们拖着人字拖玩陀螺或刮片弹珠,鞋底还沾着白日融化的刺鼻沥青,爷娘自顾自拍打蒲扇茄山河
[1]
,无须用警惕而犀利的眼神,跟随孩子奔跑……
没有了,都没有了。知了声没有了,躺椅上赤膊的头爷叔没有了,半导体里的电影录音剪辑没有了,玩弹珠的孩子没有了……我们家那个很大很大的“客厅”没有了。
感谢二十六年前的那个夏夜,摄影师谢伟民的食指。它的微动,让我们偶尔还能钩沉出,曾经属于我们所有人的那些渐行渐远的草根记忆。
图2:江西南路,有人在安静读报纳凉。
图3:江西南路,一边抱着囡囡纳凉,一边茄山河。
图4:江西南路人民路口,打盹小憩的人们。
图5:江西南路人民路口,悠哉的纳凉者。
【拍摄者说】
这组照片,均在1986年7月19日,摄于江西南路人民路口。
弄堂生活,这一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曾经与千千万万上海市民的生活密不可分,多少个故事,多少个典故,多少个记忆,与街边的石库门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弄堂,构成了近代上海城市最重要的建筑特色,也构成了千万普通上海人最常见的生活空间。
我的好友,民俗学家仲富兰曾在他的《上海民俗》一书中,试图从民俗文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黑白记忆·上海1980年代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