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61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 录
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
鲁迅、胡风与茅盾1930年代左翼文学批评之比较
鲁迅杂文及其文体考辨
附录
中、韩鲁迅研究比较与“东亚鲁迅研究”建构
我对“新国学”的思考与认识
后记
丛书主编:陈平原
·文学史研究丛书·
鲁迅与中国
现代文学批评
陈方竞 著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陈方竞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8
(文学史研究丛书)
ISBN 978-7-301-19241-2
Ⅰ.①鲁… Ⅱ.①陈… Ⅲ.①鲁迅研究②中国文学:现代文学—文学研究 Ⅳ.①I210②I206.6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1)第140937号
书   名: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
著作责任者:陈方竞 著
责任编辑: 闵艳芸
标准书号: ISBN 978-7-301-19241-2/I·2372
出版发行: 北京大学出版社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成府路205号 100871
网   址:http://www.pup.cn  电子邮箱:pkuwsz@yahoo.com.cn
电   话:邮购部62752015 发行部62750672 出版部62754962 编辑部62752824
印 刷 者:北京宏伟双华印刷有限公司
经 销 者:新华书店
      890mm×1240mm A5 17.625印张 442千字
      2011年8月第1版 2011年8月第1次印刷
定   价:40.00元
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或抄袭本书之部分或全部内容。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举报电话:010-62752024 电子邮箱:fd@pup.pku.edu.cn
“文学史研究丛书”总序
陈平原
中国学界之选择“文学史”而不是“文苑传”或“诗文评”,作为文学研究的主要体式,明显得益于西学东渐大潮。从文学观念的转变、文类位置的偏移,到教育体制的改革与课程设置的更新,“文学史”逐渐成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知识体系。作为一种兼及教育与研究的著述形式,“文学史”在20世纪的中国,产量之高,传播之广,蔚为奇观。
从晚清学制改革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展开,提倡新知与整理国故终于齐头并进,文学史研究也因而得到迅速发展。在此过程中,北大课堂曾走出不少名著: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1904)还只是首开记录,接踵而来者更见精彩,如姚永朴的《文学研究法》、刘师培的《中国中古文学史》和《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黄侃的《文心雕龙札记》、吴梅的《词余讲义》(后改为《曲学通论》)、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和《白话文学史》、周作人的《欧洲文学史》和《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以及俞平伯的《红楼梦辨》、游国恩的《楚辞概论》等。这些著作,思路不一,体式各异,却共同支撑起创立期的文学史大厦。
强调早年北大学人的贡献,并无“惟我独尊”的妄想,更不会将眼下这套丛书的作者局限在区区燕园;作为一种开放且持久的学术探求,本丛书希望容纳国内外学者各具特色的著述。就像北大学者有责任继续先贤遗志,不断冲击新的学术高度一样,北大出版社也有义务在文学史研究等诸领域,为北大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呐喊助阵。
在很长时间里,人们习惯于将“文学史研究”理解为配合课堂讲授而编撰教材(或教材式的“文学通史”),其实,“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此乃学者挥洒学识与才情的大好舞台,尽可不必画地为牢。上述草创期的文学史著,虽多与课堂讲授有关,也都各具面目,并无日后千人一腔的通病。
那是一个“开天辟地”的时代,固然也有其盲点与失误,但生气淋漓,至今令人神往。鲁迅撰《〈中国小说史略〉序言》,劈头就是:“中国之小说自来无史”;后世学者恰如其分地添上一句:“有之,自鲁迅先生始。”当初的处女地,如今已“人满为患”,可是否真的没有继续拓展的可能性?胡适撰《〈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以历史眼光、系统整理、比较研究作为整理国故的方法论,希望兼及材料的发现与理论的更新。今日中国学界,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早就超越胡适的“三原则”,又焉知不能开辟出新天地?
当初鲁迅、胡适等新文化人“整理国故”时之所以慷慨激昂,乃意识到新的学术时代来临。今日中国,能否有此迹象,不敢过于自信,但“新世纪”的诱惑依然存在。单看近年学界之热心于总结百年学术兴衰,不难明白其抱负与期待。
在本世纪的最后一年推出这套丛书,与其说是为了总结过去,不如说是为了面向未来。在20世纪的中国,相对于传统文论,“文学史”曾经代表着新的学术范式。面对即将来临的新世纪,文学史研究究竟该向何处去,如何洗心革面、奋发有为,值得认真反省。
反省之后呢?当然是必不可少的重建——我们期待着学界同仁的积极参与。
1999年2月8日于西三旗
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

迄今为止,我们的研究并没有真正涵盖中国现代文学的全部内涵,我们研究的整体框架与中国现代文学之间仍然很不相称。一个明显的例子,杂文创作在我们的现代文学史中就无法得到切合实际的说明。我在本文中主要针对的是文学批评,文学批评还难以与小说、诗歌、散文和话剧一样进入到我们的文学史研究和教学中。在我们的文学史教材中,最初,文学批评是被作为“文学运动”和“文学论争(或文学思想斗争)”介绍的,后来的教材则多以“文学思潮与运动”概之;这些在我们的感觉中愈来愈有类“鸡肋”的内容,在我们的文学史教学中,愈来愈成为可有可无的薄弱环节,则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教学反映了我们的文学史研究现状。温儒敏教授在1993年就以逐章介绍批评家的形式写了一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教程》,近年来我所见到的有刘锋杰教授所著《中国现代六大批评家》和周海波教授所著《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论》,类似的研究并没有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至今仍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1〕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并非是中国现代文学可有可无的“肉”,而是贯穿始终的“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至今尚难以从中国现代文学中超脱或抽象出来获得独立阐释,在整体上尚不具备自己独立的理论形态,其价值和意义是在中国现代文学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中国现代文学 ............

书籍插图:
书籍《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 - 插图1
书籍《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