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社会形态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76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社会形态/吴玉贵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2
ISBN 978-7-5161-2047-7
Ⅰ.①马… Ⅱ.①吴… Ⅲ.①马列著作-社会形态 Ⅳ.①A564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3)第002347号
出版人
赵剑英
责任编辑
周慧敏
责任校对
杜丽延
技术编辑
李建
数字编辑
周晏
出版
社址
北京鼓楼西大街甲158号(邮编100720)
网址
http://www.csspw.cn
中文域名:中国社科网 010-64070619
发行部
010-84083685
门市部
010-84029450
经销
新华书店及其他书店
印刷
北京奥隆印刷厂
装订
北京市兴怀印刷厂
版次
2012年12月第1版
印次
2012年12月第1次印刷
开本
710×1000 1/16
印张
39.5
插页
2
字数
643千字
纸书定价
99.00元
凡购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图书,如有质量问题请与本社联系调换
电话:010-64009791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摘编说明
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社会形态》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形态理论的有关论述,摘选自他们的各类著述。
2.编选时限。本书所选,时限自19世纪上半期至20世纪上半期。
3.编排结构。全书分“总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六大部分,附录“马克思、恩格斯论东方社会”,各部分以社会特征和相关概念设立分类专题,分类专题下系以同类篇章,每篇提炼出主题句。纲举目张,上下相维,层层相系,以展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社会形态理论的科学内涵。
4.编选次序。遵循优先使用内容全、编译质量高、可供长期使用的新版本的原则。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摘编,首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已出版21卷),次选《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0卷),再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4卷),再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50卷);列宁著作的摘编,首选《列宁专题文集》(5卷),次选《列宁全集》第2版(60卷),再次《列宁全集》第2版(60卷);斯大林著作摘编,首选《斯大林文集》(1卷),次选《斯大林选集》(上、下卷),再次《斯大林全集》(13卷)。
5.各类篇目编排次序。全书篇目编排,按照写作时间先后为序,以见某一形态理论之思想发展脉络。若出自同篇,以页码为序,页码在前者为先。
6.本书文中黑体字或加着重号处同所摘选著作原文保持一致。
7.本书文中的注释,一律采用页下脚注,所摘选原著作书后注亦移于页下,每页重新编号。脚注中“编者注”为原版译者所加,未加说明的脚注为作者原注。
8.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一般只在相关专题中摘录一次,而体现作者关于意识形态的多维度的观点论述,亦可能在不同的专题都予以收录。
9.各类每篇摘选正文后均标注出处,体现作者、篇名、写作时间、著作名、卷次、版次页码等信息。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专题摘编”编委会
编委会主任
李慎明
编委会副主任
侯惠勤 程恩富 李汉林
编委会成员
王伟光 武寅 王苏粤 杨扬
陆建德 党圣元 卜宪群 步平
张顺洪 谢地坤 卓新平 吴太昌
金碚 张晓山 张世生 李林
房宁 郝时远 李培林 尹韵公
张宇燕 吴恩远 罗京辉 崔建民
郑秉文 李向阳 黄平 孙新
高翔 刘迎秋 张星星
本卷主编
吴玉贵
副主编
杨艳秋
前言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党的理论工作,重视全党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和研究工作。
2004年1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下发,并决定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把中国社会科学院努力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党和国家的思想库智囊团、哲学社会科学的最高殿堂的要求,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2009年初又决定把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小组成立后,一方面注重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组织机构的建设,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别的研究室和中心等;同时又注重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安排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28个相关领域的“专题摘编”及基础理论专题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推出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专题摘编”丛书的出版,对我国学术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本身,对深化我国学术界相关科研工作,对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学习也将提供便利并会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专题摘编”编委会
二○一○年十二月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总论
一 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一)社会历史有自己的运动规律,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二)发现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二 社会经济形态的演进
(一)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的历史过程
(二)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第二部分 原始社会
一 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
(一)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类区别于猿群的特征是劳动,人类语言也是从劳动中产生的
(二)社会本能是从猿进化到人的最重要的杠杆之一。随着完全形成的人的出现,产生了新的因素——社会
(三)火的使用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第一个伟大胜利
二 原始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一)原始公社制度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二)在原始公社里,社员共同生产和共同分配,劳动是按照习惯和需要进行分配的
(三)原始人的劳动工具
三 原始的婚姻和家庭
(一)社会制度受到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劳动越不发展,社会制度就越在较大程度上受血族关系的支配
(二)性的共有制是原始的、来源于动物界的。原始历史上家庭的发展,就在于不断缩小两性共同婚姻的那个范围
(三)原始家庭的几种主要形式(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 ............

书籍插图:
书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社会形态》 - 插图1
书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社会形态》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社会形态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