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历史科学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79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历史科学/吴英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4
ISBN 978-7-5161-3601-0
Ⅰ.①马… Ⅱ.①吴… Ⅲ.①马列著作-史学-评论 Ⅳ.①A569. 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 2013)第265642号
出 版 人 赵剑英
责任编辑 赵丽
责任校对 李莉
责任印制 李建
数字编辑 周晏
出 版
社 址 北京鼓楼西大街甲158号(邮编100720)
网 址 http://www.csspw.cn
中文域名:中国社科网 010-64070619
发 行 部 010-84083685
门 市 部 010-84029450
经 销 新华书店及其他书店
印刷装订 北京市兴怀印刷厂
版 次 2014年4月第1版
印 次 2014年4月第1次印刷
开 本 710×1000 1/16
印 张 31
插 页 2
字 数 502千字
纸书定价 79. 00元
凡购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图书,如有质量问题请与本社联系调换
电话: 010-64009791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专题摘编”编委会
编委会主任
李慎明
编委会副主任
侯惠勤 程恩富 李汉林
编委会成员
王伟光 武寅 王苏粤 杨扬
陆建德 党圣元 卜宪群 步平
张顺洪 谢地坤 卓新平 吴太昌
金碚 张晓山 张世生 李林
房宁 郝时远 李培林 尹韵公
张宇燕 吴恩远 罗京辉 崔建民
郑秉文 李向阳 黄平 孙新
高翔 刘迎秋 张星星
本卷主编
吴英
副主编
于沛 董欣洁
前言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党的理论工作,重视全党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和研究工作。
2004年1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下发,并决定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把中国社会科学院努力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党和国家的思想库智囊团、哲学社会科学的最高殿堂的要求,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2009年年初又决定把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小组成立后,一方面注重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组织机构的建设,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别的研究室和中心等;同时又注重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安排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28个相关领域的“专题摘编”及基础理论专题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推出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专题摘编”丛书的出版,对我国学术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本身,对深化我国学术界相关科研工作,对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学习也将提供便利并会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专题摘编”编委会
二○一○年十二月
摘编说明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历史科学》力求全面、系统地摘录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有关历史科学的诸多论述。这些论述发表于19世纪上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均摘自于他们的著作、笔记或书信等。
关于摘编体例说明如下:
1.摘编分“唯物史观指引历史学成为真正的科学”、“唯物史观的若干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有关实证历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的部分论述”三大部分。各“部分”内的一级标题为重大主题,二级标题为分类专题,三级标题为观点表述的关键词句。摘编力求做到准确揭示唯物史观阐发的基本规律与基本方法的内涵。
2.对经典作家著述的版本选择均以最新版本为先,新版未收录的论述则从旧版本摘选。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首选自《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10卷),其次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目前已出版21卷),尔后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 50卷)。列宁的著作,首选《列宁专题文集》( 5卷),其次是《列宁全集》第2版( 60卷)。斯大林的著作,选自《斯大林全集》( 13卷)和《斯大林文集》( 1卷)。
3.摘选的正文后标有原文摘自的篇名、写作时间、著作名、卷次、页码等信息,以便于读者查阅。
4.经典作家的论述,一般只在相关专题中摘录一次,但能同时表达经典作家其他观点的论述,则有可能在不同专题中均加以收录。
5.为保持论述原貌,文中的黑体字均为原著所有;脚注中的“编者注”也是原版著作编者所加。
6.由于译者和出版年代的不同,本书或出现对同一人名有不同译名的问题,但为保持译文原貌,编者未做调整。
目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专题摘编”编委会
前言
摘编说明
第一部分 唯物史观指引历史学成为真正的科学
一 唯物史观在整个世界观上实现了科学的变革
(一)唯物史观产生的历史条件
(二)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多年艰苦细致研究工作的结晶
(三)唯物史观的产生过程
(四)对唯心主义的批判
(五)对机械唯物论的批判
(六)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
二 唯物史观现实前提的揭示和历史发展规律的发现
(一)唯物史观的现实前提
(二)唯物史观是实践唯物主义
(三)实践与理论的关系
(四)人类历史发展普遍规律的发现
三 唯物史观是指引历史学成为科学的可靠指南
(一)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二)自然与人类。自然史与人类史
(三)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四)劳动创造人。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
(五)从唯物史观看人性及其改变的历史
四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唯物史观。科学地运用唯物史观的指导原则
(一)理解唯物史观必须认真研读原著
(二)唯物史观需要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而发展
(三)不能将唯物史观当作现成的公式或教条套用
(四)不能将唯物史观理解为经济决定论
(五)不能将唯物史观理解为一种目的论
(六)反对篡改和曲解原著
(七)正确评价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局限性
(八)坚持不懈以唯物史观指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历史科学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