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中国的通俗表征与主体建构_《林海雪原》及其衍生文本考察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61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 录
导言
一、“革命中国”的文学(文化)实践
二、通俗·表征
第一章 将“记忆”改写为“历史”
——长篇小说《林海雪原》的写作
第一节 “真实”与“虚构”
第二节 “农军”作者的文化准备与“新人”想象
第二章 编辑齐力型塑“民族风格”
——新中国文化领导权的一个侧面
第一节 “农军”能否思考“人学”问题
第二节 着力压抑欧化追求
第三节 “文字清洁工”和“思想把关”
第三章 批评的权力
第一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规审视下的“新英雄”
第二节 批评的效果:编辑对权威批评的服从
第三节 被引导和被构造的“读者”
第四章 革命叙事的“民族化”、“文人化”诠释
——话剧《智取威虎山》剧情模式的确立
第一节 话剧的总体设计
第二节 “民族化”的探索
第三节 “文人化”的无产阶级舞台形象
第五章 1950—1960年代初的改编
第一节 大跃进中的改编热
第二节 “侠”风还是“匪”气
——电影《林海雪原》的改编
第六章 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
——创造“无产阶级文学(文化)”的另一种实践方式
第一节 江青与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的艺术追求
第二节 暧昧多样的样板戏接受史
第三节 样板戏的意识内涵
第七章 历史与商业的“双刃剑”
——电视剧《林海雪原》及其他
第一节 电视连续剧《林海雪原》
第二节 纪实小说《英雄杨子荣》
结语:“仇必仇到底”?
附录一 小说《林海雪原》部分原稿及修改实录
附录二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所藏部分档案摘录
附录三 八一电影制片厂所藏《林海雪原》部分档案摘录
附录四 曲波访谈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简介
“革命中国”创造“无产阶级文学(文化)”的实践存在着两种路径。一种坚持对工人、农民出身的作家的着意培养;一种坚持用无产阶级意识改造知识分子,使之创作合格的作品。本书通过研究《林海雪原》及其衍生文本的生成,呈现了这两种路径探索过程中的种种艰难与所能抵达的高度。
作者简介
姚丹,福建福州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著作有《西南联大历史情境中的文学活动》等。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争鸣》、《文学评论》等刊物发表论文若干。
当代文学史研究丛书
程光炜 主编
“革命中国”的通俗表征与主体建构
《林海雪原》及其衍生文本考察
姚 丹 著
中国人民大学985工程(2010—2013)项目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革命中国”的通俗表征与主体建构:《林海雪原》及其衍生文本考察/姚丹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5
(当代文学史研究丛书)
ISBN 978-7-301-18866-8
Ⅰ.①革… Ⅱ.①姚… Ⅲ.①林海雪原—小说研究—中国 Ⅳ.①I207.425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1)第081671号
书 名:“革命中国”的通俗表征与主体建构——《林海雪原》及其衍生文本考察
著作责任者:姚 丹 著
责任编辑: 张雅秋
封面设计: 奇文云海
标准书号: ISBN 978-7-301-18866-8/I·2339
出版发行: 北京大学出版社
地 址: 北京市海淀区成府路205号 100871
网 址: http://www.pup.cn 电子邮箱:pkuwsz@yahoo.com.cn
电 话: 邮购部62752015 发行部62750672 出版部62754962
编辑部62752022
印 刷 者:三河市富华印装厂
经 销 者:新华书店
965mm×1300mm 16开本 17.75印张 250千字
2011年5月第1版 2011年5月第1次印刷
定 价:36.00元
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或抄袭本书之部分或全部内容。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举报电话:010-62752024;电子邮箱:fd@pup.pku.edu.cn
“当代文学史研究丛书”总序
从1949年全国第一次文代会算起,中国当代文学的建史和研究,已经足足60年。在中国历史上,这60年是社会最为动荡又充满历史机遇的一个年代。但放在一百七十多年来的视野里,人们并不会为它离奇、剧烈、丰富的故事而惊诧。“当代文学”就发生在我们共同记忆的这一历史时段中。在当代文学史研究中,我们无法无视历史的存在将文学看做一个“纯文学”的现象,我们也无法摆脱文学与历史的无数纠缠,将作为研究者的自己置身事外。明白了这一点,就能懂得中国当代文学学科为何迄今为止都没有像中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那样建立学术的自足性、规范性,反而屡屡地被人误解和贬低。更容易看清楚的是,如果当代史观到今天还没有在幅员辽阔的大地上成为一种“社会共识”,那它势必会不断动摇与该史观息息相关的当代文学史的思想基础和学科基础。
当代文学史学科自律性一直缺乏的另一个原因,是它的下限始终无法确定。2000年后至今,当代作家的大量新作有如每年夏季长江无法控制的洪峰一样奔腾不息,声名显赫的老作家也不肯歇笔,对自己的思想头绪稍作整理,并对历史作更深远的瞭望。对新作的关注,仍然是最热门的事业。这就使当代文学很多从业者不得不放弃寂寞的研究,转入更为丰富多彩的当代文学批评之中。当代文学批评在慷慨为文学史研究提供新鲜视角和信息的同时,也在那里踩踏涂抹着“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与“文学史研究”的界限。著名作家的新作,还会冲刷、改写和颠覆当代文学以往历史的价值,“超越”依然是当代文学批评最动人的词汇,正是它造成了当代文学观念的不断的撕裂。这种情况下,当代文学的标准和研究规范经常被挪动,也就不难理解。
本丛书提倡从切实材料出发,以具体问题为对象,对当代文学史的“史观”展开讨论,据此观察中国当代文学史为什么会以这种方式展开,影响文学思潮、流派、文学批评和作家创作的历史因素究竟是什么。将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我们就能逐渐知道,它的研究在中国学术环境中失败的症结之所在。
本丛书主张当代文学史研究的“历史化”。认为先划出一定历史研究范围,如“17年文学”、“80年代文学”等等也许是有必要的,它会有利于研究问题的分层、凝聚和逐步的展开。对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革命中国的通俗表征与主体建构_《林海雪原》及其衍生文本考察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