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文化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罗常培
(1899-1958),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北京市人,满族。历任西北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34年起,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并兼系主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长。1949年后,筹建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并任第一任所长,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委员。一生从事语言教学和研究,在汉语音韵学和汉语方言研究方面卓有成绩,被学术界誉为“继往开来”的语言学大师。有《罗常培文集》十卷。
罗常培,摄于上世纪40年代。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语言与文化(注释本)/罗常培著;胡双宝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
ISBN 978-7-301-15171-6
Ⅰ.语… Ⅱ.①罗…②胡… Ⅲ.文化语言学—研究 Ⅳ.H0-05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9)第062181号
书   名:语言与文化
注释本
著作责任者:罗常培 著 胡双宝 注
责 任 编 辑:刘 正
标 准 书 号:ISBN 978-7-301-15171-6/H·2244
出 版 发 行:北京大学出版社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成府路205号 100871
网   址:http://www.pup.cn
电 子 邮 箱:zpup@pup.pku.edu.cn
电   话:邮购部 62752015 发行部 62750672 编辑部 62753334
出版部 62754962
印 刷 者:北京大学印刷厂
经 销 者:新华书店
890毫米×1240毫米 A5 7.25印张 200千字
2009年5月第1版 2011年11月第2次印刷
定   价:16.00元
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或抄袭本书之部分或全部内容。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举报电话:010-62752024
电子邮箱:fd@pup.pku.edu.cn
说明
《语言与文化》一书是罗常培先生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重要研究成果。罗先生于1938年辗转抵达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后,便利用云南少数民族多的条件,开展民族语言调查。自己调查,组织学生调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语言与文化》一书附录四《语言学在云南》所列41项成果中,有17项是罗先生自己调查的。1944年至1948年,罗先生借在美国几所大学讲学之机,也收集相关的资料,做类似的调查。
《语言与文化》一书写于半个多世纪前,1950年由北京大学出版部出版。1989年语文出版社出版了经汪大年先生根据作者保存的夹有好几位先生签注意见的本子做过整理的重印版;2004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据《罗常培文集》第五卷核校稿排印的新本,《文集》本曾据1989年本核校。
这次重排,依据1950年版,改用简化字。行文及原用名称、术语等不予改动;只调整了少量标点,如浪线书名号改用《》等,适当用了顿号。
书中的外国专名,大多附有拉丁字母写法,所以旧译名不改为现在通行译名。如9页那洼和(Nawaho)语,不依《中国大百科全书》改作那伐鹤语;35页徐勒吉(Gustav Schlegel)不改为史莱格尔。
书中所用民族名称和地名,是当时的叫法,其中有不少发生了变化,今天的读者不一定熟悉,为方便读者,作了一些简单的注释(僮族径改壮族,栗粟族径改傈僳族,不出注)。1950年本的注释是脚注,而每章统一编序。现在仍为脚注,改为每页编序,用①②等标示。这次加的注则每章统一编序,用[ ]标示,置于章末;个别随文注也用[ ],如自序中向觉明[向达]。少量专名一时没有查到,暂予空缺。有一部分专名不止一次出现,只在第一次出现时加注,并对这些注解编了索引,以方便查检。
1950年版,目录每章之下列有要点,以起内容索引作用,今予保留。书后所附著者其他著作目录,亦予保留。
对于1989年本据作者保存本增加的内容(包括正文和注),用下加线标示;2004年本编者对一些论著出版情况加的脚注,移作篇末注,用#[ ]标示。
罗常培先生在第一章说:“假如我这一次尝试能够有些许贡献,那就可以给语言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搭起一个桥梁来。”罗先生的《语言与文化》确实起了导夫先路的作用。最近二三十年,论述语言与文化的著作数量可观,而且各有千秋,从语言文化生发开去,天地广阔,读者自可参阅。
不当之处,恳请指正。
胡双宝
2008年8月
目录
序言
自序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从语词的语源和变迁看过去文化的遗迹
第三章 从造词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
第四章 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
第五章 从地名看民族迁徙的踪迹
第六章 从姓氏和别号看民族来源和宗教信仰
第七章 从亲属称谓看婚姻制度
第八章 总结
附录一 论藏缅族的父子连名制
附录二 茶山歌
附录三 从客家迁徙的踪迹论客赣方言的关系
附录四 语言学在云南
著者其他著作
恬厂语文论著甲集目录
著者未结集之论文目录
注释索引
序言
陆志韦
自从语言跟文字分了家,语言的地位让象形文字占了去,人已经忘了语言是劳动的工具。一个民族的文化跟所谓思想方式全是手跟发音器官联同创造出来的。人要是不能说话,就不会有合群的工作,也不能把劳动的方法传授给别人。比较复杂一点的机器也全都是手跟口腔联络着工作,才能制造出来。先有语言然后有文字。文字至多不过是古人劳动的记录。文字脱离了语言,脱离了生产,哪里还能代表一个民族的文化呢?
莘田先生写了这本小书,书名是“语言与文化”,不是“文字与文化”。这在中国还是一种新的尝试,可是成绩已经是很可观了。我希望中国人的研究语言从此走上了科学的大路,也就是走上了群众路线。中国文化是中国大众的生活方式,中国话(特别是汉语)是中国人创造文化、传播文化的工具。所谓“文物制度”、“书画琴棋”,那是少数人的。汉字也是少数人的。
我念了莘田先生的书,不由得想到我们这些研究中国文化的人是何等的可怜。比如我是研究汉语的语音史的,可老得在汉字上“钻点子”。前些年甚至于不敢把研究的目标说给人家听。莘田先生这书的内容大部分也还得在汉字上下工夫,因为中国话的历史全部是用汉字写下来的,除了少数民族的一些近代史料。
语言学的工作,它怎能配合上建国的 ............

书籍插图:
书籍《语言与文化》 - 插图1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语言与文化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