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讲评之风人深致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17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诗经讲评之风人深致/苏缨著.—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0.1
ISBN 978-7-80753-831-8
Ⅰ.诗… Ⅱ.苏… Ⅲ.诗经—文学欣赏 Ⅳ.I207.2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9)第149105号
特约编辑:刘志红
责任编辑:张凤涛 路嵩
封面设计:蒋宏工作室
诗经讲评之风人深致
苏缨 著
哈尔滨出版社出版发行
哈尔滨市香坊区泰山路82-9号
邮政编码:150090 营销电话:0451-87900345
E-mail:hrbcbs@yeah.net
网址:www.hrbcbs.com
自序:逻辑和证据的尽头
胡适在1935年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做《我们今日还不配读经》。其中,这样说道:“今日提倡读经的人们,梦里也没有想到五经至今还只是一半懂得、一半不懂得的东西。这也难怪,毛公、郑玄以下,说《诗》的人谁肯说《诗》三百篇有一半不可懂?王弼、韩康伯以下,说《易》的人谁肯说《周易》有一大半不可懂?郑玄、马融、王肃以下,说《书》的人谁肯说《尚书》有一半不可懂?古人且不谈,三百年中的经学家……又何尝肯老实承认这些古经他们只懂得一半?……王国维先生忽然公开揭穿了这张黑幕,老实地承认,《诗经》他不懂的有十之一二,《尚书》他不懂的有十之五。王国维尚且如此说,我们不可以请今日妄谈读经的诸公细细想想吗?”
把时间倒推上去,明代文学家钟惺编《古名儒毛诗解》,序言里劈头就说:“六经有解乎?六经而无解,不名其为六经矣。六经有一定之解乎?六经而有一定之解,不成其为六经矣。”
胡适和钟惺看上去是完全对立的,胡适强调那些古老的儒家经典直到二十世纪仍然“还只是一半懂得、一半不懂得的东西”,钟惺却以为这些经典当然有解,但根本就不存在“一定之解”。似乎若站在钟惺的立场上,胡适的担忧大可不必。
事实上,胡适与钟惺并不构成任何矛盾,因为他们是在两个完全不同的层面上说话的。大略说来,钟惺立足于古典经学(政治哲学),胡适则立足于现代的史学与文献学,儒家经典在他们的眼里并不是同一种东西。
以政治哲学论,经义无妨于此一时、彼一时;以现代史学与文献学论,则永远要追求一个最原始的终极答案——尽管无法达致,总要无限接近。本书就是在后者的意思上勉励为之的。
《诗经》至今仍有太多疑义,如胡适说“《诗》三百篇有一半不可懂”,放在今天一样成立。虽然学术日进,出土材料愈多,但新问题也会随之愈多。本文梳理古义,辨正诸家歧说,或采近年研究之新,或抒己意以成一家之言,或有破有立,或破而无立,希望能把问题推到逻辑与证据的极限处。力有未逮,诚惶诚恐,有待方家指正。
苏缨
2009年6月
目录
版权
自序:逻辑和证据的尽头
风马牛也相及——“国风”小考
关雎
葛覃
卷耳
樛木
螽斯
桃夭
兔罝
芣苢
汉广
汝坟
麟之趾
风马牛也相及——“国风”小考
子路、曾皙、冉有和公西赤四个人坐在孔子的身边,孔子说:“平常你们总是说自己多有本事,只是没有被人发现。假如真有一天货卖识家,你们准备怎么施展呢?”
这是一次师生之间关于理想抱负的闲谈,子路脱口而出道:“我想去治理一个饱受内忧外患的大国,只消三年,我就可以把国民训练成勇敢的战士,使他们足以抗击外侮。”
孔子只是笑笑,显然不以子路之言为然。冉有接着说道:“我可没那么大的本事,也就能治理一个小国,可以在三年之内使百姓丰衣足食。但礼乐之事恐怕不是我力所能及的,还得另请高明。”
公西赤更低调,说:“我可不敢说自己能干什么,只敢说自己想学什么。我想把礼乐学好,将来也好在宗庙和盟会的场合作个小小的司仪。”——这话单独看起来是很低调,但考虑到这是紧承着冉有那句“礼乐之事恐怕不是我力所能及的,还得另请高明”,公西赤显然是把自己当做冉有口中的那位“高明”了。
等大家都讲完了,在一旁弹琴的曾晳才说:“我和诸位都不一样。我的理想是:暮春时节,春暖花开,我可以换上单衣,约上十几个青少年同伴到城西的沂水中洗澡,等洗完澡,再到城南的舞雩台上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
这四大弟子的理想抱负看来一个不如一个,尤其是最后的曾晳,简直是以游手好闲为人生观了,但孔子喟然长叹道:“曾晳的话说到我的心里了!”
这段小故事出自《论语·先进》,本文谈《诗经》,就从这一节《论语》谈起。
曾点的话里,最后一句原文是这样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杨伯峻的翻译是:“在沂水旁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歌,一路走回来。”钱穆的翻译是:“结队往沂水边,盥洗面手,一路吟风披凉,直到舞雩台下,歌咏一番,然后取道回家。”李零的翻译是:“到城西的沂水中洗澡,洗完澡,再到城南的舞雩台上吹风,在和煦的春风中唱歌,兴尽而归。”
所以,一旦贯通孔子的思想,就会发觉这一节很让人费解——以孔子积极入世的心态,为什么偏偏赞许曾点这个游手好闲的逍遥派理想,难道这比安邦定国还重要不成?如果是庄子这么说倒还可以理解。李零的解释是:“子路讲的是‘不挨打’,属于‘强兵’,是最大的硬道理;冉有讲的是‘不挨饿’,属于‘富国’,也是硬道理。他们都没有提到‘礼’。公西华(即公西赤)讲的是‘礼’,而且是富起来才有的‘礼’。古人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解决温饱才能讲礼貌。道德文明建设是软道理。曾晳(即曾点)的道理更软,干脆是享受生活:享受和平、享受富裕、享受文明。它们是建筑在前三位的理想之上:和平是靠子路之志,富裕是靠冉有之志,文明是靠公西华之志。没有和平、富裕和文明,曾晳就逍遥不起来。曾晳的回答本来只是随口一说,但孔子听了,另有想法。他把四子之志,看成互相补充。他欣赏曾晳之志,主要是因为,前面三位讲治国,最后要落实到个人幸福,这是目标性的东西,但他欣赏曾晳(即曾点)之志,并不是否定子路等人,因为过程也很重要。”
李零的这番阐释无疑是非常深刻的,唯一的问题是:单从《论语》文本上看,绝对看不出这么丰富的意思,这实在有几分过度诠释的嫌疑。
那么,还有什么别的解释没有?
《论语》和其他先秦典籍一样,歧说一向很多,这一节也不例外。舞雩台,顾 ............

书籍插图:
书籍《诗经讲评之风人深致》 - 插图1
书籍《诗经讲评之风人深致》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诗经讲评之风人深致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