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与解释_政治哲学导论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4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论证与解释
——政治哲学导论
宋宽锋 著

黄颂杰
无论中国哲学还是西方哲学,政治总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中国传统哲学直接源于伦理道德和政治思想的探究,它首先关心的是“人事”、“救世”,为人间“治乱”,求取太平盛世的理想。“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哲学的基本主张。内在的修身养性可外化为安邦治国之术。中国传统哲学所追求的“道”首先是内圣外王之道、治国平天下之道。中国哲学致力于究天人之际,首先也是如何使个人与自然、与社会合一、和谐相处。政治哲学构成了中国哲学的基本面。近百年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动荡,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是中国学者关注的焦点。改革开放以来,在引进各种西方学术的热潮中,西方政治哲学引人注目。
西方哲学从产生起就关注人和社会问题。从古希腊哲学家到19世纪初的黑格尔,哲学家们都把伦理道德、社会政治融进自己的体系。他们的伦理道德和政治学说与他们的本体论、知识论是相互渗透融会在一起的。他们一方面引导人们超越感性世界追求存在的原理和真理,另一方面又引导人们关注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在现当代,政治依然是哲学家们关注的热点,德性、正义(公正)、自由、民主、权利、责任(义务)是各种政治哲学、道德哲学、法哲学的热门论题。现当代的许多哲学家对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兴趣甚至超过了对传统本体论、知识论的研究,而政治学家则把政治理论提升到哲学的、形而上的层面。政治哲学是当代西方学术界的热点之一。在它被引进中国以后,也越来越引起中国学术界的关注,成为中国学术界的热点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大批西方政治哲学著作被译成中文,研究性成果也不断涌现,但其中大多是对西方政治哲学的介绍或评述,而宋宽锋的这部关于政治哲学的研究性著作(《论证与解释——政治哲学导论》)则与此有所不同。
这部著作的独到之处,首先在于它并不限于西方政治哲学,而是融中西哲学于一体;更有创意的是,它并非对中西政治哲学作一般性的介绍或评述,而是依据一种政治哲学史的研究方式,尝试对中西政治哲学进行“诠释”和“重构”。这种尝试无疑是十分大胆的,但绝不是任意的、无根基的凭空想象,而是在对中西政治哲学进行整体透视的基础上提出的。这种“诠释”和“重构”的尝试,具体表现为“政治哲学的论证性概念框架”与“政治哲学的解释性概念框架”的提出,全书就是围绕这两种“概念框架”展开论述的。这种研究方式和进路显然不同于对政治哲学的惯常的“史学式”的研究方式和进路。作者认为,后一种研究方式致力于对政治哲学思想演进历程的“客观再现”或“客观解释”,这样的研究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但同时也具有“无法根本化解的内在局限”,那就是它不能从根本上建立和阐释作为研究对象的政治哲学史与研究者当下对“政治”的哲学思考之间的意义关联,也不能展开和实现政治哲学的概念框架与日常的政治思考之间的意义关联。而作者提出的对政治哲学的“概念框架”的研究方式和进路,其主要旨趣正是为了建立和展现政治哲学研究与研究者之间的意义关联。作者强调,对政治哲学的“史学式”或“观念史式”的研究方式的局限是“不足”,而不是“错误”。因此,作者提出的对政治哲学的“概念框架”的研究方式只是对惯常的“史学式”研究方式的“补充”,而不是“替代”或“排斥”,或者说,是为了克服后者的“缺陷”。
何以“概念框架”的研究方式能弥补“史学式”研究方式的不足呢?“政治哲学的概念框架”是将那些在特定历史时空中出场的政治哲学理论的历史关切和历史性的内容加以“抽象”而形成的,也就是说,把历史上出现的各种政治哲学理论加以“纯粹化”,看作思考“政治”的“概念框架”,政治哲学史就被“转换”成了各种政治哲学的“概念框架”相互遭遇、辩驳和竞争的“共时性”的思想舞台;这种“转换”是由作为研究者的“我们”进行的一种思想操作,这个“共时性”的思想舞台是由作为研究者的“我们”搭建的,各种政治哲学(无论是西方哲学还是中国哲学)的“概念框架”与作为研究者的“我们”,通过这个思想舞台就处在了一种“新的互动模式”或“关系状态”之中。作为研究者的“我们”可以让诸种政治哲学的概念框架在这个思想舞台上展现自己,沟通和交流,论辩和争论,让它们在各个层面遭遇、竞争、互动。当然,各种政治哲学内容的“抽象”或“纯粹化”、“概念框架”的形成和“共时性”思想舞台的搭建,都不是任意的无根基的,而是取决于未被“纯粹化”的我们和我们置身于其中的特殊历史情境,是“被我们所面对的特殊的问题、困惑和关切所规限和约束的”。作者强调,作为研究对象的政治哲学史与作为研究者的我们之间的“意义关联”,不是通过历史上的政治哲学家提供现成的解答和教益来实现的,而只能在上述研究活动的互动过程中建立和展开,也就是在诸种政治哲学的“概念框架”与研究者当下对政治的思考(“日常的政治思考”)之间的双向互动过程之中得以展开和实现。
作者指出,政治哲学的“概念框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多种政治哲学“概念框架”呈现出多种不同的思考“政治”的角度、取向和方式。我们日常的政治思考也是多元的、多样的,表现出我们日常对“政治”思考的多种不同的角度、取向和方式。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相似性、一致性,又有程度上的差异,这就使两者之间建立意义关联成为可能和必要。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多元的政治哲学的概念框架作出了分类,将其区分为“论证性的政治哲学概念框架”和“解释性的政治哲学概念框架”。通过对这两种政治哲学概念框架的研究,作者试图重构政治哲学史的理论图景,或者诸种“政治哲学概念框架”的谱系。
所谓“论证性的概念框架”就是致力于合理性的论证。合理性论证的依据之一是“事实”,即人性的事实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实际状况。作者把霍布斯、洛克等人的社会契约论、休谟的政治哲学和哈耶克的政治哲学都理解为论证性概念框架。合理性论证的另一个依据是“价值”,即以价值为基础和根据的论证性概念框架。罗尔斯和诺齐克的政治哲学都是以价值为依据的论证性概念框架,虽然他们的价值理念并不相同。伯林提出的价值多元论,使以“价值”为基础的论证性概念框架面临理论 ............

书籍插图:
书籍《论证与解释_政治哲学导论》 - 插图1
书籍《论证与解释_政治哲学导论》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论证与解释_政治哲学导论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