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之场_法国国民意识的文化社会史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2.1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记忆之场:法国国民意识的文化社会史/(法)皮埃尔·诺拉主编;黄艳红等译.—2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6
(学衡历史与记忆译丛/孙江主编)
ISBN 978-7-305-18610-3
Ⅰ.①记… Ⅱ.①皮…②黄… Ⅲ.①社会史—研究—法国 Ⅳ.①K565.0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7)第099742号
Les lieux de mémoire
© Gallimard(Paris),1984,1986,1992.
Simplified Chinese edition copyright © 2015 by NJUP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省版权局著作权合同登记 图字:10-2012-014号
出版发行 南京大学出版社
社 址 南京市汉口路22号
邮 编 210093
出 版 人 金鑫荣
丛 书 名 学衡历史与记忆译丛
丛书主编 孙 江
书 名 记忆之场:法国国民意识的文化社会史(第二版)
主 编 [法]皮埃尔·诺拉
译 者 黄艳红 等
责任编辑 陈蕴敏
责任校对 张倩倩
照 排 南京紫藤制版印务中心
印 刷 江苏凤凰扬州鑫华印刷有限公司
开 本 635×965 1/16 印张39.25 字数473千
版 次 2017年6月第2版 2017年6月第1次印刷
ISBN 978-7-305-18610-3
网 址:http://www.njupco.com
官方微博:http://weibo.com/njupco
官方微信:njupress
销售咨询:(025)83594756
*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 凡购买南大版图书,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所购图书销售部门联系调换
南京大学人文基金资助
本书系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现代中国公共记忆与民族认同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项目批准号:13&ZD191)
*
学衡历史与记忆译丛编委会
*
主 编 孙 江
副主编 陈蕴茜 张凤阳
编 委 王海洲 王晓葵 李里峰 李恭忠
范 可 周海燕 黄东兰 黄兴涛
麻国庆 〔德〕Marc Matten(王马克)
〔日〕南诚 〔英〕Andrew Hoskins
助 理 王 楠 闵心蕙
中文版序 皮埃尔·诺拉及其《记忆之场》
孙江
Accélération de l'histoire(历史在加速)。
(1)
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诺拉(Pierre Nora)在其主编的《记忆之场》导言中劈头如是说。基于这种当下的紧张感,从20世纪80年代中叶开始,诺拉动员120位作者,穷十年之功,编纂出版了由135篇论文组成的三部七卷、超过5600页的皇皇巨著。与以往强调对过去发生之事进行考索的历史研究不同,与法国“年鉴学派”所倡导的“心性史”研究亦径庭有别,这部巨著乃是要在文化-社会史语境中回溯历史,探讨形塑法国“国民意识”的记忆之场。
一
1931年11月17日,诺拉出生于巴黎一个外科医生的家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血雨腥风下,作为犹太裔法国人,诺拉家族经历了抵抗运动的惊险。战后,诺拉进入路易勒格朗中学(Lycée Louis-le-Grand)读书,最后在索邦大学(Sorbonne)取得大学学位。1958年,诺拉赴法属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的拉莫里西埃高中(Lycée Lamoricière)任教,1960年返回法国,翌年出版《阿尔及利亚的法国人》一书,批判作为“殖民者”的法国人与作为“内地人”(Métropole)的法国人之不同,
(2)
该书经常被作为学术著作来引用,其实它只是诺拉个人的观察记录,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学著作。
(3)
1965—1977年,诺拉先后在巴黎政治学院(Institut d'études politiques de Paris)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École des hautes é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谋得教职。这期间的诺拉,与其说是教授,不如说是编辑,与其说是学者,毋宁说是记者。1964年,他在朱利亚尔(Julliard)出版社创办“档案丛书”。1965年成为伽利玛(Gallimard)出版社编辑,先后创办“人文科学丛书”“证言丛书”“历史学丛书”等。1980年,又与哲学家戈谢(Marcel Gauchet)创办《辩论》(Le Débat
)杂志,引领法国知识界的前沿话题。在诺拉主编的丛书中,收录了“年鉴学派”第三代代表人物勒高夫(Jacques Le Goff)、拉迪里(Emmanuel Le Roy Ladurie)等人的著作。1974年,热衷于讨论历史研究方法的诺拉与勒高夫合作主编三卷本《创作历史》(Faire de l'histoire
)。
(4)
上述学术组织活动为其日后延揽120名作者进行“记忆之场”研究构筑了必不可少的人脉关系。
转机来临。1978年诺拉在堪称“年鉴学派”大本营的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开设讨论课。其时,法国历史学界正经历回归政治史研究、重新评价叙事史的新趋势。2002年,诺拉在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其主编的《重新思考法国》第一卷导言中,直言20世纪60—70年代“年鉴学派”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史学是对“事件史的十字军”,
(5)
而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心性史”(histoire des mentalités)不过是那种“科学的”数量统计方法的延伸,量的统计未必反映质的变化。诺拉呼吁关注被历史学者忘却的当下的“历史”——记忆之场。
“记忆之场”——“Lieux de mémoire”是诺拉生造的术语,由“场所”(lieu)和“记忆”(mémoire)两个词构成。叶兹(F.Yates)在《记忆术》一书中曾谈及拉丁语中的“loci memoriae”。
(6)
“loci”是“locus”的复数,有场所、位置及身份等意思。显然,诺拉的“记忆之场”要比该词的原始意义宽泛得多。1984年《记忆之场》第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记忆之场_法国国民意识的文化社会史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