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研究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绪论
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相互交融,共同造就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在历史发展的每个重要时期,草原文化都以其富有时代意义的内涵和精神特质,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提供新的滋养,成为其繁荣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内在因素。在当代中国,草原文化又一次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个领域,产生出日益广泛的影响。因此,深入研究草原文化,弘扬草原文化的现代文明精神,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全面推进现代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草原文化的精神内涵
草原文化主要是指长期生活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的各民族共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带有民族特点的文化,它既包括深层次的心理、价值观念,又包括表层次的节日风俗、文学艺术、诗歌音乐等具体形式,体现在北方各民族的生产生活过程之中。蒙古族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也是现代草原文化的主要载体和传承者。
草原文化内涵丰富、形态多样、特色鲜明。从精神层面上看,草原民族具有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宇宙观;与大自然谦和相处、永被恩泽的自然观;欲取先予、永续利用的生态观;描摹自然、歌颂自然的文化观;践行自由、开放自信、逐水草而居的世界观;讲究诚信、崇拜英雄的人生观。从历史层面上看,这里是人类先祖的栖息地、许多北方民族的发祥地、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融合地和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地。各种文化在传承、变革、相互影响中逐步发展成为以游牧文明为主要特质的草原文化。
具有悠久历史的草原文化,为人类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在草原文化发祥地的我国北方草原,从远古开始就有了早期人类活动的印迹。从旧石器时期的大窑石器制造遗址、反映形成中的蒙古人种的扎赉诺尔人头骨化石,到新石器时期的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等许多有独特历史价值的文明结晶,无不向人们展示着草原文化的深厚底蕴。人类步入文明社会之后,草原文化更展现出勃勃生机。在建立政权、创制文字、建设都市、繁荣文学艺术等各个草原文化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非凡成就,涌现出成吉思汗、耶律楚材、明安图、曹雪芹等一批举世闻名、迄今仍有广泛影响力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和文学家,为丰富中华文化,推进中华民族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集中体现北方游牧民族性格和气质的草原文化,也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资源。北方游牧民族,长期生活在“地涸泽碱卤,不生五谷”、“木皮三寸,冰厚三尺”的干旱、寒冷气候条件下,又常常相互争战。这种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造就了草原民族吃苦耐劳的品格和自强不息、豪迈刚健的民族精神。对北方民族“以刚猛为强”、“贵壮尚勇”、“重兵死、耻病终”等诸如此类的描述,正是古人对草原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和生动写照。而这种民族精神,恰恰就是维系草原民族世代生息繁衍、持续繁荣发展的重要精神纽带。时至今日,这种精神依然是包括草原民族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建设现代文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源泉。与此相呼应,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生产生活方式,还培育出草原人的开放意识和博大胸怀,形成了充满自信的开放型文化心态。他们不但敢想敢做,还善于“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吸纳一切有益的新质文化,以推动民族发展和进步。在蒙元时期,以国家政权形式与世界交往的蒙古族,“几乎将亚洲全部联合起来,开辟了洲际通路”,不仅有力地推进了中国同中亚、南亚和意大利、法国等国家与地区文化的交流,而且以世界历史舞台为背景,展示了草原文化兼收并蓄的开放特质。
凝聚北方游牧民族智慧的草原文化,也为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来源。草原文化是由生活在草原地区的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许多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共同创造的。在这些民族的政治、军事、科学、艺术文化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反映出这些民族认识和对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态度。其中,不少思想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依旧是我们推进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源泉。例如,“以法治事”的观念。在许多人看来,草原民族过着游牧生活,社会组织松散,没有什么法制观念可言。其实不然,草原民族是很有一些法制观念的。以草原文化集大成者蒙古族为例,就一向非常重视“以法治事”。蒙古民族一方面非常注重遵从各种习惯法,违背习惯法的人常常受到严厉的惩罚;另一方面,蒙古族又十分重视成文法,在制定实施成文法方面取得了很高成就。面对“窃盗奸通之事甚多”的混乱不安的社会秩序,成吉思汗在登临汗位之际,即颁行《大札撒》法典,以法律形式严禁当时蒙古族中流行的各种恶习,树立了以法治事的典范。再如“天人合一”的思想。应当说,“天人合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最完美的生态智慧”。但作为草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却有着明显的不同。草原文化的“天人合一”观念,不仅把人当作“天”(自然)的一部分,而且把“天”(自然)当作敬奉的对象,以一种敬畏和爱慕的心情崇尚自然、爱惜自然。而这种侧重点的不同,直接导致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不同效果。更为重要的是,中原文化由于以农耕文明为基础,很难将“天人合一”的观念贯彻到“行”的层次上;草原文化由于以游牧文明为基础,几乎天然地把“天人合一”的理念变为行动的准则,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发挥到极致。因此,在现代文明建设普遍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下,草原文化这种固有的先进生态理念更彰显出新的价值和生命力。
草原文化精神具有时代性,在不同时期的精神追求和价值选择是有所不同的。因此,在草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与时俱进的文化精神、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生机勃勃的文化生命力、兼容并蓄的文化主张、和谐统一的文化生态观、以自然为本和人文精神为主的文化哲学等诸多精神内涵。据此,有人将草原文化的核心精神归纳为四个基本要素,即不甘落后、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精神;敢于拼搏、善于拼搏、志在必胜的精神;宽厚包容、团结协作、谋求共赢的精神;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草原文化研究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