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5.5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诗意的居住
1、富饶的江南鱼米之乡
2、苏州园林的历史积淀
3、居城市而享山林之乐
4、文化艺术的大天地
写意山水的造园布局
1、化整为零
2、庭院深深
3、以小见大
4、精致得体
千古佳话说园林
1、源远流长的拙政园
2、浮浮沉沉瑞云峰
3、乾隆题字真趣亭
4、芥子小园网师园
5、沧浪之水清兮
6、幽雅宁静佳“耦”天成
7、半潭秋水一房山—环秀山庄
苏州园林的传承与革新
1、传统性文化符号的商品化
2、地域性文化符号的国际化
附录
诗意的居住
苏州,湖山秀美,人文荟萃,地杰物丰,悠久的历史给苏州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中国的文化四绝有山水画、烹饪、园林和京剧,其中园林就是一朵绚丽的艺术之花,一多半集中在苏州。如此多的数量,再加上如此高的造诣,在当今世界也是少有的。一个城市能拥有如此多的古典名园,确实是一种骄傲。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六世纪吴王的园囿,历经了2500多年沧桑变化的苏州古城创造了世界城市建设史上的奇迹。苏州古城积淀深厚,是吴文化的重要标志。春秋时吴国争强于列国,两汉六朝期间苏州是江南一大都会,唐宋以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赞誉让苏州举世瞩目,到了明清两代,苏州更是孕育了众多的历史遗存,这些精致典雅、古朴沧桑、洋溢着人文气息的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基础和文化沉淀。
作为中国历史遗产中一朵绚丽的艺术之花,苏州古典园林从东晋南渡出现造园的记载为始,一直到明清的鼎盛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苏州园林是“在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典范。
1、富饶的江南鱼米之乡
苏州在春秋时期就是吴国的中心,凭借强大的经济力量,吴王敢于在列国中称雄。从两汉到六朝,苏州一直是江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在三国的孙权时期,苏州已成为江南大都会。从汉末大乱到隋文帝一统中原的三四百年间,社会动荡不安。东晋南渡之后,中原士族迁徙江南,苏州的秀丽山水和舒适生活第一次被北方士人所发现,吸引了很多人来到此地颐养天年。隋文帝统一中国后,由隋至唐300多年间,江南社会稳定发展。特别是隋炀帝为了游历江南开凿了大运河,方便了江南与中原的交通,使经济中心逐渐南移,那时的苏州一派繁华景象。“当今国用多出江南,江南诸州,苏最为大”,著名诗人白居易曾这样赞美苏州。五代十国的割据使统一的中国再次陷入分裂,经济遭到破坏,但对南方经济的发展却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苏州经济也得以继续发展,成为全国最富饶的地区之一。到了两宋时期,苏州地区所遭受战争蹂躏的次数和破坏程度在全国来说是最少和最轻的。受破坏最严重的一次当算是南宋初年的金兵南侵,苏州城一度被破,但金兵一退,这里的社会经济又逐步恢复了。
所以,这一时期的苏州已经成了全国最为富庶的鱼米之乡。宋代流行“天上天宫,地下苏杭”、“苏湖熟,天下足”等谚语,那个时期的苏州是全国丝绸业的中心,经济繁荣,已经被看作是全国的“天堂”和“粮仓”了。元代,因忙于征战,整个经济处于滞缓状态。苏州城地处太湖平原,向来无险可守,多次兵火烧到苏州城外就熄灭了,苏州守军遇到敌军进袭,往往一触即溃,所以客观上保存了城内众多的古典园林建筑。元末,张士诚占据苏州,在这里称王,建大同政权,又使苏州偏安了足足10年。江南诸城市多是商业和手工业的重要产地,明清两代,手工业的迅速发展,出现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苏州更加繁荣发展。明代苏州一府的田赋就占了全国的十分之一左右。明代中叶,苏州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苏州,同时又成为商业城市。交通便捷,商贩云集,社会日见繁荣。富足的社会经济条件为园林的建设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支持。
清人画中的苏州城
随着经济的发展,苏州地区的文风也逐渐胜于其他地区。诗人、画家辈出的苏州,逐渐成为江南最为富庶而且又有深厚文化艺术内涵的城市之一。诸多官僚、富商、文人雅士兼并土地,争相造园。园林既是享乐和吟诗作画之所,又是附庸风雅、颐养天年的安乐窝。以苏州为代表的吴文化清雅明慧、精细玲珑,体现在园林造景中,则表现为咫尺千里、情景交融。既有物质享受,又有自然情趣的城市山林。私家园林一般都占地较小,不像皇家园林那样能够容纳许多景致,但它却别有韵味,能令人流连忘返,其关键就是园景中融合了园主的阅历与修养。主人的思想境界越高,其园林所表现的诗意也就越浓。自宋元以来,苏州就是士大夫文化与市民文化高度统一的城市。到了明清期间,苏州、无锡一带,官僚文人集中,苏州籍的士子衣锦还乡,或是失意退隐,纷纷回到故里。
他们为了尽情享受生活,一方面要维护当地社会的安定,另一方面,又竞相争奇斗巧、置宅造园。而他处的官僚地主也往往羡慕苏州的风物优美,选择来此处颐养天年。因而明朝中期,官僚文人成为造园的主体,在苏州形成了一个大的造园高潮。
从自然地理条件来看,苏州既有自然风光,又具历史底蕴。自宋代以后,苏州城内车船并进,历史上就有“六门、三关、五鼓桥”、“七塔、八幢、九馒头”、“三官、九观、廿四坊”之胜状。正因如此,苏州地区具备了造园所需最优越的自然条件。筑山开池是园林的根本,苏州城内河道纵横、湖泊罗布、水源丰富、运输便利。附近盛产石材,洞庭西山所产太湖石是筑石用石的佳品,颜色深浅变化丰富,瘦镂皱透,自唐朝以来就全国闻名。这些自然和历史条件大大促进了园林艺术的发展,就地取材的苏州园林再现了自然,蕴含无穷的意境。
2、苏州园林的历史积淀
从园林本身来说,苏州园林是时间的艺术、历史的艺术。早在2500前的春秋时代,吴大城作为吴国的都城,历经了阖闾、夫差两代君王。吴王阖闾利用苏州郊外一带的自然山水兴建姑苏台,吴王夫差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建。姑苏台高300丈,宽84丈,有九曲路拾级而上,登上巍巍高台可以饱览方圆200里范围内的湖光山色和田园风光,其景色冠绝于江南,闻名于天下。高台四周植有四季之花、八节之果,横亘五里,供吴王逍遥享乐。可见姑苏台规模宏伟、建筑华丽,是苏州最早的皇家花园。
从两汉起,园林开池筑山,模仿自然。如梁孝王刘武的兔园,宫观相联,横亘数十里。可见园林使用大量建筑与山水结合的范式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苏州园林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