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行为心理学_虚拟世界与真实生活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39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作者简介
亚当·乔伊森(Adam N. Joinson)英国放大学教育技术系讲师。
网络行为心理学
——虚拟世界与真实生活
〔英〕亚当·乔伊森 著
任衍具 魏 玲 译
傅小兰 严 正 汪 波 审校
商 务 印 书 馆
2010年·北京

© Adam N. Joinson
UNDERSTANDING THE PSYCHOLOGY OF INTERNET BEHAVIOUR
Virtual Worlds,Real Lives
Palgrave Macmillan,2003
根据帕尔格雷夫·麦克米兰公司2003年版译出
First published in English by Palgrave Macmillan, a division of 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 under the title Understanding the Psychology of Internet Behaviour, 1st
edition by Adam Joinson. This edition has been translated and published under licence from Palgrave Macmillan. The Author has asserted his right to be identified as the author of this Work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网络行为心理学:虚拟世界与真实生活/(英)乔伊森著;任衍具,魏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ISBN 978-7-100-06855-0

Ⅰ.网… Ⅱ.①乔…②任…③魏… Ⅲ.计算机网络—影响—社会行为—社会心理学—研究 Ⅳ.TP393-05 C912.6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9)第209718号

所有权利保留。
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

网络行为心理学
——虚拟世界与真实生活
〔英〕亚当·乔伊森 著
任衍具 魏玲 译
傅小兰 严正 汪波 审校
商 务 印 书 馆 出 版
(北京王府井大街36号 邮政编码 100710)
商 务 印 书 馆 发 行
北京瑞古冠中印刷厂印刷
ISBN 978-7-100-06855-0
2010年9月第1版  开本787×960 1/16
2010年9月北京第1次印刷  印张15¾
定价:31.00元
目录
图示目录
表格目录
序言
致谢
缩略词目录
第一章 心理学与网络
工具和因特网心理学
因特网简介
无须见面的交谈:对媒介交流心理影响的简要回顾
媒介交流——以史为鉴
第二章 从工具到行为
工具与行为的特性
媒介交流的模型
自我关注模型
第三章 个体的因特网行为与人际间因特网行为的消极面
网络成瘾
网络论战与反社会行为
网络关系:太亲密?太快?
第四章 抑郁、欺骗和色情:网络生活的阴暗面
因特网使用与心理健康
网络社会支持中的阴暗面:不利建议、欺骗和去边缘化偏离
在线社区中的欺骗和性别伪装
第五章 因特网上积极的个人行为及人际行为
乌托邦思想和新技术
重温网络成瘾
因特网和身份的积极面
在线身份和现实生活
媒介选择、印象管理和元知觉
人际互动
因特网上的浪漫关系
对在线关系的“预测”
第六章 共享与网上冲浪:在线社区和网站浏览的有利之处
虚拟社区:在线归属感的益处
弱联系和虚拟社区的益处
在线情感支持
因特网和生活质量
动机性因特网浏览的积极影响
积极的因特网使用及其意义
第七章 用于理解因特网行为的框架
用户方面
媒介效应
媒介效应和用户间的交互作用
策略性和动机性用户、期望效应和意外效应的意义及应用
第八章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
网络崇尚交流过程而非交流内容
因特网行为的设计
网络行为的心理学研究
参考文献
作者索引
主题索引
译后记
图示目录
2.1 社会情境线索缩减和交流结果
2.2 计算机中介交流中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表露
2.3 不同条件下态度的极化
2.4 社会身份和群组极化
3.1 病态因特网使用的认知—行为模型
4.1 因特网使用与社会隔离
4.2 因特网使用与传统媒介
5.1 身份去边缘化的过程模型
6.1 足球迷和计算机中介的沉浸荣耀
7.1 策略性与动机性用户、期望效应和意外效应的框架
表格目录
2.1 媒介及媒介交流的五个维度
2.2 因特网交流及相应的五个维度
2.3 津巴多提出的先行条件和同步的计算机中介交流
2.4 一些常见的表情图标和社会语言的缩略词
3.1 网络成瘾的诊断性标准
3.2 病态因特网使用的调查问卷以及病理性因特网用户和有限症状(limited symptom, LS)用户表示同意的百分比(%)
3.3 通过媒介进行的网络论战
3.4 网络空间和真实空间关系里的虚伪表征
6.1 因特网用户和非因特网用户的社会联系
6.2 万维网和热线电话服务中不同癌症部位的“点击率”
7.1 意外效应和技术使用
序言
2001年1月初,我正在格拉斯哥(Glasgow)的一个理发店等候,当地报纸上的一篇文章吸引了我。它讲述了一对素未谋面的年轻恋人的故事。二战期间,他(她)们都是信号操作员,他(她)们通过莫尔斯代码(Morse code)和跨越克莱德河口(Clyde Estuary)的信号灯来谈恋爱。她在岛屿上工作,而他被派驻到在近海岸落锚的一艘美国轮船上工作。尽管她竭力说服她的上司让她和男友相见,但这对恋人始终未能团聚。战后,她竭力寻找心上人,但却没有找到。这则故事之所以成为新闻,是因为这对恋人在50年以后才得以相聚。
当时,我也正在阅读19世纪末期的电报接线员之间发生的类似故事。尽管任何能够实现基于文本交流的技术(如手机短信和“聊天”网站)似乎都在快速发展,但是“内容至高无上”的电子商务模型却存在着严重缺陷。
虽然本书的焦点是因特网,但是对其他以技术为媒介的交流形式也进行了大量的分析。本书尝试整合这些变化的现象。这并不是说,仅仅因为互动 ............

书籍插图:
书籍《网络行为心理学_虚拟世界与真实生活》 - 插图1
书籍《网络行为心理学_虚拟世界与真实生活》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网络行为心理学_虚拟世界与真实生活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