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治理研究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2.74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网络舆情治理研究
唐涛 著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网络舆情治理研究/唐涛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
(信息社会研究丛书)
ISBN 978-7-5520-0675-9
Ⅰ.①网… Ⅱ.①唐… Ⅲ.①互联网络-舆论-研究 Ⅳ.①G21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4)第178945号
网络舆情治理研究
著  者:
唐 涛
责任编辑:
陈如江
封面设计:
王小阳
出版发行: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上海淮海中路622弄7号 电话63875741 邮编200020
http://www.sassp.com E-mail:sassp@sass.org.cn
照  排:
南京理工出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印  刷:
凤凰数码印务有限公司
开  本:
890×1240毫米 1/32开
印  张:
7.5
插  页:
2
字  数:
180千字
版  次:
2014年9月第1版 2014年9月第1次印刷
ISBN 978-7-5520-0675-9/G·355 定价:30.00元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目录
论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与产业变革(代序) 王世伟
前言
第一章 网络舆情的概念与要素特征
1.1 舆论与舆情
1.2 网络舆情的概念
1.3 网络舆情场
1.4 网络舆情主体
1.5 网络舆情客体
1.6 网络舆情信息
第二章 移动网络舆情新特征
2.1 移动通信网络
2.2 移动互联网新应用
2.3 移动网络舆情的要素特征
第三章 网络舆情与社会变革
3.1 网络舆论格局重构
3.2 网民力量的崛起
3.3 网络舆情风险
第四章 网络舆情治理模式
4.1 治理与善治
4.2 互联网治理
4.3 网络舆情的综合治理
第五章 网络舆情的政府治理
5.1 依法治理
5.2 政府信息公开
5.3 网络问政
第六章 网络舆情的社会治理
6.1 社区自治
6.2 网络文化建设
6.3 媒体自律
6.4 构建媒体把关机制
6.5 媒介素养教育
第七章 网络舆情的技术治理
7.1 基于文本挖掘的网络舆情分析
7.2 基于日志挖掘的网络舆情分析
7.3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舆情主体关系发现
7.4 大数据背景下的网络舆情分析
7.5 舆情监测行业
第八章 网络舆情治理的国外实践
8.1 美国
8.2 日本
8.3 英国
8.4 新加坡
8.5 德国
8.6 法国
8.7 韩国
主要参考文献
论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与产业变革
(代序)
王世伟
所谓社会信息化,一般认为是指社会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推动下,信息资源广泛渗透应用到社会的诸多领域、行业、机构以及家庭,信息在社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社会化过程。2012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大对国内外的信息化发展趋势与特点进行了概括与分析,将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四化“同步发展”作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将社会信息化与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四化推进和发展作为对全球发展态势的总体评价。
[1]

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已成为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特点,成为正在孕育新突破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内在引擎。而这种技术变革集中反映在大数据、智能制造和无线网络等领域,并无一例外地都显示出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特征。综观这些新发展和新变化,人们可以发现一个现象,就是经济活动和社会现象正在呈现一些令人称奇的发展趋势,这就是信息大联动、平台大集群、流程大互通、产品大升级、计算大覆盖、办公大自由、行业大融合、跨界大协同、管理大整合,综合论之,是从分析和独立走向了互联与合成,原本互不关联甚至老死不相往来的信息数据、平台管理、生产流程、产品功能、海量计算、媒体通讯、行业系统、政府管理,都在社会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走向了“互联互通”。《大数据时代》的作者,英国牛津大学网络学院互联网研究所教授维克多-迈尔-舍恩伯格(Vektor Mayer-Schonberger)认为:大数据带给我们的最根本性的转变,是我们的思维将从因果关系转向相关关系。
[2]

本文试图对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中的社会各要素间互联的特征和相关性的新现象作一些归纳概括和初步的分析探讨。
一、信息大联动
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之一是信息大联动,这种联动是信息技术对各领域行业的渗透和交互,是各类信息的互相影响、互为因果、交叉汇聚、多点联动,是各类信息的深度智能化和网络化。
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信息大联动成为当今产业变革的重要特征。在能源与资源、信息网络、先进材料和制造、农业、健康领域等正孕育着新的科技突破。在上述各领域中,任何一个领域的突破性原始创新,都会为新的科学体系建立打开空间,引发新的科学革命。以信息载体的人机互联为例,美国国防预研规划局研制的大脑控制机械手臂就是通过大脑植入微小芯片的手段,让大脑直接将指令传输给机械手臂,瞬间完成指定动作;而一项名为“阿凡达”的研究项目则用人脑远程控制机器人军团,实现让人类士兵用思维控制机器人参战、使真人远离战场的构想。
[3]
20世纪90年代有学者提出的“普适计算”,即无处不在的计算,正是信息大联动的某种形象概括。通过计算设备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环境,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的相互识别,并实现自我组织、自我描述和自我确认,使不同系统之间的协调成为可能。
[4]

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越来越多地呈现出信息大联动的新方式。以摄影为例,通过相机360的创意,在移动终端上即可实现效果和场景的大联动:如通过“效果”,可以实现人像的素描、梦幻、老照片、哈哈镜、卡通、美颜、加强、黑白等多项效果的变化整合;又如通过“场景”,可以实现人像与电影海报、模特画像、车身广告、杂志封面、艺术画廊、镜面场景等多项场景的拼合联动,让用户有了更多的创意和选择。这种前所未有的信息大联动的便捷让社会生活中的摄影有了以往难以想象的趣味和魅力。在人们的购物体验中,信息大联动融入了“团购”,出现了非预约的“即团即用”的手机 ............

书籍插图:
书籍《网络舆情治理研究》 - 插图1
书籍《网络舆情治理研究》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网络舆情治理研究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