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清人社会生活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1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历史书原来也可以这样写
罗 岚
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历史学著作可谓汗牛充栋,但不少历史书在深邃钩沉的同时,也难免有些枯燥难读。近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潘洪钢先生的新著《细说清人社会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却感到耳目一新,如沐春风。
本书虽然是研究中国社会历史与文化的严谨著作,但却不像一般专著那样通篇是抽象的理论和枯燥的论述,而是选取清代社会生活这个角度,以轻松闲适的笔调,细细地还原历史真相。讲述离我们的时代渐渐远去的清代风土人情,配上反映当时人们生活情景的生动图片,读起来轻松愉快。
翻开本书的目录,立刻被它丰富的内容所吸引。这里既有清人的吃饭、抽烟,也有称谓、社交;既有服饰演变,也有器物流变。清朝人们的生活细节,衣食住行,如在眼前。比如名片,我一直以为它是改革开放后从国外传入中国的新鲜事物,读了书中《清人的名片》一节,才知道,这东西原是中国固有的文化与社交传统,到清代更成为普遍的社交工具,甚至是不可或缺的交际手段。晚清时已有了象名将张国樑那样刻意修饰的名片:“此公从前为天地会头目,道光间降清,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战争曾屡立战功。张国樑的名字为咸丰帝钦赐,他的名片上,中央刻“国樑”两个大字,旁边有二条“螭龙”围绕,用来凸显御赐的大名,而他的姓氏,只是在角上刻了一个小小的“张”字。名片设计成这样,也算是用心良苦了。”至于名满天下的封疆大吏的名片,往往只印上姓名,“今天我们见到的李鸿章的名片,只印了李鸿章三个大字,别的什么也没写,因为他在晚清时期名气太大了,写什么都显得多余”。而清初就曾发生名片的精心设计被人仿冒的事,书中写道:“名士李渔就曾抱怨,他精心设计的名片纸,被一些人仿冒,大骂这些人自己不动脑子,抄袭别人的创意。可惜那时并无知识产权这类概念,李渔对这类抄袭行为也没什么办法,只好把自己设计的名片纸拿到庙会等处出卖,取得一点收入,心理上得到平衡。”不论写生活与社交,本书往往都能这样下笔成趣。如讲到清人的吃,乾隆时大贪官王亶望吃豆腐,就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家伙居然专门用坛子饲养肥鸭,把鸭子封闭于绍酒坛中,上面留出头来以便喂食,下面留一出口排便,用油脂喂养,七日可食。而吃时,用这样喂出来的两只鸭煮一锅汤来炖豆腐。贪官在吃方面的讲究与奢华,令人感慨。其他如慈禧太后的好吃,纪晓岚的抽烟,清朝人的各类轿子等等,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也许是出于女性的敏感,书中关于清代妇女生活的描写,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夫娶少妻、典妻与共妻,婚姻重财,处女、闹房与性教育等,看看这些题目就叫人急于了解其中的内容。而“非死不可--说清代的贞洁烈女”一节中,清代枉死于吃人礼教之下的烈女的故事,令人掩卷长叹。如一名节妇在水灾中被陌生男子拉了一下手臂,就夺刀断臂;而有的妇女,只是被人议论了几句,就羞愤不已,最后自杀而死;更有甚者,只是自己怀疑被人偷窥,并无确切证据,就绝食而去。可贵的是,本书于生动叙述这些历史故事时,并没有忘记了历史学术著作的责任与功能,进一步对这些历史上人们的生活事项,进行了理论分析与思考。
一书读罢,掩卷而思,获益良多。而留给我的另一种感慨是,原来历史书也可以这样写,我们也可以这样来读。
(作者:罗岚:《武汉晨报》记者)
用细节整合历史与文化
--读《细说清人社会生活》
陈 智 愚
近读潘洪钢先生新著《细说清人社会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兴致盎然。
该书是一本图文并茂的社会史专著,内容涉及清人生活的各个方面,举凡吃饭穿衣、抽烟喝酒,社会交往、官场百态、婚姻礼俗、文化传承等等,纤毫毕现,尽收其中。图文配合,相映成趣,为人们展示了一幅清代社会生活的市井百态图。不少图片本身就出自《皇清礼器图》、《皇清职贡图》及清末《点石斋画报》等书籍,本身就具有一定史料价值。
从宏观的角度看,所有的人类历史,不外乎是文化史和社会史。而社会生活史对历史细节的恢复与探究,可以在文化史与社会史二者之间起到一种整合作用。因为,一个时代社会生活的具体事项,静态地观察,它是对当时人们的生活情况的研究,如果把它放在一个时代范围中,它也可以成为一种“风俗”史;如果将其深入到文化传承与民族特性上来看,它也可能是一种文化;如果把它放在整个历史长河的视野下,它也是社会史。同时,还原历史原有的细节,也是历史研究的基础。本书正是着眼于这个角度,着力还原清人生活的细节,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
虽然是一部三十多万字的“正说”、“细说”历史的著作,该书却少有大段的理论分析与史事钩沉,作者另辟蹊径,用平和轻松的笔调,细细述说清人的生活,如同朋友之间在聊着记忆中的往事。每个章节的开篇,也往往以讲故事开头,如说清人的吃,先从名士纪晓岚的吃说起;讲清代的穿,先从孙之獬的故事和十从十不从的传说讲起。有的故事悽婉动人,有的故事深刻说理。如讲清人的名片及其使用,就讲到道光间浙江地方,一些豪绅把名片夹杂于诉讼卷宗内,鱼肉百姓的情况。在讲了当地劣绅只因轿夫当众讨要工钱,有伤脸面,就诬告轿夫奸拐其婢女,并把名片夹于案卷中,要求县官严惩轿夫的故事后,作者只说了一句:“社会的黑暗由此可见一斑”。言简意赅地对当时社会的不公作了总括性的评价。用这样的笔法写历史,是本书的基本风格。用“闲笔”、“细话”来写“正书”,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内容宏富却不繁杂,娓娓道来却不乏创见,是本书的又一特色。在深入把握清代社会生活变化脉络的基础上,作者对“细说”的内容进行一错落有致的安排。起首第一篇《番薯、满汉全席与清代社会》,说的是清代饮食文化的内容,却也是对整个清代社会的宏观鸟瞰:社会上层的穷奢极欲与下层人民靠番薯充饥的生活形成鲜明对照,其间也反映出清代民族与等级统治社会的基本情况。由此向下,说清人的吃、顺理成章地讲到清人的烟、酒、茶,说清人的穿,进而讲服饰的等级与变迁,说清代的轿子,由清代的等级制度讲到了各地的民风民俗。由民族讲到妇女,由妇女进而说到婚姻,进而讲到社会交往,官场百态,层层递进,不着痕迹地把一幅清人社会生活的画卷呈现在读者面前。同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细说清人社会生活 - (EPUB全文下载)